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法治
icon
搜索文档
“完善全球治理法治新平台”主题边会在联合国举行
新华网· 2025-10-30 13:52
国际调解院成立与定位 - 国际调解院是世界上首个专门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国际法律组织 [2] - 该组织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已于10月20日开业运营 [2] - 中国是调解院的首倡国和东道国 [1] 组织宗旨与服务优势 - 国际调解院旨在根据各方意愿,调解国家间、国家与他国投资者间以及国际商事争议 [1] - 该组织具有灵活、经济、便捷、高效等独特优势,致力于为各方提供专业优质的调解服务 [1] 国际参与与合作意向 - 超过60多个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了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国际调解院主题边会 [1] - 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塞尔维亚等国际调解院公约缔约国和签署国代表对组织表示支持 [1] -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代表表示愿与国际调解院积极开展合作 [1]
欧盟欲“劫富济贫”2000亿俄资产!德国急刹:千亿德企恐血本无归
搜狐财经· 2025-10-27 14:24
欧盟委员会提案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议以被冻结的20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为抵押,发行1400亿欧元的赔偿贷款用于援助乌克兰 [1] - 该计划旨在不动用欧盟纳税人资金,通过金融操作将资金输送给乌克兰,设想待俄罗斯战败支付赔偿后再归还贷款 [3] -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已向乌克兰提供1700亿欧元援助,但面对乌克兰重建和军备的巨大资金缺口,该数字仍显不足 [1] 德国立场与风险 - 德国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对该提案发出警告,认为这可能是一场高风险豪赌,甚至可能赔掉千亿欧元并危及欧盟金融信誉 [1] - 德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高达1000亿欧元,相当于德国一年的教育或基础设施预算,该投资可能因俄罗斯反制而首先成为目标 [7][11] - 德国的担忧基于俄罗斯过往雷厉风行的反制措施,如2018年出台的《反制裁法》以及近期加速出售被没收西方资产的命令 [9] 欧盟内部成员国的分歧 - 比利时作为俄罗斯资产的实际存放地,其首相明确表示不希望国家单独承担所有风险 [12] -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拒绝参与相关会议,并警告此举会损害欧盟金融信誉,动摇全球投资者对欧元区金融体系的信任 [12] - 法国虽表面支持提议,但内心顾虑可能对欧元的储备货币地位造成影响,导致国际投资者将资产转移至其他货币 [12] 潜在的法律与金融系统性风险 - 欧洲清算银行深感忧虑,认为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就动用客户资产将破坏金融机构作为资产保管者的基本职责和信誉 [12] - 此举可能开创先例,引发其他国家以类似理由随意处置他国资产,从而颠覆国际金融秩序,导致全球范围恐慌 [12] - 若欧盟推动此事,将面临连锁反应和法律诉讼,耗费巨大时间和金钱,暴露其在国际法面前的尴尬与无奈 [14]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 - 俄罗斯外交部已明确警告,若欧盟动用其资产,西方投资者在俄罗斯的资产,包括能源和贸易等关键领域,将面临人质风险 [9] - 回顾历史,俄罗斯曾突然停止对奥地利供应天然气并强硬推行能源卢布结算,证明其在经济博弈中不怕掀桌子 [9]
古特雷斯呼吁各国携手打造“配得上全人类希望”的安理会
中国新闻网· 2025-10-25 10:23
安理会历史与作用 - 安理会自194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全人类实现持久和平 [1] - 安理会机制的存在使世界避免了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1] - 80年来全球人民将信任寄托于安理会希望其能让世界免于战争灾难 [1] 安理会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必要性 - 联合国会员国行为常违背《联合国宪章》原则阻碍国际行动并损害联合国信誉和凝聚力 [1] - 安理会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扩大成员构成以增加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代表性 [1] - 增加安理会代表性有助于打破僵局增强稳定性法国和英国提出限制否决权的建议 [1] 安理会原则与最新进展 - 安理会的存在不是为了霸权或帝国其标志是和平缔造者的橄榄枝而非胜利者的月桂冠 [2] - 安理会15个理事国通过主席声明重申致力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 [2] - 强调多边主义与国际法治是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根本基石 [2]
外交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践行国际法治的“规矩”
新华网· 2025-10-23 17:53
联合国地位与作用 -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 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80年来为维护和平 促进发展 改善民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 在联合国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一员 拥有同等的发声机会 能够公平参与国际规则谈判 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 [1] - 一个没有联合国的世界将退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 犹如没有红绿灯的路口 横冲直撞 事故频发将成为常态 [2] 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立场 -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1][2] - 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是践行国际法治的"规矩" 当今世界乱象频出是由于个别国家对联合国宪章合则用 不合则弃 [1][2] -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 旨在更好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2] 全球倡议与未来方向 - 中国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一脉相承 形成以发展促繁荣 以安全保稳定 以文明增互信 以治理求公正的有机整体 [2] - 面对全球性挑战与和平 发展 安全 治理四大赤字 联合国发展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2] - 中国将同各国一道 携手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共同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砥砺前行 [2]
