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01060)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5-19 21:1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5年全年收入67.02亿元,较2024年的50.36亿元同比增长33%[4][9] - 公司2025年归属所有者利润3.64亿元,较2024年的2.85亿元同比增长28%[4][9] - 公司2025年经营利润6.49亿元,较2024年的3.10亿元同比增长109%[4] - 公司2025年经调整EBITA为8.09亿元,较2024年的5.04亿元同比增长61%[4][9] - 2025年经营利润为648,735千元,2024年为309,680千元;2025年经调整EBITA(未经审核)为809,302千元,2024年为503,576千元[13] - 2025年总部分收入为6,702,326千元,2024年为5,035,713千元;2025年总部分业绩为1,709,244千元,2024年为1,324,689千元[14] - 2025年及2024年无形资产摊销总费用分别约为人民币0.36亿元及0.20亿元,因业务合并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分别约为人民币0.33亿元及0.18亿元[14] - 报告期内,集团收入约67.02亿元,较过往期间的约50.36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盈利约8.09亿元,同比增长61%;归属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约3.64亿元,同比增长28%[38] - 报告期内,集团每股盈利(基本及摊薄)约1.23分,与过往期间的约1.03分相比,同比增长19%[38] - 报告期内,集团销售及市场费用约7.89亿元,较过往期间的约7.10亿元同比增长11%,占收入比重从14%降至12%;管理费用从过往期间的约9.78亿元增长至约12.37亿元,同比增长27%[39] - 报告期内,集团录得财务净收益约1.93亿元,含银行利息收入及汇兑损失,汇兑损失因人民币兑美元波动导致[40]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持有20项合营及联营投资,按权益法入账,总账面价值约9.15亿元;持有11项非上市公司和1项上市公司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总账面价值约6.10亿元[4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到期日在一年内的银行存款约33.65亿元,2024年3月31日约为67.15亿元[43] - 2025年3月31日,集团短期借款约为3.97亿元,2024年3月31日为零,年利率介于1.0%至1.2%[43] - 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67.02326亿元,2024年为50.35713亿元[50] - 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利润为3.86392亿元,2024年为3.58955亿元[50] - 2025年年度利润为3.86392亿元,2024年为2.97469亿元[50] - 2025年归属公司所有者的基本每股收益为1.23元,2024年为1.03元[50] - 2025年年度利润为386,392千元,2024年为297,469千元,同比增长约29.9%[51] - 2025年年度其他全面收益(扣除税项)为46,160千元,2024年为118,274千元,同比下降约61.0%[51] - 2025年年度总全面收益为432,552千元,2024年为415,743千元,同比增长约4.0%[51] - 2025年总资产为23,499,383千元,2024年为21,459,900千元,同比增长约9.5%[52] - 2025年总负债为5,639,020千元,2024年为7,034,083千元,同比下降约19.8%[53] - 2025年总权益为15,820,880千元,2024年为16,465,300千元,同比下降约3.9%[53] - 2025年3月31日,阿里巴巴控股拥有公司约53.85%的权益[55] - 2025年物业、厂房及设备为115,328千元,2024年为38,423千元,同比增长约200.2%[52] - 2025年投资物业为396,498千元,2024年为443,546千元,同比下降约10.6%[52] - 2025年商誉3,844,125千元,2024年为3,554,882千元,同比增长约8.1%[5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分部收入总额为6702326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5035713千元人民币[70][72] - 2025年公司除所得税前利润为293992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300345千元人民币[73][75] - 2025年公司销售及服务成本为4224196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3018670千元人民币[73][74] - 2025年已分配的销售及市场费用为768886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692354千元人民币[73][74] - 2025年公司其他收入为39821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57366千元人民币[73][74][77] - 2025年公司其他收益净额为45249千元人民币,2024年其他损失净额为24224千元人民币[73][74][78] - 2025年公司财务收益为239314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182614千元人民币[73][74] - 2025年公司财务费用为45940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781千元人民币[73][74] - 2025年无单一客户占公司收入的10%或以上,2024年公司总收入约13%源自一名外部客户[76] - 2025年应收贷款之利息收入为27339千元人民币,2024年为35376千元人民币[77] - 2025年销售及服务成本、销售及市场费用及管理费用总额为6250931千元,2024年为4706540千元[79] - 2025年财务收益净额为193374千元,2024年为181833千元[80] - 2025年所得税开支及抵免后为92400千元,2024年为58610千元[81] - 2025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并归属公司所有者的利润为363576千元,2024年为334583千元[84][85] - 2024年来自已终止经营业务并归属公司所有者的亏损为49793千元,2025年无亏损[84][85] - 2025年已发行普通股股份加权平均数减股份奖励计划持有股份为29467845千股,2024年为27651787千股[84][85] - 2025年每股基本收益总额为1.23元,2024年为1.03元[84][85] - 2025年按权益法入账投资年末为914748千元,2024年为1672220千元[8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集团就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确认减值损失4.27629亿元,2024年为1.12552亿元[87] - 2025年3月31日,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预付款项总额为46.73423亿元,2024年为38.13559亿元[89] - 2025年3月31日,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应计费用总额为54.11893亿元,2024年为50.94022亿元[93] - 2025年,应收账款0 - 90日为10.62632亿元,91 - 180日为1.68535亿元,181 - 365日为4.33165亿元,超过365日为10.07322亿元[92] - 2025年,应付账款0 - 90日为5.43717亿元,91 - 180日为0.79188亿元,181 - 365日为0.39312亿元,超过365日为0.39631亿元[94] - 公司董事会决定不建议派发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股息,2024年亦无[94] - 董事会决定不派发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末期股息[100] 中国电影市场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报告期内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约505亿元,较往期的556亿元下降约51亿元[5] - 报告期内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次约11.7亿,较往期的13.3亿减少约1.6亿[5] 全国营业性演出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6] - 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约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6] 中国授权商品及二次元周边衍生产业数据 - 2024年中国市场年度授权商品零售总额约1550.9亿元,授权金收入规模约59.9亿元[7] - 2016 - 2023年中国二次元周边衍生产业规模从约53亿元增长至约102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3%[7][8] 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2025年分部收入为2,711,809千元,2024年为2,999,459千元;2025年分部业绩为73,209千元,2024年为811,901千元[14] - 公司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分部报告期内收入约27.12亿元,较往期29.99亿元减少10%,业绩约0.73亿元,较往期8.12亿元减少91%[24] 大麦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大麦业务2025年分部收入为2,057,205千元,2024年为612,585千元;2025年分部业绩为1,230,283千元,2024年为280,565千元[14] - 大麦票务平台报告期内交付逾3800场大型项目[26] - 大麦票务平台秒级并发购票用户超10万的项目过千场,同比增加63%[27] - 大麦现场娱乐内容业务参与逾120个IP的投资与制作[29] - 大麦分部报告期内收入约20.57亿元,较往期6.13亿元增长236%,业绩约12.30亿元,较往期2.81亿元增长339%[29] IP衍生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IP衍生业务2025年分部收入为1,433,393千元,2024年为827,545千元;2025年分部业绩为380,349千元,2024年为217,764千元[14] - 报告期内,阿里鱼授权IP商品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收入与过往期间相比增幅逾90%[31] - 报告期内,集团IP衍生业务分部收入约14.33亿元,较过往期间的约8.28亿元增长73%;分部业绩约3.80亿元,较过往期间的约2.18亿元增长75%[33] - 锦鲤拿趣已自主研发或签约逾10个原创潮玩IP和二次元IP,与逾40部影视内容结合[33] 剧集制作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剧集制作业务2025年分部收入为499,919千元,2024年为596,124千元;2025年分部业绩为25,403千元,2024年为14,459千元[14] - 报告期内,集团剧集制作分部收入约5.00亿元,较过往期间的约5.96亿元同比下降16%;分部业绩约0.25亿元,较过往期间的约0.14亿元同比增长76%[34] - 目前剧集工作室重点储备项目超20部,开发中项目超30部[34] 公司业务发展动态 - 报告期内公司已上映主要电影项目票房如《抓娃娃》33.3亿元、《默杀》13.5亿元等[19] - 截至公告日公司重点储备影片约40部,其中投资待映项目约20部,自主研发与合制项目约20部[20] - 报告期内云智业务保持全国出票影院数量第一及出票人次第一,并拓展海外业务与多个影院签订合作协议[17] - 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累计已招纳58位青年导演[21] - 公司已在横店、周庄等地建设并投产四个虚拟拍摄影棚[22] - 公司推出5个全新数字人实现商业化变现[23] - 公司启动制片人、导演、编剧工作室计划,多部项目进入筹备或开机阶段[21] - 文娱行业智能宣发数据产品“灯塔AI”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23] 公司投资与收购动态 - 2024年7月23日,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以3.5亿元购买东阳美拉全部股权的70%,于2024年11月完成[47] - 2024年7月23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北京阿里巴巴与华谊兄弟订立买卖协议,以3.5亿元购买东阳美拉全部股权的70%,收购于2024年11月完成[95] - 购买东阳美拉股权透过结清华谊兄弟结欠贷款金额为35亿元[96] - 2024年4月3日公司附属公司拟51%股权2亿元收购天浩盛世,2025年1月完成[99] - 收购天浩盛世现金代价200,000千元,所收购可辨认净资产82,206千元,商誉148,905千元[99] 会计准则相关情况 - 集团于2024年4月1
