颠覆式创新
搜索文档
龙头企业研判锂电产业未来大势:加强颠覆式创新与全球化
上海证券报· 2025-11-21 02:27
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 ◎李子健 记者 王玉晴 11月20日下午,在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闭幕式专场上,锂电龙头企业董事长展开接力演讲。现场 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热情的观众,想要第一时间了解龙头企业对形势的研判。 从现场来看,企业家们认可了锂电行业的复苏与市场需求的长期确定性。"行业形势好了,今晚的酒是 甜的。"龙蟠科技董事长石俊峰说。"锂电行业的需求、方法论、全球化都是确定的。"远景能源中国区 总裁赵卫军表示。 赵卫军分析认为,未来十年,锂电产业具备确定的周期性机遇。机遇的来源是新能源消纳、人工智能数 据中心(AIDC)方面的驱动和电力系统的安全需求。 新能源消纳方面,到2035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 千瓦,新能源消纳进入关键瓶颈期,需要储能作为支撑。AIDC方面,以美国市场为例,短周期内需提 升25%的发电量。这一方面依靠天然气发电,另一方面就需要风光发电,进而需要大量配储。在电力系 统安全方面,欧洲的能源独立需要新能源加储能支撑。 "以上需求支撑起了锂电产业发展的确定性。"赵卫军预测,风光发电很快会进入0.1元/度的时代。预计 到203 ...
华安新兴动力混合基金10月17日发行 科技成长新锐许瀚天挂帅
新浪基金· 2025-10-17 09:17
这需要关注新技术能够满足哪些市场需求,以及商业落地的可行性。重点考量商业落地后的产业链、价 值链,以及相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谈及对科技板块的看法,许瀚天表示,科技赛道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AI技术从云端向终端、从海外 到国内、从基建模型向千行百业的渗透与落地。随着大模型能力不断提升,投资焦点持续以AI算力产 业链为中心,逐步向应用落地和业绩兑现环节迁移。由技术创新驱动的结构性行情仍将是市场主旋律。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浪潮在全球引发共振,或是未来10年的科技核心驱动力,深入影响各行各 业,当前AI模型在智能性和经济性两方面都发生飞跃。 风险提示:本基金为混合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型基金,但低于 股票型基金。本基金若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将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 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 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 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责任编辑:江钰涵 科 ...
双“英”恩仇: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三十年
虎嗅APP· 2025-10-02 11:12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向英特尔注资50亿美元并合作开发"Intel x86 with RTX"芯片,标志着两家芯片巨头在经历三十年的竞争后转向战略合作,这将对全球芯片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4] - 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关系演变是"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典型案例,GPU从边缘市场切入,最终在AI时代取代CPU成为计算权力的中心 [37][38] - 芯片行业的竞争已从双雄争霸演变为多强博弈,地缘政治、专用芯片崛起和制造环节变迁成为影响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 [33][34][27] 公司发展历程 - 英伟达于1993年由黄仁勋等三人创立,初期聚焦图形处理专用硬件,启动资金仅500万美元,在英特尔主导的CPU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6][7][8] - 1999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 GeForce 256,其3D渲染能力震撼行业,但当时英特尔仍视GPU为"锦上添花"而未予重视 [10] - 2001年英伟达推出nForce芯片组直接挑战英特尔业务,导致英特尔发起专利诉讼;2009年英伟达支付15亿美元和解,相当于当年营收的五分之一 [11][14] - 