专访丨全球治理倡议对提升小国代表性具有积极意义——访波黑驻欧盟使团团长凯西奇
新华网· 2025-10-16 09:00
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意义 - 全球治理倡议对促进国际法治、加强多边主义以及提升小国代表性具有积极意义 [1] - 倡议强调遵守国际法治,一个稳定的全球秩序应建立在对国际法治而非权力的尊重之上 [1] - 倡议为小国和弱势国家提供了保护主权和权利的可行方案,有助于改变长期由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 [1] 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评价 - 所谓的“基于规则的秩序”并非建立在国际法治上,而是取决于谁来制定和解释规则,这些规则在过去几十年主要服务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利益 [1] - 如果规则被置于国际法治之上,对小国而言意味着平等权利被剥夺,使其感受到巨大压力 [1] - 西方的很多讨论只是空谈,很多说辞无法落地,更多是用来展示其道德优越感 [2] 多边主义与平等地位 - 全球治理倡议坚持多边主义,多边体系能确保各国无论贫富和地域大小都享有平等地位 [2] - 中国呼吁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一律平等,在多边体系下每个国家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代表性 [2] - 由中国推动的多边机制如金砖合作机制能让小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拥有更多空间,帮助减轻其长期面临的各方压力 [2]
中方提出12个反对
第一财经· 2025-10-10 09:2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大第六委员会就“国内与国际法治”议题发言,提出六点主张以坚持国际法治并加强全球治理 [3][4] - 主张强调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文明多样性、维护主权平等、遵守条约义务、加快新兴领域规则制定以及和平解决争端 [3][4] - 中国愿与各国共同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联大发言要点总结 - 第一点主张强调《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需捍卫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反对滥施制裁和滥用武力 [3] - 第二点主张指出国际立法应尊重文明多样性和法系多元性,增强全球南方国家话语权,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少数国家垄断立法进程 [3] - 第三点主张明确主权平等是现代国际法基础,要求国际规则平等适用,反对双重标准和小圈子规则 [3] - 第四点主张强调条约必须遵守,各国应善意履行义务,反对毁约退群和将国内议程凌驾于国际法治 [4] - 第五点主张呼吁加快网络、外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及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 [4] - 第六点主张提倡通过调解、谈判等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支持中国发起的国际调解院作为现有机制补充 [4]
中方在联大六委就坚持国际法治提出六点主张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06:4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大就“国内与国际法治”议题提出六点主张,核心是坚持国际法治、加强全球治理、完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1][2] 坚持国际法治基本原则 - 共同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完整性 [1] - 反对绕过安理会滥施制裁、滥用武力,反对借国际法之名行损害国际法治之实 [1] - 坚持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准则 [1] 国际立法进程主张 - 国际立法必须尊重文明多样性和法系多元性,确保各国平等参与,特别是增强全球南方国家话语权 [1] - 支持联合国在国际立法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反对国际法治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少数国家垄断立法进程 [1] - 反对在缺乏广泛共识的情况下强推立法 [1] 国际规则适用公正性 - 维护国际法治的公正性,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规则解释和适用上一律平等 [1] - 反对本国例外主义、双重标准,反对以小圈子规则代替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 [1] - 强调没有国际规则的平等统一适用就没有真正的主权平等 [1] 条约履行与有效性 - 所有国家都应以负责的态度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共同增强履约的严肃性 [2] - 反对动辄毁约退群、撤资断供、出尔反尔,反对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 [2] - 反对将国内政治议程凌驾于国际法治之上 [2] 新兴与非传统安全领域规则制定 - 各方应加快网络、外空、深海、极地、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 [2] - 应加快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关键矿产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规则制定 [2] - 推动在这些领域形成反映现实需要、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合作与治理框架体系 [2] 和平解决争端机制 - 和平解决争端是国际法治基本原则,调解是《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争端解决方法之一 [2] - 中国与志同道合国家发起成立国际调解院,作为现有机制的有益补充 [2] - 希望更多国家加入国际调解院,致力于通过调解、斡旋、谈判等和平方式化解矛盾分歧 [2]
