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OPPO Find X8 Pro
icon
搜索文档
全方位实测首个AI原生浏览器!618比价、写高考作文...网友:再见Chrome
量子位· 2025-06-15 12:17
产品功能 - Dia浏览器是首个AI原生浏览器,无需打开ChatGPT等工具即可直接与任意网页对话[1] - 支持一键比较不同网页内容,帮助用户进行选择决策[4] - 可自动总结视频内容并定位到具体时间点,支持跳转[5][31] - 具备多网页信息整合能力,可自动进行上下文感知和对比推理[15][16][17] - 内置计划功能,可提供旅游建议、行程安排等服务[18][21] - 具备写作能力,可生成和修改文本内容[23][24][26] - 内嵌复制编辑器,支持对选中文字进行对话处理[29] 用户体验 - 界面设计简洁,操作简单易上手[12][13] - AI响应速度快,使用体验丝滑[39] - 能理解中文诉求,考虑用户需求细节[22] - 相比传统浏览器减少插件依赖和迁移成本[39] - 目前仅支持MacOS系统,存在一定局限性[40] 公司背景 - 由The Browser Company开发,该公司曾推出Arc浏览器[41] - 公司成立于2019年,累计融资1.28亿美元,估值超5.5亿美元[64] - 创始团队包括联创兼CEO Josh Miller和CTO Hursh Agrawal[52][61] - 团队拥有Safari首席设计师和Chrome创始成员等人才[64] 产品战略 - 放弃Arc浏览器转向开发原生AI浏览器Dia[47] - 产品设计理念从"新奇优先"转向"简洁优先"[49] - 架构设计为AI原生,更易上手和大众化[48][49][50] - 目标是打造基于浏览器的系统而不仅是浏览器[65]
全方位实测首个AI原生浏览器!618比价、写高考作文...网友:再见Chrome
量子位· 2025-06-15 12:17
产品功能 - 首个AI原生浏览器Dia启动内测 最大亮点是无需打开ChatGPT即可直接与任意网页对话 [1] - 支持一键比较两个不同网页内容 例如对比iPhone 16 Pro和OPPO Find X8 Pro的发布信息 [5] - 可总结YouTube视频内容 并支持定位视频时间点直接解答疑问 [7][8] - 自动从标签页获取上下文 无需手动复制粘贴或设置 [11] - 内嵌复制编辑器 光标点击文字即可进行对话处理 [32] - 支持多网页信息整合 包括单个标签页总结与多标签页对比推理 [18][19][20] 用户体验 - 界面简洁易上手 无需安装繁琐插件 [15][16] - AI响应速度丝滑 实现"哪里不懂点哪里"的交互体验 [41] - 计划功能强大 可查找民宿并生成7天行程安排 支持中英文混合输入 [21][24][25] - 写作能力可修改英语作文用词 但高级词汇应用仍需优化 [26][27][29] - 学习能力可总结烹饪视频步骤 但时间戳功能存在不稳定问题 [33][36][39] - 当前仅支持MacOS系统 暂未覆盖其他平台 [42] 公司背景 - 开发公司The Browser Company成立于2019年 此前推出过Arc浏览器 [43] - Arc浏览器曾因差异化设计获百万用户 2023年10月加入AI功能 [43][47] - 2024年公司放弃Arc转向开发Dia 因Arc架构难以大众化 [49][50][51] - 累计融资1.28亿美元 估值超5.5亿美元 投资者包括LinkedIn/Medium/Figma高管 [66] - 联创兼CEO Josh Miller曾创立Branch对话产品 2014年被Facebook以1500万美元收购 [55][59] - 技术团队包含Safari首席设计师和Chrome创始成员等顶尖人才 [66] 市场定位 - Dia定位为"基于浏览器的系统" 而非传统浏览器工具 [67] - 产品设计强调"简洁优先" 取代Arc时期的"新奇优先"理念 [51] - 目标解决用户多网页管理混乱痛点 通过AI实现深度信息集成 [44][46] - 当前测试阶段仅限Arc会员体验 采用邀请制推广 [10][12]
USB C,失败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6-09 18:34