2006年英伟达发布CUDA架构,将GPU转变为通用计算平台,这是一场豪赌,但最终使其从"显卡厂"迈向"计算公司" [19][20]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 - 英特尔长期遵循摩尔定律和"嘀嗒"战略,但困于10纳米制程,CPU单核性能逼近天花板;英伟达则提出"黄氏定律",通过并行计算开辟新路 [18][19] - 英特尔2004年启动Larrabee项目试图打造高性能GPU,但2010年因性能不达预期取消;转而通过集成显卡Intel HD Graphics蚕食低端市场 [11][15][16] - 英伟达构建"软硬结合"的完整生态,在独显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60%以上,与英特尔形成"低端集显"与"高端独显"的稳定分工 [16][17] - 2012年AlexNet使用英伟达GTX580显卡将图像识别准确率从74%提升至85%,点燃深度学习革命,GPU成为AI算力核心 [23] 市值与行业地位变迁 - 1993年英特尔年收入约88亿美元,利润超20亿美元,CPU市场份额超80%;英伟达当时如同"大象身边的蚂蚁" [8] - 英伟达市值从2015年的15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3万亿美元,超越苹果与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被誉为"AI基础设施的唯一供应商" [24] - 英特尔2023财年亏损高达70亿美元,股价几近腰斩,尽管获得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数百亿美元补贴,仍难以应对供应链断裂 [30] 制造模式与地缘政治 - 英特尔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并制造芯片,但10纳米工艺一再延期,2020年苹果弃用英特尔处理器转向自研M1芯片,象征其霸权时代终结 [27] - 英伟达采用"无厂模式",制造完全外包给台积电,凭借台积电的极紫外光刻技术反超英特尔,但也面临产能限制的瓶颈 [28] - 中美芯片战加剧,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实施高性能GPU出口管制,英伟达A100、H100被列入禁运清单;英特尔被要求在美国本土扩产 [34] 行业格局演变 - AMD在x86 CPU市场份额至2023年已接近35%,创二十年来新高;其开源生态ROCm在部分应用中对CUDA形成挑战 [33] - 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互联网巨头自研TPU、Inferentia、Dojo等专用芯片,预示算力版图可能呈现"碎片化"趋势 [34] - 芯片行业竞争已超越企业间的技术博弈,演化为国家间的战略较量,企业需在地缘政治复杂棋局中寻找立足之地 [34][35]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扩募至150亿元 加注颠覆式创新及前沿平台性技术
新华财经· 2025-09-28 14:41
基金规模与资金到位情况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由100亿元增至150亿元,完成扩募 [1] - 基金已实缴到位资金80亿元 [1] 投资布局与战略重点 - 基金已在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Al for Science、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优秀项目 [1] - 下一步将持续聚焦颠覆式创新和前沿平台性技术等未来领域的早期布局 [1] 生态构建与合作模式 - 基金计划联动上海未来启点社区构建创新资源协同网络 [1] - 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与更多子基金及项目开展"投资+生态"的全方位合作 [1] 发展目标与影响 - 基金运作旨在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1] - 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扩募至150亿元 加注颠覆式创新及前沿和早期技术投资
证券时报网· 2025-09-28 13:39
基金规模与资金到位情况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由100亿元人民币增至150亿元人民币 [1] - 基金已实缴到位资金80亿元人民币 [1] 投资布局与战略重点 - 基金已在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AI for Science、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项目 [1] - 下一步将持续聚焦颠覆式创新和前沿平台性技术等未来领域的早期布局 [1] 合作模式与发展目标 - 基金计划联动上海未来启点社区构建创新资源协同网络 [1] - 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与子基金及项目开展“投资+生态”的全方位合作 [1] - 目标为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并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1]
