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搜索文档
乡村换新貌 文明润沃土
辽宁日报· 2025-07-26 08:36
乡村环境治理 - 盘锦市大洼区唐家镇通过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彻底改变人居环境,村民满意度显著提升[2] - 丹东凤城市大兴镇安乐村通过志愿者定期清理、保洁员日常维护实现环境整治成效可视化[2] - 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东水泉村每月开展集中整治,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80次"村庄美容"行动,参与人次达300以上[2] - 抚顺县石文镇专业造林队伍免费栽种9000余株树木,打造交通沿线景观带[3] - 新民市法哈牛镇新安村建立农户-保洁员-网格员三级联动机制,环境整治常态化[3] 乡风文明建设 - 北镇市富屯街道台子沟村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婚育新风,党员干部带头签署《移风易俗承诺书》[4] - 溪湖区东风街道新合村制定116字村规民约,涵盖环境治理、除旧革新等多领域行为指南[4] - 连山区锦郊街道锦北村新建文化礼堂,定期举办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5] - 庄河市光明山镇松林村建设党建文化广场、廉洁文化长廊,开展广场舞、诗歌朗诵等主题活动[5] - 鲅鱼圈区芦屯镇留屯村推行"积分超市"制度,村民通过参与清扫兑换生活用品[5] 产业融合发展 - 海城市西柳镇西柳村依托服装城优势发展物流、加工产业,年评选"文明商户""诚信经营户"促进产村融合[6] - 双塔区他拉皋镇王杖子村打造"辽西杏花村"文旅品牌,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旅游收入超百万元[6] - 开原市庆云堡镇高家窝棚村改造2000亩中低产田种植富硒水稻,结合"互联网+"实现农产品溢价[6] - 宽甸县虎山村开发旅游步道,"虎山药材""虎山蜂蜜"通过直播成为爆款产品[7]
广西桂林:纠树并举弘扬新风正气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12 09:37
纪检监察机制 - 桂林市纪委监委对婚丧喜庆活动实行"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跟踪"全链条管理 重点监督"一把手"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 [1] - 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针对大摆宴席 铺张浪费 虚假报告 借机敛财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1] - 启动联动监督机制 深入酒店 餐厅等场所开展实地检查 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 [1] 违规案件查处 - 灌阳县查处市容服务中心原四级调研员於某某大操大办丧事未报备案件 当事人受到留党察看二年 撤职处分 [2] - 通过案件通报机制 与民政 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协同监督 累计发现并劝停5起未经报备的超标操办问题 [2] 基层治理创新 - 象山区纪委监委构建"区+乡+村"三级监督体系 通过季度督查 月度检查整治婚丧嫁娶铺张浪费问题 [2] - 推动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 试点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 实现人情减负与文明建设双提升 [2] 社会监督体系 - 开通扫码举报 流动接访 信访热线等多渠道监督方式 选聘1500余名清廉乡村建设监督员 [3] - 以移风易俗为抓手推进清廉乡村建设 通过廉洁文化浸润破除陈规陋习 [3]
我说变化 | “新规矩带来的好处看得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08 08:53
乡村移风易俗改革 - 古板村过去存在"排场越大越有面子"的旧俗 例如村干部违规操办40多桌婚宴并邀请400多人导致受处分 [1] - 镇政府通过入户宣传推动文明节俭理念 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村规民约》明确酒席规模上限为喜事18桌/白事23桌 每桌菜钱不超过480元 礼金上限200元 [1] - 改革后婚宴成本从原先超10万元大幅降低 采用本村厨师制作家乡菜 提供打包服务减少浪费 随礼压力显著减轻 [2] 改革成效与社会影响 - 新规初期引发部分村民对"寒酸"的质疑 但实际运行中证明能减轻主家经济负担和宾客人情压力 [2] - 典型案例显示改革后婚宴在村文化广场举办 仅设10余桌 邻里关系更和睦 形成"热热闹闹不铺张"的新型模式 [2] - 村民期待移风易俗能持续深化 类比漓江水长久流淌 反映基层治理取得文化认同 [2]
【韩城】“红白简章”让文明新风吹进乡村
陕西日报· 2025-06-24 07:01
