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乡风建设

搜索文档
“文明满贯”背后的幸福密码
经济日报· 2025-07-13 06:23
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 浙江省宁海县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梅林街道河洪村、桥头胡街道双林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秦巧莲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实现城市、乡村、家庭的"文明满贯" [1] - 宁海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将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通过43个重点项目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 [1] - 城市环境显著改善,背街小巷乱停放、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居民反馈楼道"蜘蛛网"消失、菜市场环境提升等实实在在的变化 [1]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 推行"街区自治"模式5年,聘请商户担任"街(段)长"负责巡查协调,已在30多条商业街区实行并覆盖全县18个乡镇(街道) [2] - "商户自治+网格联动"模式使102户商铺的商业街从"老大难"变为"文明风景线",显著提升消费环境与市容市貌 [2] - 乡村通过"艺术振兴乡村"路径开展环境整治和素质提升行动,实现村容改善和村民行为规范 [2] 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 - 跃龙街道车河社区"美丽工坊"连续7年为四川普格县儿童编织300多条围巾 [3] - 国网宁海县供电公司志愿服务队十年如一日开展安全用电科普和孤寡老人线路检修 [3] - 全县建立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网络,拥有千余支服务队、近10万名志愿者,"文明实践集市"活动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 [3] 未来发展规划 - 制定《宁海县建设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城市管理提效、文明素养提升三大行动 [4] - 着力打造"在宁海·遇见礼"城市文明品牌,建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 [4]
文明之风引领,广东乡村花式“上新”
南方农村报· 2025-07-11 10:35
产业振兴 - 广州增城基岗村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品牌打造,将仙进奉荔枝从家庭小院发展为亿元产业 [4] - 云浮市"广东好人"李勤贤带动3000余户农户转型种植发财树,实现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16][17] - 茂名柏桥服务区荔枝季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荔枝销售21万斤 [82][83] 文化赋能 - 中山沙溪镇圣狮村将百年侨捐建筑改造为艺术空间,定期举办乡村画展和美育课程 [39][40] - 东莞南社村兰香书院配备2.8万册藏书,打造开放式阅读区与文创空间 [43][44] - 全省建成280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拓展2.4万个特色阵地 [52][53] 基层治理 - 韶关高莲村推行"睦邻制",划分36个邻组并选配邻长,33万户村民参与自治 [64][65][67] - 湛江坡头区开展"有喜事来种树"活动,替代传统喜事大操大办 [73] - 潮州社光村将星级文明户创评与奖金挂钩,激励村民参与文明实践 [76] 文旅融合 - 江门塘口镇改造旧粮仓为"天下粮仓书店",吸引2000余名年轻人返乡创业 [85][86] - 汕头前美村打造农文旅综合体,2025年春节接待游客30万人次 [94] - 广州增城区派潭镇引进10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5.17亿元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97][98]
潍坊|潍坊:文明新风润乡野
大众日报· 2025-06-11 10:02
乡风文明建设成效 - 王家铁沟村通过村民自发管理房屋旁花草树木,保持村容整洁,连续五年获评省级卫生村[2] - 该村九成以上村民下班返村居住,生活富足,形成棋盘状道路布局与白墙红瓦的平房区[2] - 村民通过微信群接力协助找回丢失的呼吸机插管,体现淳朴民风与高效互助机制[2] 潍坊市文明乡风推进措施 - 组建"更好潍坊·我来讲"主题宣讲团,深入基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 创作移风易俗小戏小剧80多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群众参与度[3] - 改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接地气场所,打造"一乡一品一艺一店一景"的乡村文化融合模式[3] 政策导向与成果 - 将乡村文化振兴、文明乡风建设、移风易俗列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大任务[4] - 2023年潍坊新增19个全国文明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4] - 通过艺术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强化文化资源整合能力[3][4]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淳,广东以文明之美塑乡村之魂
南方农村报· 2025-05-25 19:36
广东文明乡风建设成果 - 广东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建立完善"11234"文明乡风建设体系,开展思想铸魂、新人培育等"十大行动",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7][8][9] - 广东124个村镇入围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乡风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12] - 全省分布着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下焕发活力 [5][6] 创新理论宣讲模式 - 茂名根子镇开设"柏桥讲堂",开展"千名村书记话振兴"等活动超过800场次,吸引5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参与 [16][17][21][22] - 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体验"大榕树红色讲坛,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举办"启超家风大讲堂"等创新宣讲活动 [30][31] 文化空间活化利用 - 中山市圣狮村将旧仓库改造为村史展览馆,展示200余件村民捐赠的老物件 [35][39] - 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十万七村打造农耕博物馆,潮州市湘桥区凤新街道高厝塘村设立"乡村文化会客厅"开展非遗大师课 [46][47][48] 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 梅州市蕉岭县广育村巧用客家谚语调解矛盾纠纷,聘请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 [57][59][61][62] - 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沙垌村开展板凳说事活动,将议事协商延伸到"家门口" [68][69][70] - 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社光村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获评户可获得奖金 [73][74]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 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推动"潮侨农"乡村旅游融合发展,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99][100][102] -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依托大地艺术节盘活古村资源,吸引艺术家创作 [105][106] -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引进山水田园度假村等10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5.17亿元 [107][108]
快评丨以文明乡风润泽岭南沃土
南方农村报· 2025-05-01 23:34
活动概况 - 系列活动以"创、赛、演、选、展、游、传"七大系列为抓手,旨在推动岭南乡村文化发展 [5] - 活动包含50个特色摊位,展示非遗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如广彩瓷绘与直播带货结合、化橘红与咖啡拉花创新 [6][7][8] - 启动仪式包含多场文艺表演,如英歌舞、少年狮舞、村模展示等 [2][3][4] 文化资源 - 广东拥有2 65万个行政村(社区),承载3200万常住人口的乡愁记忆 [12] - 岭南乡村文化多样,包括潮汕英歌舞、肇庆香云纱、新会陈皮、清远丝苗米等 [15][16] - 乡村非遗集市展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激活农耕文明的艺术基因 [6][7][8] 发展策略 - 以"人"为核心,构建"全民创作-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生态链,推动田间地头的文化创新 [18][19][20] - 以"品"为翼,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文化品牌矩阵,如申报英歌舞为世界非遗、建设诗歌小镇等 [22][23][24][25] - 以"制"为基,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保障体系,引入社会资本培育"文化+"新业态 [28][29][30][31] 活动意义 - 系列活动助力"百千万工程",重塑岭南乡村精神肌理,推动乡村振兴 [33][34][35] - 通过丰富文化供给、激活群众主体、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岭南乡村艺术发扬光大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