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世界中国学
icon
搜索文档
和音: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 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
人民日报· 2025-10-16 11:31
世界中国学大会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约5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 会议深入探讨了“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阐释了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 [1] -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世界中国学研究,2016年明确提出“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2023年强调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1] 世界中国学的学科属性与作用 - 世界中国学是跨文化的学术实践,具备联通中外文明的属性,被称为“中外交流之学”“文明互鉴之学” [2] - 该学科既有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中国叙事,也有丰富多元的他者视角,为不同文明搭建互学互鉴的桥梁 [2] - 世界中国学强调克服文化间交流障碍,通过增强彼此认知弥合国家与文明间的认知鸿沟,有助于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 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热点与时代意义 - 世界中国学的热度与日俱增,反映出各国对当代中国认知更新的迫切需求,学者通过研究中国来观照自身、理解世界 [3] -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热词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3] -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各国走好现代化之路提供借鉴参考,增强对现代化未来的信心 [3] 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 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4] - 该研究将为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启迪智慧、凝聚共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和文化力量 [4]
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 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
人民日报· 2025-10-16 11:00
会议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 [1] - 约5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1] - 会议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研究领域与重要性 - 中国学既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1][3] - 世界中国学具备联通中外文明的属性,被称为“中外交流之学”和“文明互鉴之学” [2] - 该领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1][4] - 研究旨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1][4] 研究发展与政策支持 -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世界中国学研究 [1] - 2016年明确提出“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 [1] - 2023年强调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 - 全球学术界对“何以中国”的多元回响使该领域日益重要 [2] 研究热点与当代意义 - 研究热度与日俱增,反映各国对当代中国认知更新的迫切需求 [3] -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带一路”和四大全球倡议成为研究热点 [3] - 研究有助于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各国现代化之路提供借鉴 [3] - 通过增强彼此认知来弥合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知鸿沟 [2]
共话中国之学 共享中国智慧 约500位嘉宾交流观点碰撞思想 世界中国学图景愈加清晰生动富有张力
解放日报· 2025-10-16 09:52
大会核心成果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圆满落幕,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参会 [1] - 大会通过“四个首发”开启新篇,推动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 [2][3] 首发倡议与出版物 - 首发《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以文明互鉴为核心理念,呼吁加强全球对话 [2] - 首发《中国学(中英文)》创刊号,填补了整合历史中国、当代中国与海外汉学家研究的学术平台空白 [2] - 首发《世界中国学: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报告,系统梳理学科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 [2] - 首发“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聚焦2005至2024年间的54部精选作品,为全球学者提供高质量知识资源 [3] 研究视角与方法论 - 强调贯通性研究,需将中国5000年文明积淀与当代社会实践在整体框架下相互印证理解 [4] - 突出世界视野,中国学是一种具有全球共性、激发全球共识的学问,需在不同传统间展开对话式研究 [4] - 采用多学科视角,构建开放研究网络,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领域交汇中形成新知识体系 [5] - 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研究方式更新,展现学科在全球学术体系中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5] 实践案例与未来方向 - 大会讨论具象化中国式现代化,例如义乌“鸡毛换糖”案例体现了让人民群众富起来的共同富裕追求 [5] - 青年研究者以开放、跨界、创新姿态,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跨文化交流方式,重新定义中国研究的边界 [5] - 当代中国学研究应立足中国社会实践,提炼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 世界中国学作为文明对话平台,旨在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互学互鉴,在多样性中寻求共通之理 [6]
