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鸿氢能(09663)
icon
搜索文档
国鸿氢能(09663)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18 16:39
财务表现(同比变化)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为5888.3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33亿元人民币下降55.7%[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毛利为309.5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77万元人民币增长302%[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税前亏损为1.82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亏损2.14亿元人民币收窄14.9%[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内亏损为1.8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亏损2.12亿元人民币收窄13.2%[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每股亏损为0.36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每股亏损0.41元人民币收窄12.2%[19] - 报告期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5890万元,相比过往期间人民币1.33亿元下降55.7%[48][50] - 集团毛利润从77.0万元增至309.5万元,同比上升301.9%[67][68]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从约2.123亿元收窄至约1.842亿元,减亏13.2%[82][87] 成本和费用(同比变化) - 原材料成本从10,869.3万元降至3,600.6万元,同比下降66.9%[62][64] - 存货减值损失从254.2万元增至590.9万元,同比上升132.5%[62][65] - 其他收入从740.0万元降至620.0万元,同比下降16.2%[70][74] - 其他收益净额从2,800.0万元降至880.0万元,同比下降68.6%[71][75] - 金融资产及合同资产减值损失从4,460.0万元降至2,260.0万元,同比下降49.4%[72][76] - 公司行政费用从约1.135亿元减少至约9670万元,降幅14.8%,主要由于报告期内未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及员工薪酬节省[77] - 公司销售开支从约2080万元减少至约1410万元,降幅32.2%,主要由于市场营销费用减少[78][83] - 公司研发开支从约6530万元增加至约6780万元,增幅3.8%,主要因持续加大对燃料电池等重点项目的研发投入[79][84] - 公司净融资成本从约610万元增加至约1090万元,增幅78.7%,主要因借款利息支出增加及存款利息收入减少[80][85] - 公司所得税费用从约160万元税收抵免转为约240万元所得税费用[81][86] 业务线表现 - 氢燃料电池系统收入从过往期间人民币1.309亿元降至报告期间人民币3665.1万元[52] - 氢燃料电池电堆收入从过往期间人民币43.2万元增至报告期间人民币201.7万元[52] - 维修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865.1万元,过往期间为零收入[52] - 氢燃料电池系统销量从过往期间34,645千瓦降至报告期间11,090千瓦[55] - 氢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从人民币3779.4元/千瓦降至人民币3304.9元/千瓦[55] - 氢燃料电池电堆销量从过往期间240千瓦增至报告期间2396.1千瓦[55] - 氢燃料电池电堆平均售价从人民币1799.4元/千瓦大幅降至人民币841.8元/千瓦[55] - 氢燃料电池电堆销量从240.0千瓦增至2,396.1千瓦,同比增长898.4%[56][58] - 氢燃料电池系统销量从34,645.0千瓦降至11,090.0千瓦,同比下降68.0%[56][58] - 氢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从3,779.4元/千瓦降至3,304.9元/千瓦,同比下降12.5%[57] - 氢燃料电池电堆平均售价从1,799.4元/千瓦降至841.8元/千瓦,同比下降53.2%[57] 各地区表现 - 西南地区首批30辆氢能重卡投入成渝线路运营[26][27] - 重庆首条氢能多式联运干线投入运营首批15辆氢能重卡[26][27] - 西部陆海新通道投入8辆49吨氢能重卡运营[26][27] - 重钢集团部署50辆氢能重卡构建清洁运输网络[26][27] - 西北地区近百辆氢能车辆在伊金霍洛旗投入运营[26][27] - 华东地区第100辆氢能集卡在嘉兴交付[26][27] - 嘉兴港累计氢燃料电池车交付量已达百辆级规模[29][30] - 香港深创科园项目采用公司固定式氢燃料发电系统及集成储氢系统[31][32] - 入选工信部未来能源"领军企业"并参与绿色港口氢能示范项目[33] 产品与技术研发 - 公司专注于氢能核心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发电装备制氢装备[20] - 公司开发出大功率高效率发电专用电堆鸿芯GIV电堆[24][25] - 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完成0-360kW功率段布局[24][25] - 公司开发两款风冷电堆分别针对无人机和氢能两轮车需求[24][25] - 公司布局碱性电解槽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两条制氢技术路线[24][25] -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投入超过人民币67.8百万元[35][36] - 开发2-6kW风冷电堆用于无人机及300-500W风冷电堆用于两轮车场景[37] - 