阿里健康(00241)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5-19 19:04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财年公司总收入30,598.3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2%[4][8] - 2025财年净利润额1,432.0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2%[4][8] - 2025财年调整后净利润额1,949.7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6%,调整后净利率从5.3%提升至6.4%[4][8] - 2025年公司收入305.98292亿元,较2024年的270.26555亿元增长13.2%[21] - 2025年公司毛利74.32091亿元,较2024年的58.95321亿元增长26.1%[21] - 2025年公司年度利润14.32014亿元,较2024年的8.83136亿元增长62.2%[21] - 2025年公司经调整后利润净额19.49673亿元,较2024年的14.37928亿元增长35.6%[21] -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为305.98亿元,较同期增加35.18亿元或13.2%[22] -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为74.32亿元,较同期增加15.37亿元或26.1%,毛利率为24.3%,较同期上升2.5个百分点[26] - 报告期内公司经调整后利润净额为19.50亿元,较上一财政年度增加5.12亿元[35] - 截至2025年和2024年3月31日,公司年度利润分别为14.32亿元和8.83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9.50亿元和14.38亿元[37] - 2025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305.98292亿元,较2024年的270.26555亿元增长13.21%;本年度利润为人民币14.32014亿元,较2024年的8.83136亿元增长62.15%[52] - 2025年母公司普通股权持有人应占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8.91分,摊薄盈利为人民币8.88分;2024年基本盈利为人民币6.29分,摊薄盈利为人民币6.27分[52] - 2025年公司全面收益总额为人民币14.97116亿元,较2024年的11.30127亿元增长32.47%[53] - 2025年3月31日,公司非流动资产总值为人民币89.02237亿元,较2024年的61.931亿元增长43.74%;流动资产总值为人民币122.7618亿元,较2024年的135.12237亿元下降9.14%[54]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总值为人民币47.42172亿元,较2024年的50.25458亿元下降5.64%;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75.34008亿元,较2024年的84.86779亿元下降11.23%[54] - 2025年3月31日,公司非流动负债总值为人民币1.23085亿元,较2024年的1.62275亿元下降24.15%;净资产为人民币163.1316亿元,较2024年的145.17604亿元增长12.37%[55] - 2025年客户合约收入总计30598292千元,2024年为27026555千元,其中医药自营业务2025年为26124420千元,2024年为23739246千元[63] - 2025年销售产品收入24058732千元,提供服务收入6539560千元;2024年销售产品收入22561428千元,提供服务收入4465127千元[63] - 2025年计入报告期开始时合约负债的销售产品收入为154875千元,提供服务收入为399808千元;2024年分别为4078千元和490988千元[64] - 2025年其他收入总额609598千元,2024年为600730千元,其中银行利息收入2025年为464654千元,2024年为477266千元[67] - 2025年收益总额53638千元,2024年为74025千元,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收益2025年为51364千元,2024年为0千元[67] - 2025年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663236千元,2024年为674755千元[67] - 2025年销售商品成本为20,726,222千元,2024年为18,974,776千元[68] - 2025年本年度税项支出总额为127,954千元,2024年为56,263千元[71] - 2025年母公司普通股权持有人应占年内利润为1,432,427千元,2024年为883,477千元[73][74] - 2025年计算每股基本盈利所用的年内尚未回购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6,070,669,722股,2024年为14,044,082,144股[73][74] - 2025年应收账款为1,083,331千元,2024年为815,780千元[76] - 2025年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总额为1,052,523千元,2024年为785,136千元[76] - 2025年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总额为2,852,381千元,2024年为3,350,566千元[80] - 2025年应收阿里巴巴集团附属公司款项约为502,821千元,2024年约为323,776千元[77] - 2025年应付阿里巴巴集团附属公司款项约为495,487千元,2024年约为907,537千元[80]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天猫健康平台在线主营商家同比增长35%至4.83万个,在线SKUs同比增长超91%至1.33亿[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线自营店自营SKU同比增长33.6%至123万[9] - 慢病用户人均DOT时长同比增长9%[9] - 药品次日送货上门服务拓展至13个城市[9] - 截至报告期末,签约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近24万[10] - 天猫健康类目广告业务收入同比高速增长[4][11] - 2025财年天猫健康平台年度GMV保持健康增长,支付口径年度活跃用户数持续提升[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天猫健康平台在线主营商家数同比增长35%至4.83万个,在线SKUs增长超91%至1.33亿[12] - 报告期内,医药自营业务收入达261.244亿元,同比增长10.0%,在线自营店SKU同比增长33.6%至123万[1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与公司签约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增长至近24万[1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小鹿中医注册中医师增长至14万人,调剂中心增长至137家[16] - 码上放心平台已为15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上市许可持有人及7100余家流通企业提供服务,累计发送电子药检报告850余万份[17] - 医药自营业务收入达261.24亿元,同比增长10.0%[23] - 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总额达35.88亿元,同比增长54.0%[24] - 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为8.85亿元,同比下降7.6%[25] 现金流量相关数据变化 - 截至2025年和2024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2.18亿元和34.90亿元[38] - 2025年和2024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95亿元和10.80亿元[39] - 2025年和2024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5.96亿元和48.81亿元[39] - 2025年和2024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251.7万元和19.82亿元[39] - 2025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主要归因于持续经营业务除所得税前利润15.60亿元,并经多项调整[40] - 2025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主要由于存放定期存款、认购短期结构性理财等[41] - 2025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主要由于支付租赁本金和回购公司股票[42] 公司运营成本及费用相关数据变化 - 报告期内履约支出为25.68亿元,较同期增加1.54亿元或6.4%,履约费用占医药自营业务收入比例为9.8%,较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27] - 报告期内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22.58亿元,较同期增加4.82亿元或27.1%,占总收入比例从6.6%上升至7.4%[28] - 报告期内行政开支为4.07亿元,较同期增加0.47亿元或13.2%,占总收入比例1.3%,较去年同期保持稳定[29] - 报告期内产品开发支出为7.20亿元,较同期增加0.15亿元或2.1%,占总收入比例从2.6%下降至2.4%[30] 公司股权及股息相关情况 - 2025年4月1日至5月19日,718,312份认股权附带之认购权获行使,发行718,312股,获现金代价2,927千元[81]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报告期的末期股息,同期亦无派息[50] 公司业务运营及管理相关情况 - “助听行动2024”公益活动在全国25个社区为5011位老人提供听力检测服务[19] - 报告期内,集团无重大投资、重大收购及出售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资公司[49] - 2025年3月31日后及截至公告日期,集团除综合财务报表附注11所披露者外,无发生重大事项[5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集团所有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及超99%来自非流动资产业务收入来自中国内地[6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无与单一外部客户交易产生的收入占集团收入10%或以上[62] - 集团主要从事医药自营、医药电商平台、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以单一业务分部运营管理[60] - 修订后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集团财务状况或表现无影响[58][59] 公司股份及奖励计划相关情况 - 2024年4月及11月,2014年股份奖励计划的一名受托人以约4369.3万港元(约人民币3993.1万元)购买1269.7万股公司普通股[84]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无库存股份[85] 公司治理及审核相关情况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的企业管治守则,但未遵守守则条文第D.1.2条[82] - 公司采纳的证券交易守则条款不逊于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标准守则条款,全体董事报告期内遵守相关守则[83] - 集团报告期内年度业绩由审核委员会审阅,委员会讨论核数、内控及财务报告事宜[86] - 集团核数师安永确认初步业绩公告数字与综合财务报表数额相符,但未作保证[87] - 初步业绩公告登载于联交所和公司网站,年报将适时寄发股东并在网站供查阅[88] - 公告日期,董事会成员包括2名执行董事、3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89]
零跑汽车(09863) - 2025 Q1 - 季度业绩
2025-05-19 19:0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为人民币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4] - 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达14.9%,2024年同期为(1.4)%,2024年第四季度为13.3%,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4]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为人民币1.3亿元,2024年同期亏损人民币10.1亿元,2024年第四季度盈利人民币0.8亿元[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结余为人民币257.0亿元[4] - 2025年第一季度收益100.2亿元,同比增187.1%,环比降25.6%[17]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成本85.3亿元,同比增141.6%,环比降26.9%;毛利率14.9%,2024年同期为 - 1.4%,2024年第四季度为13.3%[18]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开支8.0亿元,同比增53.8%,环比降10.1%;销售开支6.1亿元,同比增41.9%,环比降11.6%;行政开支3.8亿元,同比增171.4%,环比增5.6%[19][20]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利润 - 1.5亿元,2024年同期 - 11.3亿元,2024年第四季度 - 0.4亿元[2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现金相关结余257.0亿元;第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额3.4亿元,2024年同期 - 11.8亿元,2024年第四季度62.4亿元;自由现金流 - 3.6亿元,2024年同期 - 15.0亿元,2024年第四季度54.8亿元[23] 汽车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汽车交付量为87,552辆,较2024年同期增长162.1%[5] - 2025年第一季度C系列交付67,812辆,占总销量的77.5%,较2024年同期占比增长5.7个百分点[5] 智驾投入规划 - 2025年预计智驾总投入人民币8亿[9] 销售与服务网络布局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已布局销售门店756家,服务门店449家,覆盖279个城市,较2024年3月底新增97个城市[10] 单店店效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单店店效比2024年一季度提升50%左右[10] 潜客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潜客有效跟进率较2024年12月底增长4.0%,有效试驾率提升9.3%,潜客锁单率增长1.5%[11] 服务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专属服务群15min响应率99.4%,环比提升0.4%;车辆一次性修复率97.8%,环比提升2.1%;备件48H送达率90.8%,环比提升5.2%[12] 出口与海外布局 - 2025年1至4月出口13,632台,第一季度出口7,546台;截至3月底海外超500家网点,环比增超100家;预计年底前启动零跑C10马来西亚本地化组装项目[13] 欧洲本地化制造规划 - 预计2026年实现欧洲本地化制造[14] ESG评级情况 - 本季度连续第二年获MSCI ESG AA级[15] 社会捐赠情况 - 2025年第一季度向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500万元[16] 前瞻性陈述相关 - 公告包含有关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策略等的前瞻性陈述[26] - 前瞻性陈述基于公司业务策略和营商环境假设,存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26] - 公司不承担更新前瞻性陈述的责任和义务,资料截至公告日期[26] 投资提醒 - 公司提醒股东及潜在投资者买卖股份时谨慎行事[27] 公告日期 - 公告日期为2025年5月19日[27] 董事会成员构成 - 董事会包括执行董事朱江明、曹力、周洪涛[27] - 董事会包括非执行董事Grégoire Olivier、Douglas Ostermann、金宇峰[27] - 董事会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付于武、万家乐、沈林华[27]
北京健康(02389)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5-19 18:41
2013年计划相关情况 - 2013年计划项下可供发行股份总数为599,889,841股,占公司2024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本约9.9%[4] - 2013年计划已于2023年5月23日届满,此后不得根据该计划授出购股权[4] 个人未行使购股股权情况 - 祝仕兴先生2024年1月1日未行使购股股权为30,000,000股,12月31日仍为30,000,000股[8] - 刘学恒先生2024年1月1日未行使购股股权为30,000,000股,12月31日仍为30,000,000股[8] - 顾善超先生2024年1月1日未行使购股股权为30,000,000股,12月31日仍为30,000,000股[8] - 王正春先生2024年1月1日未行使购股股权为30,000,000股,12月31日仍为30,000,000股[8] - 萧健伟先生2024年1月1日未行使购股股权为10,000,000股,12月31日仍为10,000,000股[8] - 胡湘麒先生2024年1月1日未行使购股股权为15,000,000股,年内失效15,000,000股,12月31日为0股[8] 祝仕兴先生购股股权行使期及行使价情况 - 祝仕兴先生2015年4月2日授出的20,000,000股购股股权行使期为2016年4月2日至2025年4月1日,行使价每股0.61港元[8] - 祝仕兴先生2016年1月28日授出的10,000,000股购股股权行使期为2016年1月28日至2017年1月27日,行使价每股0.53港元[8] 购股权总数及失效情况 - 2024年1月1日购股权总数为258,000,000[10] - 2024年内失效购股权数量为22,000,000[10] - 2024年12月31日购股权数量为236,000,000[10] - Robert于2015年获授5,000,000购股权,于2024年全部失效[10] 部分参与者购股股权行使价、归属期及行使期情况 - 部分参与者2015年4月2日获授购股权限行使价为每股0.61港元,归属期分三阶段,分别为30%(2016年4月2日起)、30%(2017年4月2日起)、40%(2018年4月2日起),可行使至2025年4月1日[10][14] - 部分参与者2016年1月28日获授购股权限行使价为每股0.53港元,归属期分三阶段,分别为30%(2017年1月28日起)、30%(2018年1月28日起)、40%(2019年1月28日起),可行使至2026年1月27日[10][14] 个人获授购股权情况 - 吴永新先生2015年4月2日和2016年1月28日分别获授2,000,000购股权,共计4,000,000[10] - 谢文杰先生2015年4月2日和2016年1月28日分别获授2,000,000购股权,共计4,000,000[10] - 张运周先生2016年1月28日获授2,000,000购股权[10] 其他雇员获授购股权情况 - 其他雇员2015年4月2日和2016年1月28日获授购股权小计为96,000,000[10]
迪臣发展国际(00262)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5-19 16:35
新计划购股权及可发行股份情况 - 因行使新计划授出购股权可能发行新股份总数为146,682,060股,不得超公司新计划采纳日股份总数10%[4] - 2023年4月1日和2024年3月31日,新计划可供授出购股权数目均为146,682,060份[4] - 2024年6月27日,新计划可供发行新股份总数为146,682,060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0%[4]
通天酒业(0038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5-19 12:12
CONTENTS 目 錄 2 Financial Highlights 財務概覽 5 Corporate Information 公司資料 12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9 Directors and Senior Management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 24 Directors' Report 董事會報告 43 Corporate Governance Report 企業管治報告 64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 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 96 Independent Auditor's Report 獨立核數師報告 106 Consolidated Statement of Profit or Loss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 107 Consolidated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綜合財務狀況表 109 Consolidated Statement of Changes in E ...