“地图式”指南把握学术前沿 《世界中国学: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发布
解放日报· 2025-10-16 09:52
书籍发布与核心亮点 - 上海社会科学院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分论坛上发布《世界中国学: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一书 [1] - 新书采用横向区域视角,深入分析各国学术圈的代表性机构、人物和议题,提炼前沿核心概念和观点 [1] - 注重分析各国学术师承关系,清晰勾勒老、中、青三代学者的代际传承和价值取向 [1] - 聚焦世界中国学当代发展,洞察国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问题的现实观照 [1] - 拓展研究地理视野至欧美以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南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建包容多元的研究格局 [1] - 为中国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理解世界眼中中国的窗口,促进未来中外更深入广泛的交流对话 [1] 书籍意义与影响 - 该“地图式”学术指南的发布是把握世界中国学前沿的重要一步 [1] - 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元共赢的世界中国学学术共同体 [1]
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 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和音)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22
会议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 [1] - 约5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会议 [1] - 会议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研究领域与属性 - 世界中国学被定义为跨文化的学术实践,具备联通中外文明的属性 [2] - 该领域既有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中国叙事,也有丰富多元的他者视角 [2] - 世界中国学被称为“中外交流之学”和“文明互鉴之学” [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研究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1][4] - 通过增强彼此认知来弥合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认知鸿沟 [2] - 有助于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增进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 [2] - 为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启迪智慧、凝聚共识 [4] 研究热点与趋势 - 全球学术界对“何以中国”的多元回响使世界中国学成为促进文明和合共生的思想园地 [2] -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建“一带一路”和四大全球倡议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对象 [3] - 世界中国学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各国走好现代化之路提供借鉴 [3]
世界中国学大会发布“上海倡议”
解放日报· 2025-10-15 09:48
世界中国学大会核心倡议 - 坚持世界视野以研究中国发展 回应各国共同挑战并贡献思想力量 [1] - 弘扬开放精神 使世界中国学成为文明对话平台 欢迎全球专家学者合作展现真实中国 [1] - 汲取中华文明传统智慧 结合当代实践经验阐释中国道路 更好回应国际社会关切 [1] - 关注青年学者成长 建设学术共同体 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学术创新 [1] 世界中国学发展前景 - 世界中国学是全球性学术共业 前景广阔且意义深远 [2] - 世界中国学大会已成为高层次全方位开放性国际学术平台 [2] - 愿与海内外朋友携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共同开创更美好未来 [2]
新华社权威快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
新华社· 2025-10-14 17:07
大会基本信息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4日在上海开幕 [1][4] - 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2][4] - 大会活动包括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以及多项配套活动 [2][4] 大会参与方与规模 - 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参与研讨 [4] - 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 [4] - 协办单位包括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4] - 承办单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 [4] 大会主要议程与成果 - 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4] - 会上将发布世界中国学发展倡议 [4] - 大会将推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 [4] - 大会期间将举办“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展览 [4]
李伯重:“今天看中国的任何问题都要从世界这个大视野的角度”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5:54