中方就坚持国际法治加强全球治理提出六点主张
新华网· 2025-10-10 05:0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方就“国内与国际法治”提出六点主张,核心是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呼吁加强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1][2][3] 中方提出的六点主张 - 第一,共同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反对绕过安理会滥施制裁、滥用武力 [1] - 第二,国际立法必须尊重文明多样性和法系多元性,确保各国平等参与,增强全球南方国家话语权,反对国际法治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少数国家垄断立法进程 [2] - 第三,维护国际法治的公正性,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规则解释和适用上一律平等,反对本国例外主义和双重标准 [2] - 第四,所有国家都应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共同增强履约严肃性,反对毁约退群、撤资断供及将国内政治议程凌驾于国际法治之上 [2] - 第五,加快网络、外空、深海、极地、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及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治理框架 [2] - 第六,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中国与志同道合国家发起成立国际调解院作为现有机制补充,呼吁通过调解、斡旋、谈判等方式化解矛盾 [3] 中国的立场与行动 - 中国是法治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3] - 中国愿与各国一道恪守《联合国宪章》,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全球治理倡议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具有深远意义(国际论坛)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0
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原则 - 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 [2] - 该倡议对牙买加等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这些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面临诸多挑战 [2] - 倡议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持,明确摒弃单边主义,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具有现实意义 [3] 全球治理倡议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主权平等原则对牙买加等小国至关重要,可防止其在气候融资、债务重组或贸易谈判中的利益被边缘化 [2] - 遵守国际法治,杜绝双重标准,能防止小国因个别国家操纵规则而在贸易争端、气候变化等领域陷入不利处境 [3] - 加强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作用,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升集体谈判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3] 倡议带来的具体发展机遇 -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牙买加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广阔发展机遇 [4] - 牙买加可通过加强光伏和风电产能合作,减少对化石燃料进口的长期依赖 [4] - 引入数字经济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提升牙买加在教育、农业和医疗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水平 [4] 倡议与发展的核心关联 -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旨在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将发展资源更多用于教育、医疗和清洁能源等民生领域 [3] - 此举与牙买加等面临经济不平等、气候脆弱和技术获取困难的国家需求高度契合 [3] - 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 [5]
中国代表在人权理事会呼吁完善全球人权治理
新华网· 2025-09-26 09:3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陈旭在人权理事会第60届会议上代表近80国作共同发言,呼吁各方完善全球人权治理 [1] 全球人权治理倡议 - 提出五点倡议以完善全球人权治理,包括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和注重行动导向 [1] - 倡议指出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决策、受益 [1] - 强调要确保国际法的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并要共商共建共享,反对单边主义 [1] - 倡导平衡推进各类人权,注重行动导向以力求实效,共同开辟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1] 多边主义改革 - 指出当前多边主义遭受严重冲击,各方应通过联合国80周年改革提高效率、简化程序、消除重复、加强透明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