朝威控股(08059)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5-19 12:09
公司业绩公布 - 朝威控股公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经审核综合业绩[4] 人员变动 - 2024年3月22日,钟志伟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刘英杰辞任[14][16] - 2024年5月12日,陈志斌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张蔚琦辞任公司秘书[14][16][17][19] - 2024年8月9日,蔡志伟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成员、薪酬委员会成员、提名委员会主席,陈柏麟获委任为公司秘书[14][15][16][17][19] - 2025年3月28日,陈珠海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主席、薪酬委员会成员、提名委员会成员,曹洪民、李嘉辉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李嘉辉辞任审核委员会主席,曹洪民辞任薪酬委员会主席,陈柏麟获委任为授权代表[14][15][16][17][19] - 2025年2月14日,AOGB CPA Limited辞任核数师[20] - 2025年2月19日,McMillan Woods (Hong Kong) CPA Limited获委任为核数师[2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注册办事处位于开曼群岛[19] - 公司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铜锣湾[19]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和星展银行有限公司[20] - 公司法定代表有钟志伟、陈柏麟、李嘉辉、张蔚琦,核数师为长青(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财年公司收入约1.024亿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1.076亿港元减少约4.8%[24][30] - 2024财年公司净亏损约1730万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910万港元增加约90.1%[26][30] - 2024财年每股基本亏损为1.23港仙,2023财年为0.97港仙[26][30] - 报告期公司收入约1.024亿港元,较2023财年约1.076亿港元减少约520万港元或4.8%[48][50] - 毛利约373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3370万港元增加约360万港元或10.7%,毛利率从31.4%增至36.5%,混凝土拆卸服务毛利率从33.8%增至40.9%[54][58] - 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净额约34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500万港元减少约170万港元,因无撇销其他应付款、政府补助减少及前董事贷款修改收益抵销[55][59] - 贸易应收款净减值损失约99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400万港元增加590万港元[61] - 行政及其他经营费用约339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3670万港元减少约280万港元,因使用权资产摊销、员工成本和运输费减少[62]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4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980万港元增加约260万港元[6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380万港元,2023年约3620万港元[64] - 因公司总权益为负,2024年和2023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率不适用[65] - 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净额从2023财年约400万港元增加590万港元至报告期约990万港元[67] - 行政及其他营运开支从2023财年约3670万港元减少约280万港元至报告期约3390万港元[68] - 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亏损从2023财年980万港元增加约260万港元至报告期约1240万港元[69]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380万港元,2023年约3620万港元[70]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借款总额约7370万港元,2023年约7610万港元,年利率介乎4.6%至12.0% [74][79] - 报告期内员工成本总额约3600万港元,2023年约4210万港元[83][87] - 董事会不建议报告期向股东派付末期股息,2023年也未派付[85][88] - 2024年及2023年12月31日集团均无重大投资[73][78]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财年混凝土拆卸服务收入约78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6800万港元增加约14.9%[25][30] - 2024财年装配式建筑收入约24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3960万港元减少约38.7%[25][30] - 混凝土拆卸服务收入约78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6800万港元增加约1010万港元或14.9%,其中私营项目增约900万港元,公营项目增约110万港元[52][56] - 装配式建筑收入约24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3960万港元减少约1530万港元或38.7%,因极端天气和中国物业行业低迷[53][57] 行业环境 - 截至2024年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下跌3.36%[28][31] - 中国政府扩大保障性住房及城市更新计划注资人民币5000亿元,为未完工项目提供人民币9350亿元贷款[33][36] 业务发展 - 公司发起并成立“惠州装配式建筑供港联盟”,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装配式建筑业务商机[33][36] - 2024财年公司主要从事混凝土拆卸服务以及装配式建筑组件的制造和贸易[40] 董事信息 - 蔡志偉先生53歲,2024年8月9日起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有超過25年資訊科技業務發展和管理經驗[94] - 陳珠海女士63歲,2025年3月28日起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具逾20年財務管理等經驗[93][95] - 賴曉亮先生50歲,為集團首席執行官,1998年取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學士及國際金融專業證書[96][97] 合规情况 - 2024年5月12日陳志斌先生辭任,公司未能符合GEM上市規則第5.05(1)及5.28條規定[100][104] - 2024年8月9日蔡志偉先生獲委任,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規則第5.05(1)及5.28條規定[101][104] - 2024年5月12日張蔚琦先生辭任,公司未能符合GEM上市規則第5.14條規定[102][105] - 2024年8月9日陳柏麟先生獲委任為公司秘書,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規則第5.14條規定[106][110] - 2023年7月18日周瑾女士辭任,董事會成單一性別,未符合GEM上市規則第17.104條規定[107] - 陳珠海女士獲委任後,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規則第17.104條規定[107] - 公司因董事被訴或涉訴風險低未安排針對董事法律訴訟的保險,董事會將定期審查[108] - 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规则第17.104条[111] - 公司未就董事可能面对的法律行动作投保安排,将不时检讨此类保险需求[111] - 全体董事在报告期内全面遵守证券交易操守守则[121][124] - 除报告披露外,公司在报告期内遵守GEM上市规则第5.28条规定[134][136] 会议情况 - 报告期内董事会举行12次会议及1次股东大会[117][118] - 钟志伟于2024年3月22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出席11/12次董事会会议和1/1次股东大会[113][114][119] - 刘英杰于2024年3月22日辞任执行董事[113][114][119] - 蔡志伟于2024年8月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出席5/6次董事会会议[113][114][119] - 曹洪民于2025年3月28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出席6/12次董事会会议[113][114][119] - 陈志斌于2024年5月12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出席2/3次董事会会议[113][114][119] - 李嘉辉于2025年3月28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出席8/12次董事会会议和1/1次股东大会[113][114][119] - 报告期内,审核委员会举行2次会议[139] - 报告期内,审核委员会审查集团2023年及2024年中期业绩等[140] - 报告期内薪酬委员会举行3次会议,成员出席率为100%或100%(如1/1、3/3)[147][148] - 报告期内提名委员会举行3次会议,成员出席率为100%或100%(如1/1、3/3)[154][156] 专业发展与培训 - 公司鼓励董事参与持续专业发展,实报实销相关培训费用[125] - 报告期内,6位董事参加培训,5位参加类型B,1位参加类型A+B[128] - 公司秘书陈柏麟先生确认报告期内接受不少于15小时相关专业培训[183][184] 委员会情况 - 董事会成立三个职能委员会,即审核、提名和薪酬委员会[129][131] - 审核委员会于2014年8月2日设立,职权范围符合相关规定[132][134] - 截至报告日期,审核委员会成员为2人,低于规定的最少3人[133][135] - 审核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外聘核数师相关事宜、财务报表及内控系统审查等[136][138]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2023年全年经审核业绩和2024年上半年未经审核中期业绩[142] - 薪酬委员会于2014年8月2日设立,目前成员2人,低于规定最低人数[144][145] - 薪酬委员会已审阅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薪酬方案及表现[148][151] - 提名委员会于2014年8月2日设立,目前成员2人[150][152] - 