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Kappa运动衫
icon
搜索文档
从碾压安踏李宁,到如今月亏过亿:被抛弃的运动品牌顶流,到底错在哪?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1-09 12:01
文章核心观点 - Kappa品牌经历了从市场巅峰迅速滑落至边缘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战略决策失误、核心能力缺失以及对市场变化的迟钝反应 [6][7][9][34] 品牌历史与早期成功 - Kappa品牌1916年诞生于意大利,其标志性的“背靠背”Logo源于1969年的一张剪影照片,成为品牌叛逆精神的象征 [10] - 品牌早期在体育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曾赞助尤文图斯、AC米兰、意大利国家队等知名球队,并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为美国田径队设计比赛服 [10][12] - 2002年通过李宁公司代理进入中国市场,但因产品风格不符中国消费者喜好而持续亏损,2005年李宁放弃其独家代理权 [12] 中国市场崛起与巅峰表现 - 2005年陈义红接手Kappa中国业务后,精准定位时尚运动市场空缺,推出潮流运动风格产品,并采用高薪聘请设计师、多元化明星代言等创新营销策略 [14] - 通过允许经销商先卖货后付款、高提成及业绩奖励的零风险模式,成功吸引渠道资源,迅速打开市场 [16] - 2006年陈义红与摩根士丹利签下对赌协议,以20%股权换取投资,并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仅管理约40个大经销商和1500家门店,实现高效运营 [16][18] - 对赌成功,公司2006年盈利超3.3亿元,2007年在香港上市,市值超200亿元 [18] - 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红利,2008年销售额达33亿元,净利润13.1亿元,毛利率高达58.5%,超越李宁、安踏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品牌 [19] - 2010年达到巅峰,年销售额42.6亿元,门店数量达3751家 [20] 行业环境变化与危机显现 - 北京奥运会后运动服饰行业红利消退,出现严重库存危机,2012年上半年六大企业库存达37.21亿元,Kappa库存周转天数高达54天,远高于行业水平 [22] - 竞争对手李宁、安踏及时转向直营模式度过危机,而Kappa受限于轻资产外包模式,对供应链和渠道控制力弱,无法快速响应市场 [22] - 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外品牌如FILA、Champion等涌入,市场空间被挤压,同时行业转向依靠爆款产品驱动购买的新逻辑 [23][25] 战略失误与衰落原因 - 对经销商放权过大且监控缺位,导致串货、售假等乱象,品牌口碑严重受损,门店数量从4000家锐减至1000家 [22] - 2016年后虽采取自救措施,如签约权志龙、推出“串标”设计、提出“三年改革”计划、跨界联名等,但未能形成持续爆款,声量未能转化为销量 [27][29] - 品牌转型停留在表面,对消费趋势洞察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产品迭代缓慢 [29][30][32] - 定位摇摆,2020年试图回归专业运动领域,但高端市场不敌耐克、阿迪达斯,性价比市场难与安踏、李宁竞争 [30][32] 财务表现与现状 - 母公司中国动向营收持续下滑,最新财年(截至2024年3月末)营收同比下降3.7%至16.8亿元 [9] - 净利润从2014-2017年的8-9亿元降至2018-2020年的3亿元左右,2020/2021财年服装业务经营盈利仅5900万元,主要营收依赖金融投资 [29] - 2022财年亏损17.83亿元,2024财年亏损6.39亿元,2025年仍未扭转颓势 [32] - 为求生计,公司多次出售资产,包括Kappa日本商标及知识产权、多地区商标使用权,以及中国内地Kappa Kids商标10年独家使用权 [9][32]
从碾压安踏李宁,到如今月亏过亿:被抛弃的运动品牌顶流,到底错在哪?
创业邦· 2025-11-09 11:11
公司历史与巅峰表现 - 1916年诞生于意大利,是运动品牌圈的开山鼻祖,标志性“背靠背”Logo源于1969年一张男女背靠背剪影照片,成为品牌叛逆精神的象征[8] - 2002年通过李宁公司代理进入中国市场,但因产品风格意大利化导致消费者接受度低,经营持续亏损,2005年李宁放弃其独家代理权[11] - 2005年由中国动向陈义红接手后转型国产品牌,瞄准时尚运动市场空缺,推出潮流运动风,明艳大胆用色成为行业另类,并采用高薪聘请设计师、拓展明星代言等策略[13] - 采用轻资产模式,通过不足40个大经销商管理约1500家门店,上游供应链仅保留一家内部工厂,其余外包给100余家供应商,实现低成本高坪效[19] - 2006年与摩根士丹利签订对赌协议,以20%股权换取1%股份及3800万美元投资,最终盈利超3.3亿元并赢得对赌,2007年在香港上市市值超200亿元[15][18][19] - 2008年借助北京奥运风潮销售额达33亿元,净利润13.1亿元,毛利率58.5%,超越李宁、安踏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品牌[20] - 2010年线下门店达3751家,全年销售额42.6亿元,门店密集分布二三线城市,成流行趋势和财富密码[20] 行业环境变化与竞争加剧 - 2008年北京奥运后行业红利消耗殆尽,运动服饰行业整体滑坡,2012年上半年李宁、安踏、Kappa等6家企业库存高达37.21亿元,Kappa库存周转天数达54天远高于行业水平[22] - 行业竞争加剧,李宁、安踏通过潮流化运作加深市场,耐克、阿迪达斯持续扩张,FILA、Champion等国外潮牌及细分小众品牌涌入中国,进一步压缩Kappa市场空间[23] - 体育服饰行业逻辑发生变化,品牌不再依赖统一形象驱动购买,转而依靠爆款拼凑市场印象[25] 经营策略失误与衰退原因 - 轻资产外包模式导致成本压缩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失控,制造和零售均交由第三方,自身缺乏控制权[23] - 对经销商放权过大且监控不到位,引发串货、假货等问题,口碑一落千丈,门店数量从4000家骤降至1000家[23] - 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创新,研发费用常年偏低,高端市场难敌耐克、阿迪达斯,性价比不及安踏、李宁,陷入进退两难境地[33] - 2016年后自救措施如签约权志龙、巴黎时装周联名等未能转化为实际销量,净利润从2014-2017年的8-9亿元降至2018-2020年的3亿元左右,2020/2021财年服装业务几乎不赚钱,主要营收依赖金融投资[29][30] 财务恶化与资产出售 - 2022财年母公司中国动向亏损17.83亿元,2024财年亏损6.39亿元,2025年仍未扭转颓势[33] - 为求生出售资产,包括Kappa日本商标及知识产权、部分地区独家商标使用权,并将中国内地Kappa Kids商标独家使用权以10年期限售予泉州平步鞋业有限公司[6][33] - 最新财年(截至2024年3月末)营收同比下滑3.7%至16.8亿元,较巅峰期42亿元销售额大幅萎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