优化兆瓦级固定式氢燃料发电系统形成模块化方案[38] - 船舶应用C240系统提升防爆通风及多点位氢气浓度监测等安全设计[38] - 公司正在开发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技术和1000Nm³/h碱性电解槽技术[40][41] - 公司氢能研发中心试验中心获得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40][41] 重大项目与订单 - 国家铁路局政策规定2027年底重点区域淘汰、2035年全面退出约8,000台老旧内燃机车[30] - 公司为包钢集团联合体提供480kW氢燃料电池系统及600kWh锂电池动力系统[30] - 内蒙古氢能轨道机车项目计划于2025年9-10月交付[30] 财务状况与流动性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资产为43.3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46.64亿元人民币下降7%[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负债为15.40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16.76亿元人民币下降8.1%[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27.79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29.71亿元人民币下降6.5%[1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517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3.10亿元人民币下降69.3%[19]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含受限现金)从约3.096亿元减少至约9520万元,降幅69.3%[89][91] - 公司净流动资产从约20.599亿元减少至约19.096亿元[89][91] - 公司未偿还借款总额为约5.444亿元,较期初增长2.8%,其中一年内到期借款占比68.4%[92][93] - 公司长期借款占总借款比例31.6%,银行借款加权平均实际利率为3.48%[93][94] - 公司资产负债率(Gearing Ratio)保持稳定在0.2[100] 资本开支与承担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签约但尚未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人民币2.779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2.691亿元)[97][101] - 报告期间公司资本开支约为人民币2180万元(过往期间:约人民币3090万元)[98][102] - 报告期间资本开支同比下降29.4%(从人民币3090万元降至人民币2180万元)[98][102] - 资本承担较2024年末增长3.3%(从人民币2.691亿元增至人民币2.779亿元)[97][101] 外汇风险 - 公司未就外汇风险订立任何对冲交易[99][103] - 公司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业务,面临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99][103] - 公司银行结余存在人民币以外货币计值的外汇风险[99][103] - 董事预期人民币汇率波动不会对运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99][103] 公司战略与模式 - 公司致力于氢能产业"装备+场景+金融"一体化发展模式[109][112] - 公司无重大投资或收购资本资产的具体计划[115][120] - 报告期间无任何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联营公司或资产的事项[116][121] - 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定向输送氢能技术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梯队结构[117][118] - 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强化跨部门协同效率并完善业务风险管理机制[117][119] 人力资源 - 公司全职雇员数量从2024年12月31日的511名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358名,降幅约30%[123][125] - 报告期间雇员福利开支约为人民币5420万元,较过往期间约人民币1.058亿元下降约48.8%[123][128] - 销售人员薪酬结构为基本工资加基于销售总额的奖金[123][127] 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由同一人担任,偏离企业管治守则C.2.1条款[131][134] - 董事会包括2名执行董事、4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31][134] - 公司未宣布派发中期股息[124][129] 全球发售与股份 - 公司股份于2023年12月5日在联交所上市,股份代号9663[8] - 全球发售包括香港公开发售7,952,000股H股及国际发售71,568,000股H股[7] - 公司总股本中H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7]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4.5626亿港元[138][141] - 报告期内已动用款项净额6270万港元[143] - 公司回购894,500股H股总代价约856万港元[14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持有1,003,500股库存股份[14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为518,041,669股,其中内资股165,447,581股,H股352,594,088股[156] 股东结构与权益 - 