双“英”恩仇: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三十年
经济观察网· 2025-09-27 00:50
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宣布向英特尔注资50亿美元,双方将合作开发"Intel x86 with RTX"芯片,标志着两家芯片巨头在长达三十年的竞争后走向合作 [1] - 此次合作可能引发全球芯片行业的重大洗牌,影响华尔街和科技圈 [1] - 双“英”关系演变是行业颠覆式创新的典型案例,从初期和平共处到激烈竞争,再到因AI浪潮导致权力更迭,最终走向合作 [1][26] 公司发展历程 - 英伟达于1993年由黄仁勋、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和柯蒂斯·普利姆共同创立,创业初期资源匮乏,启动资金仅500万美元 [2][3] - 1993年英特尔年收入约88亿美元,利润超20亿美元,CPU市场份额超80%,与初创的英伟达形成巨大差距 [3] - 1999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 GeForce 256,凭借3D渲染能力声名鹊起,但当时英特尔并未视其为威胁 [5] - 2001年英伟达推出nForce芯片组挑战英特尔,双方专利战开启,2009年英伟达以支付15亿美元许可费和解 [6][8] - 2015年英伟达市值150亿美元,到2024年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 [17]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 - 英特尔长期遵循摩尔定律和“嘀嗒”战略,但2005年左右开始面临制程瓶颈,10纳米工艺一再延期 [12][18] - 英伟达2006年发布CUDA架构,支持并行计算,使GPU成为通用计算平台,并从“显卡厂”迈向“计算公司” [12][13] - 英特尔2004年启动Larrabee项目试图打造高性能GPU,但因性能未达预期于2010年取消 [6][9] - 英特尔通过集成显卡Intel HD Graphics蚕食低端GPU市场,而英伟达则牢牢抓住游戏玩家与高端市场,独显份额长期维持在60%以上 [10][11] - 在AI算力战场,OpenAI训练GPT-3完全依赖英伟达V100 GPU,GPT-4则建立在上万张A100与H100之上,英特尔多次收购尝试均未成功 [17] 制造模式与外部因素 - 英特尔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并制造处理器,但因10纳米工艺延期等问题失去制造领先优势 [18] - 英伟达采用“无厂模式”,专注芯片设计,制造完全外包给台积电,凭借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反超英特尔 [19] - 地缘政治成为关键变量,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实施高性能GPU出口管制,英伟达A100、H100被列入禁运清单 [23] - 2023年英特尔财年亏损高达70亿美元,股价几近腰斩,而英伟达因AI热潮市值飙升至3万亿美元 [20] 行业格局演变 - CPU市场,AMD凭借Zen架构强势反弹,截至2023年在x86 CPU市场份额已接近35% [22] - GPU领域,AMD的开源生态ROCm已对CUDA形成挑战,在“算力去英伟达化”呼声下赢得部分客户 [22] - 互联网巨头纷纷自研专用AI芯片,如谷歌TPU、亚马逊Inferentia和Trainium、特斯拉Dojo,算力版图呈现“碎片化”趋势 [23] - 行业竞争已超越企业间博弈,演化为国家间的战略较量,企业需在地缘政治复杂棋局中寻找立足之地 [23] 创新理论印证 - 英特尔与英伟达的此消彼长印证了“颠覆式创新”理论,GPU从边缘配角切入,最终在深度学习时代迎来爆发 [26] - 英特尔的迟缓是“创新者的窘境”典型案例,因难以放弃利润丰厚的CPU主业而错失新市场机会 [26][27] - 2012年AlexNet的出现是CPU与GPU计算权力的交叉点,标志着技术范式的切换 [26] - 行业规律表明,价值迁移往往始于不被看好的技术,范式切换窗口期稍纵即逝 [27]
超10亿美元打水漂,“科技狂人”马斯克为什么被AI绊倒?
36氪· 2025-09-11 16:28
