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会计差错更正
icon
搜索文档
S T 智 知: 新智认知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关于前期会计差错的专项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4-03 18:11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结合《行政处罚决定书》对相关年度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全面自查,采用追溯重述法对2019 - 2023年度会计差错进行更正调整,董事会认为此举符合规定,能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并同意该事项 [1][2][8] 前期会计差错更正概述 - 公司于2024年4月28日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议案》,前次更正涉及五项调整,因行政处罚认定对销售业务相关更正补充,其余部分不变 [1] - 公司对2019年末、2020年末及相关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全面自查,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调整 [1] - 2025年4月3日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议案》,此议案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2] 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不同年度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商誉、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科目有调整金额,如2023年应收账款调整前964,636,574.14元,调整 - 10,566,672.31元,调整后954,069,901.83元 [2][3] 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 - 不同年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有调整金额,如2023年营业收入调整前936,603,680.34元,调整 - 68,825,524.45元,调整后867,778,155.89元 [2][4] 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 不同年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等项目有调整金额,如2023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调整前1,190,135,723.79元,调整 - 266,725,157.70元,调整后923,410,566.09元 [4] 涉及的财务报表附注 - 详见公司同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后的财务报表及相关附注》 [8] 董事会意见 - 董事会认为本次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符合相关规定,能客观、真实、公允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同意该事项 [8]
百花医药:发行人和会计师所关于新疆百花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审委会议准备工作的函之回复报告(2022年年度财务数据更新版)
2023-04-24 20:43
业绩总结 - 2018年营业外收入因业绩补偿金额调整增加13257.32万元[1] - 2020年一次性大规模终止79项合同,冲减收入11463.58万元,补转成本1689.64万元[1] - 华威医药2016 - 2018年承诺净利润合计37000.00万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合计25684.90万元,业绩差额合计11315.10万元[4][5] - 2019年末对239个在研项目累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64.66万元[20] 用户数据 - 2020年华威医药、礼华生物终止业务合同79个,涉及33个客户,临床批件业务合同终止25个,涉及14家客户[10][12] 未来展望 - 按发行人与同行业预期信用损失率孰高重新测算,不影响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发行条件[32] 合同资产数据 - 2020年末合同资产余额17508.38万元,截至2022年末回款8220.24万元,占比46.95%[21] - 2021年末合同资产余额17999.88万元,截至2022年末回款5030.94万元,占比27.95%[21] - 2022年末合同资产账面余额合计22753.34万元,坏账准备合计4946.32万元,账面价值合计17807.02万元[21] - 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合同资产2022年末余额20767.59万元,坏账准备3577.73万元[26] - 报告期各期末模拟测算合同资产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分别为1982.09万元、2829.31万元和4314.88万元,分别较当前实际计提多317.31万元、542.76万元和737.15万元[34] 其他 - 2020年1月公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7月正式实施,明确临床批件有效期[9] - 2020年因研发项目合同履行纠纷,公司产生4起被诉案件[12] - 张孝清于2020年5月离职,致使部分客户和商机流失[12] - 陕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月5日,有标准化实验室3800余平方米,具备存货减值评估复核业务能力[41] - 公司2020 - 2022年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各年度不存在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38] -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审核认定公司2020 - 2022年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有效内部控制[39] - 业绩补偿事项应在2018年进行会计处理,2020年4月13日收到仲裁结果,按追溯调整方式作前期重大差错更正处理[49] - 2020年一次性大规模终止合同原因包括医药行业政策变动、创始人离职、减少诉讼损失等[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