公司单一最大股东为广东鸿运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7] - 公司设有四个员工持股平台作为员工持股计划平台[6] - 陈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32,000,000股内资股(占内资股总数19.34%)和48,000,000股H股(占H股总数13.61%),合计占公司总股本6.18%[154][156] - 陈先生作为实益拥有人直接持有2,000,000股内资股(占内资股总数1.21%),占公司总股本0.39%[154][156] - 杨泽云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3,400,000股H股(占H股总数0.96%),占公司总股本0.66%[154][156] - 王骏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3,065,000股H股(占H股总数0.87%),占公司总股本0.78%[154][156] - 王骏先生通过其他权益持有1,000,000股H股(占H股总数0.28%),占公司总股本0.19%[154][156] - 叶嘉杰先生通过其他权益持有100,000股H股(占H股总数0.03%),占公司总股本0.02%[154][160] - 胡沐周先生通过其他权益持有40,000股H股(占H股总数0.01%),占公司总股本0.01%[154][160] - 所有披露权益均为好仓(多头持仓),无淡仓(空头持仓)记录[160] - 除已披露权益外,无其他董事、监事或最高行政人员持有需申报的股份或债权证权益[158] - 鸿运氢能源持有公司内资股32,000,000股,占该类股份19.34%,占公司总股本6.18%[162] - 鸿运氢能源持有公司H股48,000,000股,占该类股份13.61%,占公司总股本9.27%[162] - 华汇科技通过受控法团持有内资股32,000,000股,占该类股份19.34%,占公司总股本6.18%[162] - 华汇科技通过受控法团持有H股48,000,000股,占该类股份13.61%,占公司总股本9.27%[162] - 云浮工业园持有内资股27,200,000股,占该类股份16.44%,占公司总股本5.25%[162] - 云浮工业园持有H股40,800,000股,占该类股份11.57%,占公司总股本7.88%[162] - 嘉兴氢港持有内资股31,250,000股,占该类股份18.89%,占公司总股本6.03%[163] - 嘉兴湾北通过受控法团持有H股20,497,500股,占该类股份5.81%,占公司总股本3.96%[163] - 浙江氢能持有H股20,497,500股,占该类股份5.81%,占公司总股本3.96%[165] - 青岛城投持有H股17,400,000股,占该类股份4.93%,占公司总股本3.36%[165] - 青岛城投新能源集团持有内资股9,000,000股,占该类别股份5.44%,占公司总股本1.74%[166] - 青岛城投新能源集团持有H股21,000,000股,占该类别股份5.96%,占公司总股本4.05%[166] - 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持有内资股9,000,000股,占该类别股份5.44%,占公司总股本1.74%[166] - 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持有H股21,000,000股,占该类别股份5.96%,占公司总股本4.05%[166] - 孙俊甫持有内资股23,434,065股,占该类别股份14.16%,占公司总股本4.52%[166] - 深圳融鼎泽投资持有H股23,220,135股,占该类别股份6.59%,占公司总股本4.48%[166] - 共青城水大魚大科技持有内资股22,857,142股,占该类别股份13.82%,占公司总股本4.41%[169] - 山西美锦能源持有H股20,000,000股,占该类别股份5.67%,占公司总股本3.86%[169] - 陕西星河璨云私募基金持有内资股12,500,000股,占该类别股份7.56%,占公司总股本2.41%[169]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通过受控法团持有内资股12,500,000股,占该类别股份7.56%,占公司总股本2.41%[169] - 鸿运氢能源持有公司32,000,000股内资股及48,000,000股H股,由陈先生(0.01%)和华汇科技(99.99%)共同持有[3] - 陈先生通过华汇科技持有80%股权,并拥有5,000,000份首次公开发售前期权[3] - 云浮工业园持有27,200,000股内资股及40,800,000股H股,由云浮云昇100%控股[4] - 嘉兴氢港持有31,250,000股内资股,其99.99%股权由浙江氢能持有[5] - 嘉兴氢港普通合伙人嘉兴南湖的金融股东池月投资持股62.20%[5] - 青岛城投持有9,000,000股内资股及21,000,000股H股[6] - 青岛城盛持有3,600,000股H股(占总股份0.69%),其唯一股东为青岛新能源[6] - 青岛城投及青岛城盛的最终控制方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6] - 所有股权计算均依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的权益认定标准[3][4][5][6] - 浙江氢能由嘉兴湾北全资拥有,嘉兴湾北由嘉兴滨海全资拥有,嘉兴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最终实益拥有,浙江氢能持有20,497,500股H股[171] - 陈金霞通过上海泓成持有公司4,440,000股内资股及8,900,000股H股,持股比例约65.728%[171] - 陈金霞通过上海聚澄持有公司2,210,000股内资股及4,450,000股H股,持股比例99.76%[171] - 陈金霞通过杭州涌隆意持有公司1,892,308股内资股及3,800,000股H股,持股比例50%[171] - 孙俊甫通过共青城氢鸿持有公司576,923股内资股,通过共青城水大鱼大持有公司22,857,142股内资股[171] - 深圳融鼎泽由亿艺北京持有约0.01%及广东宝汇持有约69.99%,深圳融
研判2025!中国气体扩散层行业产业链、产量、需求量、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政策力推燃料电池车发展,气体扩散层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1 09:20