项目终止 - 特斯拉正式终止Dojo超级计算机项目 该项目曾被誉为AI训练领域的曼哈顿计划 运营五年后宣告失败[1] - 项目核心人物Peter Bannon及部分团队成员已离职创业 马斯克公开承认Dojo陷入"进化死胡同"[1] - 项目终止前一个月 马斯克仍在财报会议上宣称Dojo将在2026年实现"算力霸权"[3] 技术架构与挑战 - Dojo基于7nm制程D1芯片构建 单个芯片算力达英伟达A100的3-4倍 整套系统由3000块D1芯片组成[20] - 采用台积电InFO_SoW封装技术 每25个D1芯片封装于晶圆 理论算力达100 Exa-FLOPS[20] - 系统兼容性差 采用专属指令集和数据格式 导致第三方接入困难 良率长期低于50%[22] - 实现同等算力需32万块英伟达A100芯片 但封装难度导致交付从2019年拖延至2023年[20][22] 替代方案布局 - 2023年采购5万块英伟达H100芯片作为备用方案 与Dojo同步进行模型训练[22] - 与台积电合作量产3nm制程第五代FSD芯片 与三星签订不低于165亿美元AI芯片代工协议[24] - 将70%训练任务迁移至亚马逊AWS和谷歌云平台 形成三重供应商保障体系[24][41] 成本效益分析 - FSD纯视觉方案单车硬件成本从2020年7000元降至2024年500元 大幅低于激光雷达方案[28][29] - 但算法研发投入巨大 Dojo项目成本难以压缩 与节省的硬件成本形成效益悖论[30][34] - 星舰试飞成本从1.2亿美元压缩至7500万美元 猎鹰九号单次发射成本从6000万美元降至1500-2800万美元[13][15] 企业经营对比 - 特斯拉累计融资176亿美元 总收入超6000亿美元 市值峰值1.3万亿美元[3] - 2022年特斯拉营收814.62亿美元 但净利润仅为台积电的41.6%(台积电净利润340.7亿美元)[5] - SpaceX估值3586亿美元 拥有500万用户 预计2025年订阅收入超百亿美元[5] - 特斯拉实现现金流正用10年 SpaceX用22年 晚于英伟达等科技企业早期盈利特征[5] 技术竞争态势 - 4680三元锂电池因成本高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 未能实现技术垄断[6] - SpaceX占据全球60%低空轨道资源 将卫星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10美元[14][15] - 纯视觉方案需应对激光雷达价格降至千元区间的竞争压力[29] 战略调整影响 - Dojo终止意味着特斯拉从电动汽车公司向AI巨头转型受挫[24] - AI业务需持续投入研发 但马斯克面临政治压力及健康问题等外部挑战[37][39] - 公司重点仍聚焦汽车主业 AI作为驾驶体验底层支撑需寻找替代技术路径[42][43]
瞭望 | 凿穿未来产业“冻土层”
新华社· 2025-09-02 16:54
核心观点 - 上海技术交易所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机制 包括权益动态分割 技术评估体系和金融工具创新 解决未来产业培育中的技术迷雾 权属困局和资本鸿沟三大挑战 打通创新与产业转化的战略通道 [1][3][4][6][7][11][13] 技术服务体系创新 - 构建政策 人才 产业 技术四大图谱体系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形成技术成熟度预测雷达 实现精准技术识别和要素配置 [6] - 首创基于研发里程碑的动态权益分割机制 通过研发投入+技术价值量化模型实现分段确权 形成确权登记 技术成熟度判定和保险确认的闭环体系 [1][7] - 采用三阶六步法评价技术成熟度 按三阶段分级六步骤推进 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 [8] - 建立沙盒化交易机制 试点里程碑付款方式 为颠覆性技术交易构建安全试验场 [9] - 开发智能合约 区块链存证等数字化工具 实现技术交易全流程追溯与风险可控 [13] 金融创新与资本服务 - 探索科技成果+认股权模式 科研机构通过技术许可获取即时对价 同时保留股权认购权利 缓解现金流压力并建立价值共享长效机制 [11] - 通过技术权益登记赋予无形资产融资功能 构建覆盖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商业量产的资本支持链条 [11] - 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服务企业超1500家 撮合授信金额超100亿元 [11] - 在生物医药领域累计进场项目1673宗 成交金额288.39亿元 拓展生物医药管线质押融资业务 撮合融资金额数千万元 [11] - 探索技术资产证券化 知识产权保险等新型金融工具 提升技术要素流动性与市场价值 [13] 产业生态构建 - 牵头开展量子领域技术路线深度分析与产业图谱建设 协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产业发展态势洞察和应用图谱 [4][5] - 建设生物医药产业专板 重点围绕融资体系开展探索 [11] - 形成赋权职务科技成果存证保全 生物医药管线确权存证质押产品 优化专利池与快检评估产品功能 [13] - 推动技术链与产业链 金融链深度耦合 形成平台+专利池+标准的协同创新模式 [13] - 通过临港全链条离岸孵化基地 上海张江波士顿企业园等全球节点 构建以数字基建+专业服务+全球网络+项目落地为架构的生态系统 [13] 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 - 开放创新生态融入世界版图 在前沿领域推动资本 孵化 政策 科技交流和合作发展五大服务 [13] - 借助区块链等技术建设技贸可信空间 适配多国监管 打通跨境技术贸易结算通道 提升跨境结算效率 [13]
