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WTT中国大满贯赛
icon
搜索文档
共享运动盛宴,体育赛事“燃动”假日经济
新华社· 2025-10-04 18:09
金秋时节,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连续第二年在国庆假期"相遇",在"双奥之城"北京 掀起观赛热潮。与此同时,"苏超""川超"等省级业余足球赛事激战正酣,各种路跑、骑行、游泳等全民健身活动也在全国各地 火热开展,为假日注入满满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强调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9月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 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品牌活动。今年国庆假期,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精彩纷呈,不仅展现了体育产业的蓬 勃活力与广阔前景,更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强劲引擎。 "跟着赛事去旅行" 今年中网,中国"金花"郑钦文的伤愈回归备受期待。9月27日,郑钦文迎来复出后的首场比赛,现场上座率超过九成,当日国家 网球中心入园人数超4.5万人次,创下中网赛事历史新高。虽然郑钦文在女单第三轮因伤退赛,但中国球员近年来在国际赛场的 持续突破,已在中国掀起一股网球文化 ...
从“双奥之城”奔向“国际赛事名城”
北京晚报· 2025-10-04 14:09
北京建设国际赛事名城的战略规划 - 北京紧抓"双奥之城"历史机遇,全力打造"双奥100"核心引擎,创新推出四季主题与12个月度主题,支撑"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精彩"的目标 [1] - 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唐彬表示,建设国际赛事名城将重点抓好三大路径:强化国际布局引进夏冬均衡的国际赛历赛事、锻造本土品牌、升级服务体验 [6] - 北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家明表示,北京要依托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独特优势,探索具有北京风格的特色道路 [7] 赛事引进与本土品牌培育 - 北京着力平衡国际赛事引进与本土品牌培育,着力打造如北京马拉松、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高商业价值自主IP,降低对高成本引进赛事的依赖,建立长效收益机制 [2] - 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玲表示,长期性举办的赛事要实现"一年比一年好"的办赛目标,单项赛事要力争实现长期落户北京 [4] - 国际滑联称北京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北京市对引进国际顶级赛事拥有雄厚的信任基础 [1] 赛事经济与产业融合 - 北京推进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全年万余场活动下沉至景区街区商圈,通过体育场景创新引领消费潮流 [5] - 通过深度开发"赛事+"工具箱,包括"赛事+特许""赛事+会展""赛事+路线"等,多维度挖掘消费潜力,加速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5] - 体育消费正从"单一观赛"转向"体验式消费",应走出一条"赛事IP为核心,文旅资源为支撑"的产业融合路径,通过业态整合延展产业链条 [5] 奥运遗产利用与城市发展 - 北京市拥有世界级的场馆群、专业的人才队伍、丰富的运营经验、良好的国际声誉,"双奥遗产"是北京得天独厚的竞争力 [1] - 北京极限运动汇利用冬奥遗产与工业遗存,打造"工业风+赛事"的新业态,融合市集、餐饮、典藏车展等场景 [5] - 北京将依托奥运遗产,推动高品质赛事深度融入城市活力脉搏,打造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翼齐飞"的国际赛事名城"北京范式" [8] 赛事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 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多年超八成,通过打造多种类、高层次的"赛事经济",将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 [6] - 建设"国际赛事名城"高度契合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有力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是展示大国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 [2]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表示,北京拥有场地资源、体育人口和高端赛事三大优势,应通过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充分释放发展潜力 [8]
全民挥拍就是对乒乓盛事的最好预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30 06:40
赛事概况 - 2025年WTT中国大满贯赛将于9月25日至10月5日在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 打造体育文化盛宴[1] - 赛事汲取去年成功经验焕新出发 通过精心安排提升精彩程度和球迷观赛体验[1] - 大满贯赛为WTT顶级赛事 冠军可获得2000点世界排名积分 与奥运会和世锦赛并列[4] 赛事优化与亮点 - 顶层设计多处优化 包括奥运冠军直接获得参赛资格"金卡"以提升竞争力[4] - 升级组委会指挥体系加强保障性 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办赛水平[4] - 与中国网球公开赛梦幻联动 通过"票根经济"互通、第二现场互设等形式打造城市体育赛事超级周[4] - 首次同期举办WTT青少年赛事(10月3日至5日) 增设互动体验区并策划球员交流主题活动[7] 群众基础与城市影响 - 2024年赛事吸引近7.3万名观众到场观赛[4] - 乒乓球运动在北京有深厚基础 全民健身战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5] - 石景山区通过赛事引领居民参与运动 策划乒乓球"五进"场景及12项群众体育活动[6] - 社区乒乓球联赛作为核心预热活动 覆盖9个街道且百余位选手参与对决[6] 体育价值与长期意义 - 赛事激发青少年运动兴趣并提供潜能展示平台 体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双向奔赴[7] - 体育大赛为城市提供向心力 助力市民感受运动就在身边并推动精神风貌提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