会议核心观点 - 研究中国学必须采用双向视角,即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 [1][3][4] - 中国学不仅是中国的学问,也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任务,已成为国际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会议背景与规模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3] - 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3] 研究方法论演变 - 过去中国学者常以西欧历史经历为标准探寻中国历史规律 [3] - 国际学界晚近的“大分流”讨论强调从全球史视野看中国历史,建立了新的历史发展观 [3] - 学术研究需结合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成果才能更清楚认识研究对象 [4] 学者交流与合作 - 中国学者需要“开眼看世界”,海外学者必须深入中国社会考察以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4] - 大会的召开是学问发展壮大的标志,有望加强各国学者交流合作,将研究推向更高阶段 [4]
东西问·中国学|短评:数智时代,中国学将往何处?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1:18
会议与活动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举行,聚焦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1] -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2025年世界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4] -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广东深圳开幕,主题为“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参与 [6] - 中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文明对话国际日”主题活动,包括对话会、展览和文艺演出 [8] 研究范式转型 - 中国学研究正经历从“他者叙述”向“主体叙述”的转变,中国被视为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能动主体而非静态客体 [2][6] - 研究范式更新与信息获取处置及文明交融的跃进相伴,人工智能正催生研究方法的深层变革 [2] - 认知发生深刻变革,从“解释中国”转向“通过中国来思考” [6] 技术应用与影响 - 人工智能技术如大语言模型正被用于破除交流壁垒和深度挖掘历史文献 [2] - 算法可揭示历史潜在关联并重构阐释框架,数字平台促成跨国协作和共建开放合作知识库 [2] - 技术发展存在挑战,主流大模型对中国语境的理解尚存偏差,全球技术资源不均制约发展中国家参与 [2] 全球化与文明互鉴 - 地缘多元格局正打破知识产权垄断,使中国学成为全球共享的开放领域 [4] - 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学者正从中国经验、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融中提炼新型互鉴模式 [4] - 《大中华文库》多语种书系获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好评,涵盖近40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将中华经典转化为全球南方学界可直接援引的研究文本 [4] - 中国学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包容性文明对话生态,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贡献东方智慧 [6][8]
东西问·中国学丨杨慧林:“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16:59
文章核心观点 - 世界中国学是涵纳“历史的中国之学”和“当代的中国之学”于“世界之中国”背景下的研究领域,其本质是文化间的交流与文明互鉴 [8] - 构建“中国叙述”需要跳出西方形而上学“同一律”思维,回归“相与而共”、“由共释同”的底层逻辑,其本质特征是“对话性” [13] - 通过中西学者间的思想对话,能够发现被忽略的问题,激活新的研究维度,形成完整的学术链条 [9] 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 文学作品积淀了民族最深层的文化记忆,是理解一种文化生态的直接入口,其生动的故事和独特叙述方式能将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风貌呈现给不同阶层的受众 [4] - 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前,其推荐书单中与中国相关的两本书均为文学作品:《赵氏孤儿》和《好逑传》 [5] - 《赵氏孤儿》在西方流传甚广,影响了伏尔泰等重要思想家,成为西方认知中国伦理观念和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 [5] - 19世纪中叶后,西方学者开始借助西方文学史观念梳理中国文学历史,如英国汉学家翟里斯在190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序言中声称是撰写中国文学史的首次尝试 [5] 中西思想对话与学术互动 - 世界中国学特别强调中西之间的思想对话,西方汉学家提出问题的方式、关注角度和切入方法与中国学者不同,这种差异是对话的机缘,提供了巨大的思想空间 [9] - 普林斯顿大学学者柯马丁在《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出“早期中国文学”的观点,如中国象形文字核心是表音而非表意,《诗经》篇章的关键意义在于“仪式性的表演”,这些观点可能催生新的研究维度 [9] - 西方学者的研究需要中国学者回应以形成完整链条,例如法国汉学家沙畹最早研究中国古代“投龙”祭祀活动,但直到中国学者李零、渠敬东得到博物馆支持,在文献回溯中展示出“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的文化叙述,才说透了该问题 [9] 语境还原与跨文化解读 - 许多涉及中国文化和典籍的研究需要还原到中国语境才能通透解读,例如日本高僧道元所著《正法眼藏》将汉语流传的“禅思想”改换成日文表述,被认为晦涩难懂,后经旅日中国学者何燕生翻译回汉语,还原中国佛教术语与思维逻辑,其内涵才真正被理解 [10] - 在不同语言对同一思想的表述差异中,能发现被窄化的内涵和跨文明思想的共通逻辑,例如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将《论语》中的“恕”翻译成RECIPROCITY,与朱熹“推己及人”的注解高度契合,但《说文解字》中“恕”是形声字,并无此意,这体现了概念在双向阐释中产生的“思想语法” [11] 中国叙述的构建与意义 - “中国叙述”不仅是叙述内容,更是叙述本身,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跳出西方“同一律”思维,回到“相与而共”、“由共释同”的叙述方式,才能理解“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 [13] - 当今世界任何单一概念系统都不足以作为问题的真正出发点,因此任何文本都只能是“互文本”,任何言说都只能是“对话”,而“对话性”正是“中国叙述”的本质特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