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泰新能(835985)
icon
搜索文档
光储一体化布局持续深化,新业务全面布局拓展新增长
东吴证券· 2024-03-28 00: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0][23][10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海泰新能是光伏组件老牌企业,业绩稳步增长,受组件价格下跌影响 2023 年营收下滑,但利润因成本降幅更大而增长 [21] - 光伏平价已至,需求持续旺盛,预计 2026 年全球需求 700GW、2023 - 2026 年 CAGR 达 21% [22] - 光储一体化布局不断推进,延伸非光伏领域打造新增长极,预计 2023 - 2025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光伏领先企业,深耕组件十余载 - 深耕组件市场,研发经验丰富:公司 2006 年成立,以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业务为核心,2011 年投产首条组件产线,2020 年成为 Tier1 一级组件制造商,2022 年北交所上市;股权集中,王永和刘风玲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26][27] - 产品布局全面丰富,同时参与电站建设:以光伏组件为核心,业务涵盖光伏电池、电站、支架等十大业务,致力于提供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34] - 产业链跌价影响营收略有下滑,成本降幅更大下盈利有所改善:2018 - 2022 年营收因组件出货高增而增长,2023 年因组件价格下降营收下滑;盈利方面,2019 年因组件出货和规模效应利润大增,2023 年因电池片价格下跌成本降幅高,利润增速恢复 [40] 2. 平价周期已至,全球光伏需求持续稳增长 - 碳中和作指引,多政策齐助力:各国进行碳中和规划,出台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光伏装机,如欧盟、德国、法国、美国等 [68][69][72] - 组件价格快速回落,平价周期已至:硅料价格下跌带动成本下降,组件价格降至 0.9 - 1 元/W,较 2022 年高点接近腰斩,光储平价已至,有望推动需求增长 [30] - N 型技术多点开花,TOPCon 为 2024 年主流:光伏电池技术升级,P 型占比下滑,N 型技术发展,2024 年 N 型占比将超 60%,TOPCon 成主流 [49][54] - 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有望持续稳增长,2026 年装机有望突破 700GW:全球光伏装机高速增长,预计 2024 年中国/全球装机 260/525GW,2026 年达 290/733GW,2023 - 2026 年 CAGR 达 21% [77] 3. 加大光储一体化布局,新业务多样化发展贡献新增长点 - 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光储一体化布局不断提升:公司研发投入增加,2018 - 2022 年 CAGR 达 48.58%;布局 HJT 和 TOPCon 产能,一期 5GW TOPCon 电池预计 2024Q4 投产;加大下游电站开发,2024 年预计超 100MW;支架业务预计 2024 年营收 2 亿元,储能业务有望通过电站配套实现盈利 [81][84][90] - 新业务多点布局,打造公司新业绩增长点:2022 - 2024 年先后布局风能、石墨电极、换电、氢能等业务,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 [88][94] 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公司盈利拆分:组件业务预计 2024/2025 年营收增长 25%/20%,毛利率 10%/11%;支架业务 2024/2025 年营收 2/2.6 亿元,毛利率约 15%;工程收入 2024 年预计 3.5 亿元,2025 年增长 30%至 4.6 亿元,毛利率约 15%;其他业务 2024/2025 年营收增长 20%/20%,毛利率 15% [92][97] - 估值对比及投资建议:预计 2023/2024/2025 年归母净利润 1.48/2.10/3.38 亿元,同比 +25%/42%/61%,对应 PE 为 14/10/6 倍;可比公司 2023 - 2025 年平均 PE 为 18/16/13,考虑公司一体化率提升和多业务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02][103]
海泰新能(835985)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3-09-12 18:1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大幅上涨,但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6.76%至21.26亿元 [6][11] - 公司第二季度原材料电池片价格下降23.46%,成本端降幅高于销售端,导致组件毛利空间扩大 [6] - 公司上半年财务费用大幅减少,主要受外币汇率波动影响,外币结算和往来汇兑收益增加 [7]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流入9,699.21万元,同比上涨712.22%,主要由于银行授信增加 [7] - 公司上半年在建工程项目同比大幅上涨229.81%,主要涉及曹妃甸生产基地新购设备及2GW高效HJT光伏组件项目 [10] 项目进展 - 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光储氢系统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联合研发基地,项目正在推进中 [4] - 盐城10GW-TopCop高效光伏电池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一期5GW-TOPCon项目投资约25亿元,已通过股东大会审议 [5][12] - 公司计划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建设10GW-TopCop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占地约300亩 [12] 