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共同价值

搜索文档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回应时代呼唤 解答世界之问——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供给与贡献》智库报告
新华社· 2025-09-06 14:27
报告发布背景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上面向全球发布中英文智库报告 全文约1.5万字[1] 报告核心框架 - 报告从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时代需求 体系内涵 理论特质与未来图景三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时代需求分析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急需新的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回应世界之问[1] - 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为国际社会提供时代性和实践性思想产品 带来历史性重塑机遇[1] 中国思想产品体系 - 国际体系维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并取得显著实践成果[2] - 国家发展维度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道路借鉴[2] - 价值观维度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回应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思考[2] 理论特质 - 中国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具有科学 开放 进步的理论特质[2] - 体系基于实践经验总结与普遍规律提炼 吸纳升华全人类优秀思想并持续创新[2] 国际评价 - 全球南方媒体智库专家高度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2] - 认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深度思考与责任担当 期待继续以思想伟力激发实践伟力[2]
学习快评丨让世界正气充盈、乾坤朗朗
新华社· 2025-09-04 08:42
核心观点 -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并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核心立场 [1] - 反对单边主义及霸权霸道霸凌行径 强调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1] - 正义、光明、进步的必然胜利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核心论断 [1] 历史经验总结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体现正义力量不可战胜 [1] - 历史发展证明"千秋胜负在于理"的客观规律性 [1]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面临关键十字路口的选择 [1] - 单边主义与霸权行径对国际社会造成深重危害 [1] 行动倡议 - 呼吁国际社会携手维护公平正义 反对一切形式霸权主义 [1] -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
(上合天津峰会)俄罗斯学者卢金:上合组织在多极化世界中展现独特作用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3:02
近日,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学术主任亚历山大·卢金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上 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地区稳定与合 作中展现出独特作用。 展望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卢金期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这 种合作体现的意义尤为重要。"他说。(完) 卢金表示,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上合组织作用更加凸显。他指出,成立二十多年来,上 合组织对外不断拓展规模,在吸收新成员的同时,对内持续深化合作,设立了包括地区反恐怖机构在内 的一系列常设机构。如今,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领域已从最初聚焦安全,逐步拓展至经贸、能源、绿色 发展和人文交流等多个方面。 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引领下,上合从6个创始成 员国发展成为覆盖亚欧非三大洲26个国家的"大家庭"。在卢金看来,"上海精神"集中体现了上合组织的 核心价值,即坚持互利共赢、平等相待,尊重多样性,反对对抗和"冷战思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 值。"在上合组织内,所有问题都以协商一致方式解决,这正是通过尊重多样性实现合作的体现。"卢金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8-11 06:00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 - 中国主张与全球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现代化而非单边发展[1] - 中国式现代化将形成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的超大规模市场(14亿人口)[1] - 和平发展道路是核心特征,摒弃战争/殖民/掠夺的传统现代化路径[2] 国际合作实践 - 通过菌草技术、高铁、杂交水稻等项目在印尼、卢旺达等发展中国家落地民生工程[3] - 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已转化为具体行动,如雅万高铁提升当地交通效率[3] - 全球发展倡议覆盖能源(圭亚那太阳能)、农业(马达加斯加水稻)等领域[3] 全球治理主张 -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包容性全球发展(当前约6.73亿人面临饥饿)[2] - 反对零和博弈,主张通过合作共赢推动20多个已现代化国家(10亿人口)与欠发达国家协同发展[2][4] - 三大全球倡议(发展/安全/文明)系统性回应百年变局挑战[4] 文化价值根基 - 中华文明"和合"理念(如天下为公、和谐万邦)支撑和平发展道路[2] - 历史实践表明中国从未通过侵略扩张实现发展[1][2] - 领导人从基层到国际的民生关切形成政策连续性(如福建菌草技术推广)[3]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国际影响力(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25 06:4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整理的关键要点: 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凝聚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全球法治难题提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 - 加强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国际影响力、促进人类法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 [1] - 国际传播面临各国法治传统差异和意识形态偏见等挑战,需坚持守正创新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述方式 [2] 国际传播的核心策略 - 提升表达力:将抽象法治理念转化为国际受众易于理解的场景化表达,避免生硬直译 [3] - 激发情感共鸣:聚焦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案例展现中国法治实践 [4] - 优化传播策略:采用分众化传播方式,形成"一事一案""一国一策"的精细传播方案 [5] 具体实施路径 - 利用国际对话机制通过主旨演讲、案例分享等形式系统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 [5] - 依托执法司法协助等合作渠道,在联合办案、培训中嵌入实践案例 [5] - 针对不同国家法律特点搭建法治对话平台,如跨境电商立法中的共同立场 [5] 传播效果提升方法 - 通过讲述中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完善权利保障制度等故事增强感染力 [4] -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传播矩阵扩大影响力 [5] - 根据对象国法治传统灵活调整传播策略,推动思想进入决策层和大众视野 [5]