行业概述 - 气体扩散层是燃料电池和电解槽中的核心组件 位于催化剂层与双极板之间 核心功能包括为气态反应物提供均匀扩散通道 排出液态水 传导电子和热量 并支撑催化剂层结构[3] - 气体扩散层通常由基底层或覆有微孔碳层的碳纸/碳布组成 基底层直接与气流通道接触用作气体分散体和集电体 微孔层含有碳粉和疏水剂管理液态水和水蒸气的流动[3] - 基底层材料主要包括碳纤维纸 碳纤维编织布 无纺布及炭黑纸 其中碳纤维纸和碳纤维编织布是主要应用材料[4]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气体扩散层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58亿元 同比上涨52.4%[1][10] - 2024年中国碳纤维纸市场规模达到6.2亿元 同比上涨6.9%[6] - 2024年中国碳纤维布行业市场规模为77.13亿元 同比上涨19.0%[7] - 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59.9亿元 2020年仅为15亿元[9] 产业链分析 - 气体扩散层行业上游是碳纤维 碳纸 碳布等原材料供应商 原材料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气体扩散层制备与表现[6] - 中游是气体扩散层生产制造企业 利用上游原材料通过精细工艺制备高质量产品[6] - 下游应用集中在燃料电池 PEM电解槽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和分布式能源发展推动燃料电池市场快速增长[6] - 中国是碳纤维生产大国 2024年碳纤维产量达到59044吨 同比上涨8.2%[6] 政策驱动 -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氢燃料电池车应用 高质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1][10] - 国家战略规划明确加快新能源体系建设 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氢能战略价值日益凸显[9] 竞争格局 - 气体扩散层多年来被美国Avcarb 日本东丽 日本三菱化学等国外企业垄断[10] - 2023年气体扩散层国产化率不足10% 2024年该比例有望提升 但仍然是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中国产化率最低的材料[10] - 主要国内企业包括碳能科技 山东仁丰特种材料 湖南金博碳素 上海嘉资新材料 深圳市通用氢能科技等[10] 重点企业 - 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1亿元 同比上涨19.69% 归母净利润亏损1.68亿元 同比下降62.64%[12] - 金博股份开发了气体扩散层用碳纸 气体扩散层材料 高强度高导电柔性碳基双极板等产品 技术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产品已通过国内多家头部企业验证并批量交付[12] - 深圳市通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可实现气体扩散层年产能110万平 质子交换膜年产能10万平 已获得IATF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与六十多家企业达成合作[13][14] 发展趋势 - 纳米技术发展有望改善气体扩散层微观结构 精准调控微孔尺寸与分布 实现更高效的物质传输[14] - 新型低成本高性能材料不断涌现 如特殊取向结构的碳纤维材料 有望显著提升机械性能与导电性能[14] - 行业将通过技术革新 规模化生产和优化供应链等方式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15] - 新企业凭借技术创新 成本控制或服务模式等差异化优势可能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推动竞争格局多元化发展[16]
半年盘点|多数企业净利减亏,上半年氢燃料电池企业第二曲线成效初显
第一财经· 2025-09-04 21:28
行业整体表现 - 氢燃料电池行业从政策示范驱动向场景商业化驱动转型 市场竞争和商业化考验更为严峻 [1] - 上半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364辆同比下降47.2% 销量1373辆同比下降46.8% [3] - 行业规模缩减导致企业采取审慎营销扩张策略 [2] 企业财务表现 - 四家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整体下滑:国鸿氢能收入5888.3万元同比降55.7% 亿华通收入7192.9万元同比降53.25% 国富氢能收入1.09亿元同比降19.2% 重塑能源收入1.07亿元同比降9.9% [2] - 主力产品量价齐跌: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收入5064.2万元同比降52.7% 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收入3665.1万元同比降72% [2] - 三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实现减亏:减亏幅度在13%-28%之间 亿华通亏损幅度降至近四年同期最低水平 [3] - 国富氢能亏损规模同比减少20%至8924.8万元 主要因收回大额应收账款和政府补助增加 [3] 应收账款改善 - 应收账款余额显著下降:亿华通21.3亿元较上年底降3% 重塑能源21.57亿元降7.8% 国鸿氢能16.4亿元降4.9% [3] - 企业持续强化应收账款管理 积极与整车厂商合作改善回款状况 [3] 新应用场景拓展 - 企业拓展冷链运输、环卫及重卡等应用场景 同时在船舶、热电联供新领域展开应用 [4] - 重塑能源推动车辆在高速、中长途应用 其重卡产品已满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 [4] - 行业推动重型燃料电池非道路移动机械试点应用 [4] 海外市场突破 - 重塑能源海外市场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约160% 营收占比从2%提升至10% [6] - 企业聚焦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亚、中东及北非市场 发挥海外订单高毛利优势 [6] - 国富氢能确认海外加氢站、制氢设备制造厂、液态氢设施及水电解制氢项目 [6] 产业链整合 - 亿华通与中国旭阳集团进行双向整合 在氢能制备、储运、消纳环节实现协同 [6] - 重塑能源探索海外绿氢生态项目 推动电解水氢能装备销售 [6] - 国富氢能向印度交付碱性水电解制氢成套设备 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 [6]