移风易俗成效 - 郭庄砦村通过红白理事会引导,红白事开支大幅降低,红事从几万元降至几千元,白事支出不超2万元,红事不超5万元,宴席规模从100多桌减至40多桌[1][3] - 西庄镇推行"红白简章"后,红事每桌花费控制在300元以下,白事推行"四菜一汤",1盒烟不超过5元[3] - 西庄镇累计简办红白事126场次,平均每场节省开支2.3万元,累计减负近300万元[5] 制度与执行机制 - 红白理事会由村干部与乡贤组成,事前主动沟通并严格把控规模,红白事需提前报备[3] - 西庄镇推行"红黑榜"动态管理,每月公示先进典型和问题整改情况,对违规行为上门纠正[5] - 韩城市出台《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166个村和41个社区修订村规民约,细化倡导性标准和约束性措施[6][7] 观念转变与创新实践 - 厚养薄葬理念逐渐普及,村民更注重生前孝敬而非丧事排场[3] - 芝川镇寺马庄村采用"积分制"激励村民参与道德评议,金城街道通过"板凳会"简化红白事流程[6] - 村民将节省的开支转向大棚蔬菜产业等生产性投资,促进增收致富[4] 社会影响 - 村民反映"人情债减轻,邻里情更浓",形成"喜事新办不攀比,白事简办不铺张"的新风尚[5] - 移风易俗工作通过"示范引领+制度约束+文化浸润"模式推进,覆盖韩城市多个镇街[4][6]
风气正了 人心齐了(前沿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24 05:50
清廉村居建设 - 大理州深化清廉村居建设,聚焦小微权力监督和村集体"三资"监管,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1] - 通过县级提级监督、乡级下沉督导、群众指尖监督等多级联动方式,确保村级事务透明规范 [1][3] - 菜园村集体年收入达600多万元,通过第三方机构审计和公开审计结果加强"三资"管理 [3] 村务公开与监督 - 菜园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接受县级提级监督、镇纪委直管直查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 [3] - 大理州推广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实现问题一键通达、过程可追踪、结果可查询 [3][4] - 东门村铺面招租信息公示后,村民质疑得到及时解释,干群关系更融洽 [4][5] 移风易俗 - 弥渡县莲峰村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宴席标准,党员干部带头签署移风易俗责任书 [6][7] - 巍山县东莲花村村民简办婚礼,倡导"不比排场比家风"的新风尚 [7][8] - 大理州宣传移风易俗典型故事,群众逐渐成为新风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8] 廉洁文化建设 - 祥云县王家庄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先烈事迹和家风家训融入廉洁教育 [9] - 剑川县收集整理200余副蕴含家风家训的楹联,作为廉洁文化教材 [10][11] - 西门社区通过优化党务、居务、财务公开,推动社区事务在阳光下运行 [11]
【商洛】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见实效
陕西日报· 2025-06-19 06:48
乡村文明建设 - 文峪村每季度通过村民推荐、小组评议、公开公示推选孝德善行榜先进典型,并开展"孝德故事进百村"文明实践活动 [1] - 商洛市深入开展"礼、孝、俭、勤、信"新民风建设,优化社会风气,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旧俗 [1] - 文峪村将榜样事迹编成快板、小品等文艺形式传播,使孝老爱亲理念扎根,旧风气得到遏制 [2] 移风易俗实践 - 紫荆村通过墙绘宣传和实践"微课堂"常态化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育村民责任意识 [2] - 白玉沟村设立文明礼堂作为红白事专用场地,通过"四定"规则(规矩、标准、范围、场次)减轻村民负担 [5] - 丹水社区推行新式婚礼(八抬花轿、免流水席、拒高价礼金),商洛市出台移风易俗六条措施规范宴请标准 [6][7] 基层治理创新 - 罗坡村实施积分制管理,村民凭文明行为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建立村规民约考评文明档案 [8] - 商洛市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和积分制模式提升村民参与度,推动从"要我建设"到"我要建设"的转变 [8] 成效总结 - 紫荆村经过两年实践实现民风改善、乡村美化及群众负担减轻 [3] - 白玉沟村文明礼堂使用后减少攀比,提升村民幸福感 [5] - 商洛市整体形成文明新风浸润、新风盈野的局面 [9]
接力的,不只是幸福(暖闻热评)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公益婚纱模式 - 江苏太仓沙溪古镇设立"幸福小站",提供免费婚纱租赁服务,婚纱礼服来自爱心人士捐赠,涵盖主纱、礼服、秀禾服等品类 [1] - 公益婚纱模式有效减轻新人经济负担,2023年调查显示中国平均结婚花费达33.04万元,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倍多,其中婚纱支出占重要部分 [2] - 该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解决传统婚纱"一次性使用"造成的浪费问题,符合勤俭节约美德 [2] 婚俗改革趋势 - 沙溪镇将公益婚纱服务拓展至周岁礼、金婚纪念等场景,并通过"幸福专线"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宣传 [3] - 全国范围内出现"三无婚礼"(无伴娘/郎、无接亲、无车队)、地铁婚礼、公交婚车等简约形式,反映年轻群体偏好轻量化、个性化婚礼 [3] - 2025年新修订《婚姻登记条例》明确要求治理高额彩礼,县级以上政府需建立婚俗改革服务体系 [4] 社会效益 - 公益婚纱形成"幸福接力"机制,单案例中受助者反馈"款式丰富且免费",用户体验良好 [2] - 该模式推动婚俗从讲排场向重实质转变,数据显示近年来集体婚礼、低彩礼实践等新型婚俗形式普及度提升 [3] - 婚俗改革实践表明,通过村规民约、公益平台等创新形式可实现社会风俗的渐进式改良 [3][4]