提名委员会已审阅董事会架构、规模及成员组成等内容[159][163] - 公司于2019年1月1日采纳提名政策,董事会将不时检讨[160][165] - 董事会认为审核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履行了职责[141] - 董事会认为审核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妥善履行职责[143] - 董事会认为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在报告期及截至报告日期止妥善履行职责[149][151][159][164] - 提名委员会评估董事候选人合适性时参考行业资格经验、投入时间等因素[168] - 提名委员会召开会议,邀请董事会成员提名候选人,也可提名非董事会成员提名的候选人[169][170] - 集团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成员选举基于多元化标准,提名委员会将监察政策实施[170][171] 股息政策 - 公司于2019年1月1日采纳股息政策,股息派付及金额取决于集团财务表现、资金需求等多因素,由董事会酌情厘定[174][176][177][180][185] 核数师费用 - 报告期内集团聘用长青(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外部核数师,审核财务报表已付或应付费用为500,000港元[180][182][183]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董事会负责集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维护和审查[186] - 集团建立风险管理政策,明确识别、评估和管理主要风险的流程[188] - 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确保各业务单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189] - 董事会负责建立、维护及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190] - 集团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确定主要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过程[191] - 风险管理框架加内部控制确保各业务部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192] - 各部门每季度确定和评估主要风险并采取缓解计划[193] - 管理层与各部门进行季度会议监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活动[193] - 董事会负责审议和批准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充分性[193] - 公司聘请外部内部控制顾问在报告期内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讨[194] - 未发现影响集团财务、经营等方面的重大关切领域[194] 内幕信息政策 - 集团采取披露内幕信息政策确保内幕人员履行义务[196] 业务影响因素 - 集团业务受经济、市场、政治和法律等因素影响[198]
香港宽频(01310)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5-19 12:02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公司整体收益为57.3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58.09亿港元下跌1%[9] - 期内利润为1.075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53.4万港元增长超100%[9]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2.06122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1.51172亿港元增长5%[9] - 经调整自由现金流为1.2618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24248亿港元增长2%[9]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收益为57.34269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58.09091亿港元[15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其他净收入为580.1万港元,2024年同期亏损39.3万港元[15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除税前利润为1.13066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778.8万港元[15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期内利润为1.0756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153.4万港元[15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基本每股盈利为8.2仙,2024年同期为0.1仙[15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9584.4万港元,2024年同期为637.9万港元[153]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期内利润为107,560千港元[16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换算产生的汇兑差额为(11,716)千港元[16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全面收益总额为95,844千港元[160] - 2025年2月28日累计亏损为(547,380)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410,918)千港元[16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经营所得现金为10.1586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0.06841亿港元有所增长[16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8.532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7.9429亿港元增长约7.42%[16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3284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90184亿港元增长约22.43%[16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7.56742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15086亿港元减少约7.16%[16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减少1.3632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1098亿港元减少约35.38%[16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来自客户合约的收益为57.34269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58.09091亿港元[172]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综合除税前利润为1.13066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0.07788亿港元[18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融资成本为3.66024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4.00712亿港元;利息收入为0.04296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0.05832亿港元[18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其他净(收入)/亏损为 - 0.5801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0.0393亿港元[182]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其他营运开支为1541292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1605712千港元[183]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员工成本为491095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554067千港元[183][184]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融资成本为366024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400712千港元[185]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所得税开支为 - 5506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 - 6254千港元[186]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每股基本盈利按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利润107560000元计算,2024年同期为1534000元[188]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每股摊薄盈利按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利润107560000元计算,2024年同期为1534000元[189] 各业务线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企业方案业务收益为25.4953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3.10418亿港元增长10%[9] - 企业方案相关产品收益为8.92191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9.51692亿港元下跌6%[9] - 住宅方案收益为11.65568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1.81509亿港元下跌1%[9] - 