国鸿氢能(09663) - 截至二零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09-02 09:04
股本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法定/注册股本总额为人民币518,041,669元[1]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H股法定/注册股份352,594,088股,股本352,594,088元[1]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内资股法定/注册股份165,447,581股,股本165,447,581元[1] 股份发行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H股已发行股份352,594,088股,含库存股1,059,500股[2]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内资股已发行股份165,447,581股,无库存股[2] 期权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底,首次公开发售前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结存股份期权4,586,000股[3] - 2025年8月因行使期权所得资金总额为0港元[3] 股份变动 - 2025年8月公司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和库存股份总额变动均为0股内资股[4]
研判2025!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30 09:09
行业概述 -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发电装置 基于电化学反应原理 能量转化效率高且主要产物是水 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技术 [2] - 根据电解质的不同 氢燃料电池主要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碱性燃料电池(AFC) 磷酸盐燃料电池(P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等类型 [4] - PEMFC使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 可在较低温度下运行 响应时间短 适用于需要频繁启动和停止的应用 广泛用于车辆和家庭电源等小型应用场景 [4]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为59.9亿元 同比增长52.42% [1] - 行业突破关键材料国产化瓶颈 以亿华通 重塑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实现了膜电极 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 显著降低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1] - 大功率系统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400kW级电堆成功商用 适配重卡等高耗能场景对长续航 高载重的需求 [1]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包括氢气 质子交换膜 催化剂 膜电极 双极板 气体扩散层 储氢瓶 电解槽等原材料和生产设备 [6] - 产业链中游为氢燃料电池生产制造环节 [6] - 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 固定式电源/电站 天然气掺氢 氢能冶金 微型热电联供等领域 [6] 氢能基础设施 - 2024年中国氢能产量为3815万吨 同比增长3.50% [8] - 截至2024年中国加氢站累计建成540座 新建134座 [8] - 世界最长输氢管道中石化京蒙千公里输氢管道项目正在建设 [8] 汽车产销情况 - 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5548辆 同比下降1.47% [8] - 2024年销量为5405辆 同比下降6.67% [8] - 2019年产量达2833万辆 同比增长74.98% 主要因企业集中在年底加大排产计划 [8] 重点企业分析 - 亿华通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攻克超低温冷启动设计等三项核心技术 [11] - 2024年12月亿华通发布3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M30+ 采用国产电堆 零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最高质量功率密度突破900W/kg [11] - 2025一季度亿华通营业收入0.11亿元 同比下降19.92% 归母净利润-0.91亿元 同比下降1.98% [11] - 潍柴动力积极布局燃料电池领域 完成甲醇 氢等替代燃料技术布局 [12] - 2024年潍柴动力营业收入2156.91亿元 同比增长0.81% 研发投入94.07亿元 同比增长4.72% [12] 技术发展趋势 - 材料科学 电化学等领域不断突破 氢燃料电池性能提升 成本逐步降低 [14] - 氢能产业链逐步完善 氢气生产 储存 运输等环节成本降低 [14] -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从交通运输到固定发电 便携式电源等领域 [15] 政策环境 - 中国政府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文件 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15] - 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吸引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 [15]