从单点突破到区域联动,黄渤海新区与福山区成立移风易俗山海联盟
齐鲁晚报网· 2025-05-28 21:50
移风易俗山海联盟成立 - 黄渤海新区与福山区联合成立移风易俗山海联盟 以资源共享和经验互鉴为核心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体系新样板 [1] - 联盟将通过制度共建 文化共塑 宣传共振 人才共育四大创新路径开展合作 [1] - 推出美德信用积分跨区互认 婚俗资源联动开发 融媒体矩阵融合等创新举措 [1] 制度共建措施 - 推动信用体系跨区互认 将移风易俗活动参与纳入信用积分管理 允许跨区积分累计 [2] - 设立"文明双城"积分兑换专区 推出跨区兑换权益 [2] - 共同制定《移风易俗失信行为负面清单》 对恶性婚闹等行为实施跨区信用扣分联动 [2] - 建立红白事承办机构"黑白名单" 实现两区婚庆公司 殡葬服务机构资质互查互认 [2] 文化共融举措 - 设计"新时代婚俗文化体验游"路线 串联两区婚礼堂和文化展馆 [2] - 联合策划婚俗改革主题展览 拍摄主题宣传片 [2] - 举办剧本杀相亲会 移风易俗短剧拍摄 集体婚礼等活动 [2] 战略意义 - 实现移风易俗改革从单点突破向区域联动的战略升级 [2] - 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多地协同发展经验 [2]
6年时间41场婚礼 村里的“帮喜团”让喜事简办新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5 20:48
帮喜团成立背景与发展 - 由50多名妇女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帮喜团"成立于2019年 旨在通过义务协助婚礼筹备推动喜事新办简办的农村婚俗新风尚 [3][6] - 前身为移风易俗宣传服务队 通过剪纸活动契机成功促成首场简朴婚礼后正式转型为帮喜团 [8] - 成立6年来已协助举办41场婚礼 服务范围从三河埠新村扩展至全镇 [6][10] 运营模式与服务内容 - 提供婚礼全流程支持 包括炸茶果 布置现场 剪喜字 举喜牌 搬锣鼓架等 既简化流程又保留热闹氛围 [5] - 免费赠送手工喜馒头 茶果及剪纸社制作的喜字作为新婚礼物 并协调本地舞蹈队秧歌队提供表演 [10] - 单场婚礼可帮村民节省上万元费用 通过实际经济收益增强村民对简办模式的接受度 [10] 推广策略与成效 - 初期采用成功案例示范 首场简办婚礼成为农村移风易俗的表范 奠定团队公信力 [8] - 通过实物赠送(喜馒头 茶果)和免费增值服务(表演 场地布置)等 tangible benefits 逐步改变村民观念 [10] - 年度承办量从最初1-2场增长至7-8场 村民参与度显著提升 品牌影响力辐射周边区域 [10]
长沙持续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的幸福之城
长沙晚报· 2025-05-23 11:04
城市文明建设 - 长沙持续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通过全域 全员 全面 全程创建 建设更有温度 更有质感 更有内涵的幸福之城 [1] - 城市文明高度取决于每个人的文明程度 长沙通过先进典型推荐 选树 巡演 宣传 帮扶的长效机制 营造"学习雷锋 争当典范"的生动局面 [2][7] - 长沙涌现全国道德模范5人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3人 湖南省道德模范29人 长沙市道德模范106人 入选"中国好人"199人(组) "湖南好人"418人(组) "长沙好人"1465人(组) [7] 公益服务阵地 - 芒果城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 为粉丝 游客 市民提供纳凉休息 充电饮水 导游导购等公益服务 4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常驻开展服务 [8] - 长沙启动"文明实践+"系列新阵地培育行动 整合休闲广场 主题街区 图书馆等资源 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 街区 基地 带 [8] - 科大佳园社区打造109家"双拥联盟门店" 井巷社区雷锋超市提供"免费领"和"优惠卖"服务 大泽湖街道志愿服务队实行"群众点单 实践所派单"机制 [8] - 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参与人数达180万人次 实现群众在哪里 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8] 家风建设与移风易俗 - 长沙汇总整理36个"家庭家教家风"故事 推出"十步芳草 家风传承"实践地图 儿童绘本等创新作品 [10][11] - 长沙推评全国文明家庭4户 湖南省文明家庭34户 长沙市文明家庭485户 培育全国"新时代好少年"5人 湖南省"新时代好少年"43人 长沙市"新时代好少年"355人(组) [11] - 龙唐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 成立红白理事会 签订承诺书等措施推进移风易俗 每年红白喜事仅30余场 减少余事操办200余场 每户年均节省礼金2万元左右 [13] - 长沙共推评各级文明(标兵)单位2099家 文明村镇(市级以上)644个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