USB-C接口现状与问题 - USB-C接口本意是简化设备连接,但现实中存在严重的兼容性和功能支持不透明问题,导致用户体验混乱[2] - 消费者难以区分不同USB-C端口的功能差异,需要查阅说明书才能了解充电速度和数据传输能力[2] - USB-C规范本身存在混乱,智能手机领域存在多种充电标准,苹果Mac产品线也有不同数据传输速度[2] 充电标准发展 - 欧盟指令要求15W及以上USB-C设备必须支持USB PD充电协议,确保快速充电设备兼容性[4] - 中国推出通用快速充电规范(UFCS),设计与USB PD 3.0兼容,但无法向下兼容SuperVOOC等现有标准[4] - OnePlus 13、OPPO Find X8 Pro和华为Mate 70等新机型同时支持专有标准和UFCS[4] - USB PD可编程电源(PPS)推出后,仍需兼容PPS的插头才能为Galaxy S25系列实现18W以上快充[5] 数据传输混乱 - USB-C未强制要求特定数据传输协议,支持范围从USB 2.0的0.48Gbit/s到Thunderbolt的20Gbit/s[8] - USB4规范推出后仍被拆分为Gen 2×1、3×2和Gen 4等多个版本,速度从10Gbps到120Gbps不等[9] - 高级功能需要顶级USB-C线缆支持,但市场上存在大量廉价和假冒线缆加剧了兼容性问题[9] 厂商实施差异 - iPhone 16基础版仍使用USB 2.0端口(480Mbps),Pro版提升至USB 3.1 Gen 2x1(10Gbps)[11][12] - 苹果未明确说明充电速度差异,也未采用USB PD PPS进一步提升充电性能[11] - 微软计划在Windows 11 24H2中强制执行统一USB-C标准,要求PC制造商满足最低规范要求[13][14] - WHCP认证要求USB4端口必须支持40/80Gbps数据传输、15W充电和双4K@60Hz显示输出[15] 行业影响与未来 - USB-C接口普及十多年后,仍未能实现即插即用的承诺,反而造成标准和支持的杂乱无章[17] - 接口碎片化破坏了减少电子垃圾的初衷,用户仍需囤积多种线缆和适配器满足不同需求[18] - 即使行业巨头也无法逆转当前的混乱局面,USB-C错过了统一连接标准的最佳时机[18][19]
iPhone上的拍照键:既不快捷,也不方便
36氪· 2025-06-05 08:01
手机相机按键设计趋势 - iPhone 16系列引入独立相机控制按键 支持重压轻按滑动调节等多功能集成 但操作繁琐精度低 [3][7] - OPPO Find X8系列和vivo X200 Ultra跟进类似设计 采用振动模拟触感 但功能过于简化 [3][8]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苹果过度复杂化(7种操作)与安卓过度简化(仅3项功能)的矛盾 [7][8][28] 用户体验痛点 - iPhone相机按键触发三级压感设计导致误触率高 竖屏使用时EV参数易被误调 [12][14] - 参数调节效率低下:切换24mm/28mm/35mm焦距需经过4步操作 触屏点击仅需1步 [7] - 维修成本极高 iPhone相机按键需连中框更换 费用达6000元 [15] 专业厂商设计对比 - 索尼Xperia 1 VII坚持传统快门键设计 仅保留启动/对焦/拍照三大基础功能 [18][21] - 专业相机逻辑强调单一性 拒绝附加调节功能 触屏操作效率更高 [23] - 物理按键尺寸增大10% 花纹差异化提升操作辨识度 [20] 第三方生态与产品逻辑 - iPhone相机按键第三方适配率不足 连Final Cut Camera都未支持 形成恶性循环 [25] - vivo人文相机模式验证实体按键仪式感价值 但存在功能定位矛盾 [30][31] - 行业决策机制错位 市场部门主导而非用户体验驱动 [32] 技术实现差异 - 机械结构(iPhone)与振动模拟(OV)的成本差异达40倍 [3][15] - 安卓阵营滑动调节仅支持EV/镜头切换/变焦三项 缺乏自定义扩展 [8][10] - 苹果Halide等专业APP依赖触屏操作 实体按键功能重叠率达80%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