手机及其他产品收益为11.2697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3.65472亿港元下跌17%[9]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提供电讯服务收入为30.66261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9.02869亿港元;产品收益为20.19167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3.17164亿港元[172]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企业方案收益为25.49534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3.10418亿港元;企业方案相关产品收益为8.92191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9.51692亿港元[172]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香港地区收益为52.13624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52.67918亿港元;中国内地收益为2.77202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9601亿港元[172]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一名客户贡献集团19.0%总收益,2024年同期为22.5%[173]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电讯及科技方案(香港)可报告分部收益为52.29561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52.95394亿港元;电讯及科技方案(非香港)为6.39487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6.90044亿港元[18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可报告分部利润为12.06122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11.47457亿港元[180] 业务运营相关数据变化 - 企业客户总数为9.7万名,较2024年同期持平[11] - 住宅ARPU为186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81港元增长3%[11] - 住宅方案业务收益微跌1%至11.66亿元,客户总数下降3%至901,000名[14] - 住宅ARPU上升3%至186元[16] 成本费用相关数据变化 - 网络成本及销售成本减少2%至37.20亿元[17] - 其他营运开支减少4%至15.41亿元,员工成本减少6300万元、折旧减少1200万元[17] - 融资成本减少9%至3.66亿元,银行贷款利息及财务费用减少3200万元,利率掉期公允价值收益增加200万元[17] - 所得税减少12%至600万元[18] 资产负债相关数据变化 - 2025年2月28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10.78亿元,总债务为114.06亿元,净债务水平为103.28亿元,股本负债比率为4.7倍,净债务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比率约为4.8倍,平均融资成本为7.1%,借款平均加权到期日为0.9年[24] - 2025年2月28日集团未提取循环信贷融资81.02亿元,2024年8月31日为13.49亿元[25] - 2025年2月28日可用融资额度52.50亿元,增量融资额度15.00亿元,分别于2025年3月18日及4月17日完成现有银行贷款再融资[25] - 2025年2月28日集团抵押资产作2400万元其他借款担保,2024年8月31日为3700万元[29] - 2025年2月28日集团或然负债总额2.95亿元,2024年8月31日为2.97亿元,减少200万元[30] - 2025年2月28日非流动资产为14,309,711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14,604,360千港元[154] - 2025年2月28日流动资产为3,061,725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3,064,472千港元[154] - 2025年2月28日流动负债为8,418,901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3,235,328千港元[154] - 2025年2月28日净流动负债为(5,357,176)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170,856)千港元[154] - 2025年2月28日非流动负债为6,546,449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11,879,240千港元[156] - 2025年2月28日净资产为2,406,086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2,554,264千港元[156] - 2025年2月28日,公司流动负债超过其流动资产约53.57亿港元[164] - 流动负债中银行贷款的即期部分为52.35亿港元,原于2025年11月24日到期,公司于2025年3月18日完成该银行贷款的再融资[164] - 流动负债中合约负债的即期部分为5.24亿港元,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确认[164] - 流动负债中租赁负债的即期部分为1.34亿港元,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确认[164] - 2025年2月28日物业、厂房及设备期末账面净值为3098970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3132945千港元[190] - 2025年2月28日使用权资产期末账面净值为560009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628457千港元[191] - 2025年2月28日应收账款(经扣除亏损拨备)为1049478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969297千港元[192] - 2025年2月28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77969千港元,2024年8月31日为1217406千港元[194] - 2025年2月28日应付账款为1113887千元,2024年8月31日为945879千元[195] - 2025年2月28日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即期部分为996650千元,2024年8月31日为950361千元[195] - 2025年2月28日银行及其他借款账面价值为10943824千元,2024年8月31日为10977603千元[196] - 2025年2月28日一年内到期并计入流动负债的银行及其他借款金额为5452877千元,2024年8月31日为272601千元[196] - 2025年2月28日银行贷款(无抵押)一年内于要求时偿还金额为5442174千元,一年后但两年内为5478112千元[197] - 2025年2月28日其他贷款(有抵押)一年内于要求时偿还金额为10703千元,一年后但两年内为7640千元,两年后但五年内为5195千元[197] - 2020年11月订立的55亿定期贷款融资,2025年2月28日未偿还本金为52.5亿元,2025年4月17日提取增量融资15亿元[197] - 2021年3月订立的55亿定期贷款融资,2025年2月28日未偿还本金为55亿元[197] - 自2024年12月31日起,上述两笔定期贷款融资利率更新为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加年息2.20%[197] - 2025年2月28日及2024年8月31日,集团已遵守所有有关银行贷款的契诺[199] 业务合作与发展 - 集团与英方软件建立合作,成为其在香港的首家总经销商[39] - 集团与算丰信息达成合作,成为其先进算力服务的首家香港经销商[47] - 香港寬頻企業方案與沐曦合作採用算豐豐收系列GPU芯片,提供靈活自主管理運算平台[49] - 香港寬頻企業方案與富通科技合作,成為「私有AI雲一體機」首家香港合作分銷商,引進「數普大模型一體機」[49] - 富通科技系統基於容器和Kubernetes技術,可提升資源效率
基石控股(01592)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5-16 22:52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年度,公司自客户合约所获收益为58,514千港元,较2023年的77,199千港元下降约24.2%[3] - 2024年毛利为15,384千港元,较2023年的23,949千港元下降约35.8%[3] - 2024年经营亏损为80,514千港元,较2023年的33,317千港元增加约141.7%[3] - 2024年除税前亏损为85,462千港元,较2023年的38,537千港元增加约121.8%[4] - 2024年度亏损为86,372千港元,较2023年的40,449千港元增加约113.5%[4] - 2024年每股亏损为3.90港仙,较2023年的1.97港仙增加约98%[4] - 2024年12月31日供应及铺砌服务收益为33,213千港元,2023年为24,499千港元[24] - 2024年12月31日石材销售收益为25,301千港元,2023年为52,700千港元[24] - 2024年12月31日客户合约总收益为58,514千港元,2023年为77,199千港元[24] - 2024年客户A、B、C、D收益分别为18,505千港元、14,006千港元、10,770千港元、8,415千港元,均占集团收益超10%,2023年无收益或贡献少于10%[28] - 2023年客户E、F收益分别为26,072千港元、11,787千港元,占集团收益超10%,2024年无收益[28] - 2024年与年初合约负债有关已确认收益金额为10,741千港元,2023年为5,403千港元[33] - 2024年拨回应付贸易款项为409千港元,其他收入为33千港元,总计442千港元;2023年其他收入为5千港元[33] - 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亏损总额为3.90港仙,2023年为1.97港仙[40] - 2024年计算每股基本亏损时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2211799千股,2023年为2057204千股[40] - 2024年,集团收益约5850万港元(2023年:约7720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24.2%[66] - 2024年,集团毛利约1540万港元(2023年:约2390万港元),减少35.6%[6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录得除税前亏损约8550万港元(2023年:约3850万港元),亏损增加约4700万港元或122%[6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录得年内亏损约8640万港元,2023年为4040万港元[7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收益约为5850万港元,较2023年减少24.2%[74] - 集团毛利由约2390万港元减少至约154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850万港元或35.6%,毛利率从2023年的约31.0%降至2024年的26.2%[78] - 