技术构筑护城河,康师傅以颠覆式创新重塑速食行业估值逻辑
格隆汇APP· 2025-09-02 16:26
行业背景与消费趋势 - 新消费趋势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核心驱动力是主流消费人群代际变迁 城市中产及年轻群体成为消费增长主体 [1] - 新一代消费者追求品质与体验双重提升 在食品消费中既要便利性也追求满足感 愿意为优质简餐支付更高费用 [1] - 外卖与即时零售迅速崛起 提供多元速食解决方案 促使传统速食行业加速转型与创新 [1] 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 - 康师傅推出中国首创0油炸真水煮鲜泡面"特别特鲜泡面" 采用单篓水煮工艺 开创全新泡面品类 [2] - 产品实现"泡的速度 煮的鲜度" 突破便利与鲜煮口感矛盾 通过模拟线下面馆单篓煮面流程精准煮制 [7] - 首次主导制定"5132鲜煮标准":5道经典技法 1分钟精准煮控 3次变温过水 2次风干锁鲜技术 构建行业技术护城河 [9] 市场表现与消费者反馈 - 产品上线三天销量突破10万单 上市7天售卖突破14万单 登抖音米面粮油品类销量榜首及桶装方便面爆款榜第一 [4] - 吸引数十万消费者下单 成为泡面行业少有的上线即爆款案例 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4] - 产品设计围绕口感差异化展开 3种面型对应不同口感 满足消费者多元偏好 [7] 战略定位与资本叙事 - 产品精准切入年轻人"快节奏"与"高品质"双栖消费需求 打破传统泡面体验边界 重塑品类认知 [11] - 定价策略对标堂食面和外卖面 通过技术变革为泡面行业带来新利润增长点 切入中高端泡面市场 [12][13] - 证明公司具备颠覆性创新能力 被资本市场视为"价值增长型企业" 为估值重估提供重要参考维度 [12] 行业前景与增长潜力 - 2023年中国消费422亿份泡面 远超日本58亿份和韩国40亿份 显示中国泡面市场仍具可观增长潜力 [18] - 90后人口较80后减少约3100万 00后较90后少4700万 行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19] - 工艺创新建立技术壁垒 帮助巩固中高端市场优势 为行业提供摆脱低价内卷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19]
赛道Hyper | 荣耀Magic V系列折叠屏重塑欧洲市场
华尔街见闻· 2025-08-29 15:31
产品发布与技术创新 - 荣耀于8月28日在伦敦发布新一代折叠旗舰Magic V5海外版 搭载全球首个端侧语音大模型 支持离线AI通话翻译功能 [1][10][15] - 海外版Magic V5结合折叠屏与AI技术 提供差异化体验 包括商务会议实时翻译 跨国交流和多语言学习支持 [5][16][30] - 国内版本Magic V5拥有全球最轻薄机身设计 集成满血性能与AI智能生态 被称为"可装进口袋的PC" [9] 市场表现与增长数据 - 2024年欧洲折叠屏市场销量同比增长377% 市场份额达34% 仅次于三星 [2] - 2025年第二季度东南亚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增121% 季度出货量首次突破100万台 [3][18] - 同期中东市场(不含土耳其)出货量达130万台 同比增长95% [3][18] - 菲律宾市场400系列首销增量同比荣耀200系列增长1052% [19] 欧洲市场战略突破 - 以折叠屏产品切入高端市场 直接挑战三星Galaxy Z系列主导地位 [6][8] - 通过技术创新而非价格竞争实现突破 重新定义高端市场竞争逻辑 [8][13][23] - 欧洲市场对新品牌和创新技术接受度提升 体现颠覆式创新特征 [13][30] 全球化战略布局 - 欧洲市场提供品牌认知和高端口碑 东南亚与中东市场提供规模效应和风险分散 [20] - 采用线上直销 运营商合作及体验店并行的渠道策略 构建全球化品牌资产体系 [21][25] - 通过技术可感知的创新者形象建立 推动"品牌出海"而非单纯产品出口 [15][22][35] 技术研发与学术认可 - 两项AI语音技术成果论文入选国际音频领域顶级会议INTERSPEECH [15] - 端侧语音大模型突破语言障碍 兼具沟通效率与隐私安全保障 [15][16] - 学术验证与商业化结合 强化技术创新品牌认知而非硬件供应商形象 [15] 品牌建设与用户体验 - 通过欧洲发布会 社交媒体KOL合作和社区运营传递技术创新故事 [24] - 体验店安排技术讲解和现场体验 形成口碑闭环 [21][25] - 品牌叙事从"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新" [5][34] 未来发展战略 - 通过产品迭代优化折叠屏耐用性 AI应用可靠性及便携性 [26] - 深耕用户场景 扩大体验店覆盖 强化售后服务网络 [27][28] - 整合折叠屏硬件 端侧AI能力和服务网络形成体系化生态闭环 [29][30] - 在不同地区调整产品与功能组合 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