研发与技术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取得专利15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40项 [8] - 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署《光储氢系统集成关键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合作协议》 [8] - 公司认为TOPCON电池在技术成熟度、投资经济性和产品经济性方面具有优势,BC电池仍需突破经济性劣势 [14] 市场竞争与策略 - 光伏组件生产技术门槛较高,新进入者不会构成实质威胁 [9] - 公司将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内部管理、降本增效、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来保持竞争优势 [9] - 公司未来将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把握市场方向及客户需求,创造品牌优势,增加盈利空间 [16] 股价与市场环境 - 公司股价近期下跌,受5%以上股东减持、一季度亏损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15] - 光伏产业指数表现较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股价下跌 [15] 行业趋势 - 2030年前规划沙戈荒大基地455GW,大基地项目将成为集中式项目增长的重要支撑 [5] - 硅料价格长期预计下降,公司未来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品性能来增加盈利空间 [16]
海泰新能(835985) - 关于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情况的公告
2023-04-26 07:10
多晶硅价格下降带动光伏组件需求增长 - 多晶硅价格下跌,光伏产业其他环节盈利会有一定增加,光伏电站装机成本降低,有效带动光伏组件需求增长[3] - 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推进产能扩建[3] 公司未来市场布局 - 公司未来主要市场在国际市场,分布式占比仍会保持50%以上[3] - 未来海外市场会逐步增量,主要做欧洲、日本、东南亚、南美和非洲五个区域市场[3] - 公司正在扩充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营销专业人才,以支持在海外市场的拓展[3] 公司组件端盈利能力展望 - 多晶硅价格下降,增加组件端的成本优势[4] - 公司主要生产基地在河北省,该区域未来3-5年仍将是光伏产品主销区,公司的区域优势将带来成本和服务优势[4] -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发挥技术优势,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使得公司能够紧跟行业发展,同时发挥先进技术的成本优势[4] 210尺寸光伏组件市场分析 - 根据测算,210尺寸的光伏组件在集中式光伏地面电站应用中有一定优势,但目前市场上182尺寸的光伏组件仍为主流[4] - 公司的生产线能够兼容182-210尺寸的光伏组件,未来市场需求还要看需求端和是否有新的组件技术出现[4] 公司储能业务进展 - 公司储能业务涉及PACK集成、储能系统集成(包括EMS、BMS、PCS),产品主要是"大型储能集装箱系统、商用储能系统、小型户储系统"三个方面[4] - 目前PACK生产线已经开始调试生产设备,储能系统的相关技术由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4] 公司石墨电极项目布局 - 石墨电极是生产多晶硅的重要耗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能,在金属硅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5][6] - 公司拟投资建设5万吨石墨电极项目,以保障生产效率和质量[6]
海泰新能(835985) - 关于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情况的公告
2022-11-16 18:36
调研基本信息 - 调研时间为 2022 年 11 月 14 日,形式为网络调研,94 家机构投资者参与,包括安信证券、财信证券等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经理侯鹏、财务总监于平、董事会秘书刘士超 [2] 经营与产能情况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48.73 亿元,同比增幅 64.8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 7064 万元,同比增幅 69.71%,组件出货量 3.1GW,单瓦净利有优势 [3] - 目前组件设计产能达 8GW,其中国内 7GW,海外 1GW [3] 供应商与供应情况 - 电池片供应商有爱旭、润阳、通威等多家,与供应商合作良好,无供应问题 [4][5] 海外销售情况 - 海外销售主要在欧洲和日本,在多国设有销售子公司和仓库,采用订单式销售,部分可直销,已取得全球主要国家产品认证 [5] - 预计今年外销收入占比 20%左右,分布式销售占比 50%左右,大型集中式电站销售占比 30%左右,力争 3 - 5 年外销占比达 50%左右 [5] 价格与利润情况 - 今年硅料和电池片价格上涨致组件价格上涨,未来光伏产业链长期呈降价趋势,今年四季度组件出货量预计环比增加 [5] - 组件环节利润在合理范围,上游原材料降价释放的利润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合理分配,终端电站装机将获益放量,公司会加大光伏电站开发建设 [5] 产品尺寸情况 - 目前生产组件使用的电池片以 182mm 尺寸为主,182mm 以上为辅,今年 182mm 及以上尺寸出货量超 80% [5] - 8GW 产能全部兼容 182mm 及以上尺寸电池片 [5] 终端销售情况 - 分布式组件销售终端以户用居民为主,工商业为辅 [7] - 公司有自有销售网络和渠道,也会与创维等终端渠道合作 [7] - 应对低价竞争,公司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优势,且生产地有运输成本优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