2024年每股基本亏损约为3.90港仙,2023年为1.97港仙;每股摊薄亏损亦约为3.90港仙,2023年为1.97港仙[8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年度,集团净亏损约8600万港元,银行借款约3340万港元且全部逾期,银行结余及现金总额约30万港元,负债净额4060万港元,流动负债净额5410万港元[11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4年销售成本为43,130千港元,较2023年的53,250千港元下降约19%[3]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保证金减值亏损为9,882千港元,较2023年的6,781千港元增加约45.7%[3] - 2024年合约资产减值亏损为68,447千港元,较2023年的29,456千港元增加约132.4%[3] - 2024年行政开支为16,869千港元,较2023年的20,759千港元下降约18.7%[3] - 2024年12月31日员工福利开支(扣除计入销售成本项后)为8987千港元,2023年为11268千港元[34] - 2024年12月31日存货成本为16585千港元,2023年为38297千港元[34] - 2024年12月31日利息所得总计4949千港元,2023年为5222千港元[35] - 2024年12月31日所得税开支总计910千港元,2023年为1912千港元[35] - 中国附属公司符合小型微利企业资格的,2024年按5%税率缴纳所得税,2023年为25%[36] - 香港合资格集团实体首200万港元溢利按8.25%税率征税,超过部分按16.5%税率征税[36] - 管理层就若干项目计提亏损拨备合共约7830万港元(2023年:约3650万港元)[67] - 2024年,集团行政开支约为1690万港元(2023年:约2080万港元),减少约390万港元或18.7%[67]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4年合约资产来自提供云石及花岗岩供应及铺砌服务为209,168千港元,2023年为215,401千港元[30] - 2024年合约资产亏损拨备为173,369千港元,2023年为104,923千港元[30] - 2024年合约资产净额为35,799千港元,2023年为110,478千港元[30] - 2023年1月1日合约资产账面总值为220,918,000港元[30] - 2024年合约负债为8,797千港元,2023年为10,741千港元[31] - 2023年1月1日合约负债约为5,403,000港元[33] 各地区表现 - 2024年12月31日香港地区收益为25,220千港元,2023年为41,260千港元[27] - 2024年12月31日中国地区收益为33,191千港元,2023年为35,858千港元[27] - 2024年12月31日澳门地区收益为103千港元,2023年为81千港元[27] - 香港建筑项目收益于2024年减少约1610万港元或39%[75] - 澳门收益于2024年增加约10万港元或27.2%[7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面临重大不确定事项,可能影响持续经营[15] - 公司采取多项措施减轻流动资金压力,包括与银行协商延期还款、加快项目收款等[15] - 公司董事相信能与银行就2025年1月13日需立即偿还的借款达成协议[15] - 公司董事认为经考虑相关计划和措施,集团有充足营运资金履行2024年12月31日起12个月内到期的财务责任[16] - 若未实现计划和措施,集团可能无法持续经营,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17] - 集团加强营运开支成本控制以提高盈利能力和改善现金流[19] - 集团积极寻求其他融资来源,包括债务或股本融资[19] - 公司董事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综合财务报表,但持续经营假设的有效性取决于多项计划及措施的成功实施,存在不确定性[63][64] - 若集团未能实现相关计划及措施,可能无法继续持续经营,需作出调整但未在综合财务报表中反映[65] - 公司已采取及将采取多项行动,包括加快项目认证收款、发展内地业务、要求项目定金、延长结算条款及成本削减计划等[112] - 集团获得主要股东雷雨润先生财务支持,他还向银行提供个人担保,必要时执行董事将扩大融资[112] - 集团积极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包括债务或股本融资,过往通过发行债券等从资本市场筹资[113] - 董事审阅集团自2024年12月31日起不少于12个月现金流量预测,认为有足够营运资金履行财务责任[113] - 审核委员会认为集团有足够营运资金,但未来十二个月持续业务运营可能存在不确定性[114] - 集团持续与银行磋商沟通,延长逾期借款还款日期及放弃违约权利,无即时被要求全额偿还借款风险[111] - 集团实施多项措施加快与客户就已完成项目认证、开账及收款[112] - 集团积极开拓中国内地市场,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未来可能带来新商机[112][117]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2023年9月4日公司全资附属公司订立买卖协议收购太平洋中国集团全部已发行股本,初步代价为1亿港元[8] - 收购事项代价透过按发行价每股0.085港元发行公司股份偿付[8] - 太平洋中国集团保证期内综合纯利不得少于1800万港元[8] - 收购太平洋矿业全部已发行股份代价初步金额为1亿港元,分两笔各5000万港元以发行股份支付[9] - 收购事项于2023年11月24日完成,交易成本约300万港元计入2023年度行政开支[9] - 2023年度最终实际溢利约1308.1万港元,代价调整为约7267.5万港元,公司额外发行2.66761176亿股股份,总值约2267.5万港元[11] - 2024年香港建筑业经营环境挑战大,公司建筑项目推迟,影响应收款项回收周期[12] - 本年度集团首次应用2024年1月1日开始强制生效的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对财务状况和业绩无重大影响[18] - 公司尚未提早应用已颁布但未生效的多项新订及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20]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及其他准则修订本将于2027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允许提早应用[22] - 贸易采购平均信贷期为30至90天[44] - 购股权每份代价1港元,行使价为授出日期收市价0.249港元、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0.244港元及股份面值0.01港元中的最高者[50][51] - 2024年及2023年12月31日,均无尚未行使购股权[5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获银行发出约370.5万港元履约保函担保,与2023年相同[5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涉及人身伤害索偿案件已解决;前分包商诉讼案件于2025年1月27日结案,集团附属公司需支付约506.5万港元分包商费用及相关法律开支,2024年12月31日已计提拨备约86.8万港元及约506.5万港元[5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应计未付薪金约为1474.4万港元,2023年为933.9万港元[56] - 2025年1月13日,集团附属公司接获银行催款函,要求偿还未偿还银行借款本金及应计利息;2024年12月31日,相关银行借款本金约为342.5万港元,应计利息约为154.2万港元[57] - 外聘核数师对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不发表意见,因未能取得足够适当审核凭证[60] - 集团主要于中国香港、澳门及中国内地经营,董事认为外汇风险不重大,未使用衍生工具合约对冲[97] - 集团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年期短,账面价值与公平值相若[9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有11名全职雇员,2024年度员工成本总额约为900万港元,2023年约为1130万港元[100]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审阅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业绩[106] - 薪酬委员会由董事会主席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负责向董事会提出全体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政策建议[107] - 提名委员会由董事会主席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要职责是定期检讨董事会的架构、规模及组成并提出建议[108] - 集团核数师先机已核对2024年度初步公布所载数字与经董事会批准的综合财务报表草稿一致,但不构成受委聘进行核证[109]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业绩[109] - 公司股份自2025年4月1日上午九时正起暂停买卖,已申请自2025年5月19日上午九时正起恢复买卖[118] - 截至2025年5月16日,执行董事为雷雨润先生及雷宝蔚女士[120] - 截至2025年5月16日,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高子健先生、黄裕晖先生、严建国先生及程韵华女士[120]
朝威控股(0805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5-16 22:43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财年营收约1.024亿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1.076亿港元下降约4.8%[23] - 2024财年公司录得净亏损约1730万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910万港元增加约90.1%[25][29] - 2024财年基本每股亏损为1.23港仙,2023财年为0.97港仙[25][29] - 2024财年公司收入约1.024亿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1.076亿港元减少约4.8%[29] - 公司收入由2023财年约1.076亿港元减少约520万港元或4.8%至报告期约1.024亿港元[47][49] - 毛利由2023财年约3370万港元增加约360万港元或10.7%至报告期约3730万港元[53][57] - 毛利率由2023财年31.4%增至报告期36.5%[53][57] - 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净额由2023财年约500万港元减少约170万港元至报告期约340万港元[54][58] - 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净额由2023财年约400万港元增加590万港元至报告期约990万港元[60][66] - 行政及其他营运开支由2023财年约3670万港元减少约280万港元至报告期约3390万港元[61][67]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40万港元,较2023财年亏损980万港元增加约260万港元[62][6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380万港元(2023年约3620万港元)[63][69]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借款总额约为7370万港元,2023年约为7610万港元,报告期内借款年利率为4.6% - 12.0% [73][78] - 2024年12月31日4030万港元借款拟一年内偿还,计入流动负债;3340万港元借款超一年偿还,计入非流动负债 [73][78] - 