国鸿氢能(09663)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20:59
公司股份转换备案 - 中国证监会批准国鸿氢能12名股东将合计41,303,978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并在香港联交所流通 [1] - 股份转换需在备案通知书出具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 否则需更新备案材料 [1] - 参与股份转换的股东包括共青城水大鱼大科技产业投资中心等12家机构 [3][4] 公司市场地位 - 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 公司自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排名中国第一 [4] - 按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价值计 公司2022年排名中国第一 [4] - 按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量计 公司2022年排名中国第二 [4]
国鸿氢能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格隆汇APP· 2025-08-26 18:30
公司股份结构变动 - 中国证监会批准国鸿氢能科技(嘉兴)股份有限公司12名股东所持41,303,978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 [1] - 转换后股份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流通 [1] 资本运作进展 - 公司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获证监会国际合作司正式通知 [1] - 涉及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部分(具体比例未披露) [1]
智通港股52周新高、新低统计|8月26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16:43
52周新高股票表现 - 截至8月26日收盘,共有135只股票创52周新高,其中恒基发展(00097)、中国智能交通(01900)、桦欣控股(01657)创高率位列前三,分别为69.72%、68.89%、54.26% [1] - 创高率超过20%的股票包括绿色经济(01315)22.16%、米兰站(01150)21.83%、永义国际(01218)21.21% [1] - 创高率在10%-20%区间的股票有金界控股(03918)18.11%、烨星集团(01941)18.00%、环联连讯(01473)14.89%等 [1] 中高涨幅股票明细 - 创高率在5%-10%的股票涵盖平安好医生(01833)5.64%、西部水泥(02233)5.60%、京信通信(02342)4.92%等14只个股 [1][2] - 创高率在2%-5%的股票包括长城汽车(02333)2.90%、泡泡玛特(09992)2.66%、紫金矿业(02899)2.36%等23只个股 [2] - 创高率在1%-2%的股票涉及福耀玻璃(03606)1.51%、长飞光纤光缆(06869)1.50%、江南布衣(03306)1.41%等15只个股 [2][3] 低涨幅及52周新低股票 - 创高率低于1%的股票有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0.05%、A博时港元(03152)0.01%等34只个股 [3][4] - 52周新低股票中鸿盛昌资源股权(02929)创低率-37.50%表现最差,德商产投服务(02270)-17.00%、新华联合投资(08159)-15.60%位列跌幅前三 [4] - 其他显著新低股票包括国鸿氢能(09663)-11.62%、龙翼航空科技(00918)-9.68%、卓尔智联(02098)-7.80%等 [4]
国鸿氢能(09663)发布中期业绩,股东应占亏损1.84亿元,同比收窄13.2%
智通财经· 2025-08-25 21:15
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5888.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5.7%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84亿元人民币,同比收窄13.2% [1] - 每股基本亏损0.36元人民币 [1] 行业状况 - 氢燃料电池行业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 - 行业正经历从政策示范驱动型向场景商业化驱动型转变的适应性调整 [1] - 短期内市场销量承压,对市场推广及项目落地节奏产生影响 [1] 产品定价 -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售价下跌 [1]
国鸿氢能发布中期业绩,股东应占亏损1.84亿元,同比收窄13.2%
智通财经· 2025-08-25 21:15
财务表现 - 收入5888.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5.7%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84亿元人民币,同比收窄13.2% [1] - 每股基本亏损0.36元人民币 [1] 收入下降原因 - 氢燃料电池行业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 - 行业正经历从政策示范驱动型向场景商业化驱动型转变的适应性调整 [1] - 短期内市场销量承压,影响市场推广及项目落地节奏 [1] -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售价下跌 [1] 行业状况 - 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 [1] - 行业正经历发展模式转变的适应性调整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