2024年和2023年12月31日公司均无重大投资 [72][77]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无重大资本承担,2023年也无 [74][79]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无重大或然负债,2023年也无 [81][85]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97名员工,2023年为96名;报告期内雇员成本约3600万港元,2023年约4210万港元 [82][86] - 董事会不建议报告期向股东派末期股息,2023年也未派 [84][87]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财年混凝土拆除服务营收约78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6800万港元增长约14.9%[24] - 公司2024财年预制建筑营收约24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的约3960万港元下降约38.7%[24] - 2024财年混凝土拆卸服务收入由2023财年约6800万港元增加约14.9%至约7820万港元[29] - 2024财年装配式建筑收入由2023财年约3960万港元减少约38.7%至约2420万港元[29] - 2024财年公司混凝土拆卸服务业务收入上升14.9%[31][34] - 混凝土拆卸及建筑工程服务收入约78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6800万港元增加约1010万港元或14.9%[51][55] - 装配式预制建筑组件收入约2420万港元,较2023财年约3960万港元减少约1530万港元或38.7%[52][56] 公司人员变动 - 钟志伟于2024年3月22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和法定代表[13][18] - 刘英杰于2024年3月22日辞任执行董事[13] - 蔡志伟于2024年8月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成员、薪酬委员会成员和提名委员会主席[13][14][15][16] - 陈珠海于2025年3月28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主席和薪酬委员会成员[13][14][15] - 曹洪民于2025年3月28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成员、薪酬委员会主席和提名委员会成员[13][14][15][16] - 陈志斌于2024年5月12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成员、薪酬委员会成员和提名委员会主席[13][14][15][16] - 李嘉辉于2024年5月12日获委任法定代表,于2025年3月28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主席、薪酬委员会成员、提名委员会成员和法定代表[13][14][15][16][18] 行业相关信息 - 截至2024年7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下跌3.36%[27][30] - 中国政府扩大保障性住房及城市更新计划注资5000亿元人民币,设跨部门机制提供9350亿元人民币贷款[32][35] 公司业务发展举措 - 公司发起并成立“惠州装配式建筑供港联盟”,探索“一带一路”装配式建筑业务商机[32][35] 公司董事信息 - 钟志伟38岁,2024年3月22日起任执行董事兼授权代表,有超10年商业咨询和投资顾问经验 [88][89] - 蔡志伟53岁,2024年8月9日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25年信息技术业务发展和管理经验 [91][93] - 陈朱凯63岁,2025年3月28日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20年财务管理等经验 [92] - 陈珠海女士63岁,自2025年3月28日起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具逾二十年财务管理等经验[94] - 赖晓亮先生50岁,为集团首席执行官,1998年取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及国际金融专业证书[95][96] 公司合规情况 - 2024年5月12日陈志斌先生辞任后,公司未能符合GEM上市规则第5.05(1)及5.28条规定[99][103] - 2024年8月9日蔡志伟先生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成员后,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规则第5.05(1)及5.28条规定[100][103] - 2024年5月12日张蔚琦先生辞任后,公司公司秘书职位悬空,未能符合GEM上市规则第5.14条规定[101][104] - 2024年8月9日委任陈柏麟先生为公司秘书后,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规则第5.14条规定[105][109] - 2023年7月18日Zhou Jin女士辞任后,公司董事会成为单一性别董事会,未能遵守GEM上市规则第17.104条[106][110] - 委任陈珠海女士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后,公司已遵守GEM上市规则第17.104条[106][110] - 守则条文第C.1.8条规定公司应就董事可能面对的法律行动作适当投保安排,公司因董事被控告或涉诉讼风险低未作安排,董事会将不时检讨[107][110] - 除报告披露外,公司在报告期内遵守GEM上市规则第5.28条规定[133][135] 董事会相关情况 - 董事会关键职责包括制定集团整体战略、设定管理目标及监督管理表现等[108] - 报告期内董事会举行12次会议及1次股东大会[116][117] - 钟志伟出席11次董事会会议和1次股东大会[118] - 蔡志伟出席5次董事会会议[118] - 曹洪民出席6次董事会会议[118] - 陈志斌出席2次董事会会议[118] - 李嘉辉出席8次董事会会议和1次股东大会[118] - 董事会应确保委任至少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且至少三分之一成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14] - 全体董事确认报告期内全面遵守证券交易操守守则[120][123] - 公司鼓励董事参加有关企业管治的培训课程[121][122] - 公司将为董事报销企业管治和内部控制相关培训费用[122] - 公司鼓励董事参加培训,报销相关费用,报告期内多位董事参加类型B培训,李嘉辉参加A+B培训[124][127] - 董事会成立三个职能委员会,包括审核、提名和薪酬委员会,职权范围可在集团和联交所网站查阅[128][130] - 报告日期董事会有三名董事,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2025年3月28日后董事会有三名男性及一名女性,符合GEM上市规则第17.104条[172][174] 各委员会相关情况 - 审核委员会于2014年8月2日设立,成员须符合GEM上市规则,目前成员人数低于最低要求[131][132][134] - 审核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外聘核数师相关事宜、财务报表及内控系统审查等[135][137] - 报告期内审核委员会举行2次会议,多位成员出席情况良好[138][139] - 审核委员会审查集团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业绩、年度报告,确认报告合规[139] - 董事与审核委员会在外聘核数师选择和委任上无分歧[139] - 董事会认为审核委员会在报告期及报告日期前履行职责良好[140]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2023年全年经审核业绩和2024年上半年未经审核中期业绩[141] - 薪酬委员会于2014年8月2日设立,目前成员2人,低于规定最低人数[143][144] - 报告期内薪酬委员会举行3次会议,成员出席率为100%或100%(如1/1、3/3)[146][147] - 薪酬委员会已审阅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薪酬方案及表现[147][150] - 提名委员会于2014年8月2日设立,目前成员2人[149][151] - 报告期内提名委员会举行3次会议,成员出席率为100%或100%(如1/1、3/3)[153][154][155] - 提名委员会已审阅董事会架构、规模及成员组成等内容[158][162] - 公司于2019年1月1日采纳提名政策,董事会将不时检讨[159][164] - 董事会认为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已妥善履行职责[142][148][150][163] - 提名委员会评估董事候选人合适性时参考行业资格经验、可投入时间等因素[167] - 提名委员会召开会议,邀请董事会成员提名候选人,评估后向董事会推荐[168][169] - 公司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成员选举基于多元化标准,提名委员会将监察实施情况[169][170] 公司其他政策 - 公司于2019年1月1日采纳股息政策,股息派付及金额取决于集团财务表现、资金需求等多因素,由董事会酌情厘定[173][175][176][179][184] 公司外部核数师情况 - 报告期内集团聘用长青(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外部核数师,审核财务报表已付或应付费用为500,000港元[179][181][182] 公司秘书情况 - 陈柏麟为公司秘书,报告期内接受不少于15小时相关专业培训[182][183] 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董事会负责集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维护和审查[185] - 集团建立风险管理政策,识别、评估和管理主要业务风险[187] - 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确保各业务单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188] - 董事会负责建立、维护及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189] - 集团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确定主要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过程[190] - 各部门每季度确定和评估主要风险并采取缓解计划[192] - 管理层负责监督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活动,与各部门进行季度会议[192] - 董事会负责审议和批准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充分性[192] - 公司无内部审计部门,聘请外部顾问审查内部控制制度[193] - 未发现影响集团财务、经营等方面的重大关切领域[193] - 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旨在管理而非消除风险,提供合理保证[194] - 董事会负责维护会计和财务报告功能的资源、人员等[194] 公司内幕信息披露政策 - 集团采取内幕信息披露政策,确保内部人员履行义务[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