程曼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7-22 07:58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综合实力 -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2]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 国际话语权与传播能力 -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4] - 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音量不足,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 [3] - 需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涉华舆论屏障,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 国际格局与新兴经济体 -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过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 [5] - 新兴经济体在数字经济、5G、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技术标准及规则制定 [5] - "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日益显现,国际话语权成为竞争焦点 [5] 全球传播生态与技术变革 - 互联网技术和全球性社交媒体普及打破单向传播格局,形成多元交互传播 [8] - 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构建话语体系提供技术平台和智能化语言应用 [8] - 中国主流媒体利用5G技术布局内容生产平台,抢占国际传播制高点 [9] 文化新样态与国际传播 - 深度求索大模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等文化新样态开辟国际传播新空间 [9] - 需利用新技术打破信息壁垒,改变全球信息传播不均衡状态 [9] - 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9]
新华时评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 夯实文明互鉴精神根基
新华社· 2025-07-19 22:09
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根基与时代价值 - 报告深刻阐释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根基、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1] - 明确指出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1] - 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样本 [1] 文化主体性对全球文明互鉴的贡献 - 中国以"美美与共"包容精神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1] - 提出全球文明倡议,重视文明传承创新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1] - 搭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平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各国文明现代更新提供借鉴 [1] 文化主体性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 - 中国以"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理念提供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治理视角 [2] - 打破"西方文明等于现代文明"的历史错觉 [2] -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可能性 [2] - 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对冲霸权话语 [2] 文化主体性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推动 - 中国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应对全球性挑战 [2] - 主张各国巩固文化主体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 维护文明多样性并通过交流学习绘就人类文明多彩画卷 [2]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交流互鉴 - 各国需携手巩固文化主体性,在坚守中传承与创新 [2] -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凝聚人类文明进步力量 [2] - 引领世界走向持久和平、稳定、发展的未来 [2]
《盟约:道教法箓的精神内涵与授度仪式》的写作自述与辩白
新浪财经· 2025-07-17 13:27
书籍出版与反响 - 《盟约:道教法箓的精神内涵与授度仪式》于2023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1627页,定价198元 [2] - 该书自2023年11月出版后受到学者与奉道者群体关注,网络平台及《智通财经》出现书评 [2] - 2024年8月上海城隍庙道观举办专题座谈会,会议内容与评论反馈被汇编成稿 [2] 核心研究意图 - 通过"法箓""盟约"等核心概念建立界定道教的共识,回答"何以道教"这一根本问题 [3] - 尝试在多元历史现象中构建道教"单数"叙事,强调其自我叙述的义理建构需求 [4][5] - 还原以普通信徒(道民)为主体的宗教生态,关注缺乏研学条件的信众修行方式 [6] - 探索个体超越性与集体宗教制度的平衡,为"通过服务人民修行"提供法理依据 [7] 方法论创新 - 结合伊利亚德、施舟人等学者路径,用理性学术方法探讨信仰问题 [8] - 采用诠释学方法处理早期道教碎片化文本,聚焦汉末至南北朝的关键转折点 [11] - 通过时间维度比较正一盟威道与法家、墨家等学派,揭示其融合多元本土基因的特点 [13] - 空间维度比较道教与犹太教,分析两者在"至上存在"崇拜和盟誓仪式上的共性 [14][16][18] 核心理论框架 - 提出"下教"与"盟约"概念:大道降生教化人类,鹤鸣山事件确立"三天"新信仰体系 [19][21] - 强调"气"的变革:三天道气构建虚拟血脉形成教团,区别于六天时代的散点下教 [27][28] - 分析宋元道教三大转变:神明体系帝制化、仪式祭祀经济回归、授度体系法术化 [32] - 指出全真派对传统授度体系的认可,其合法性需满足义理协同与道气流通双重标准 [34][35] 宗教精神阐释 - 理性精神:反对祭祀贿赂,强调"信道守戒"的虔敬生活为获福唯一途径 [37][39] - 解放精神:破除占卜宿命论,恢复人类对生命驾驭的主观能动性 [40] - 平等精神:法箓授予突破性别阶级限制,实现中国宗教史上首次平权革命 [41] - 同命精神:通过道气布散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达成终极合同境界 [42] 历史定位与当代价值 - 鹤鸣山盟约兼具继承性与革新性,是信仰实践方式的分水岭 [25][26][28] - 六朝灵宝、上清经教作为三天道气的辅助性下教,丰富体系内在一致性 [29][30] - 发掘早期道教全人类共同价值基因,对保持文化自信具有战略意义 [43] - 强调"周流自新"的持续阐释传统,需对既有体系进行批判性继承 [45][46]
国际纵横谈丨搭建文明互鉴之桥 凝聚发展进步合力
新华网· 2025-07-12 22:1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概况 - 会议在北京举行,为期两天,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参与[1] -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愿与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对话合作网络[1] - 会议发布《全球文明宣言》及包含110项内容的行动计划清单[3] 中国推动文明互鉴的具体举措 - 宣布成立"全球文明研究院"并设立文明交流互鉴基金[3] - 未来5年计划实施50个文化领域合作项目,举办200期文明互鉴研修项目[3] - 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与莱索托等国在农业、教育、技术领域达成合作成果[5] 多边合作机制成果 - 上海合作组织被作为成功案例,体现不同文明国家间通过对话建立信任的有效性[7] - 中国-哈萨克斯坦联合实验室推动新能源技术在中亚的应用[6] - 中柬共建"鱼米走廊"项目促进柬埔寨农业可持续发展[6] 国际社会反响 - 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认为会议为探索宽容与尊重的对话路径提供平台[2] -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称赞全球文明倡议体现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2] - 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协主席德贝什支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促进文明多样性[8] 实地考察与现代化实践 - 与会嘉宾参观上海新能源汽车工厂、陕西智慧农业园等中国现代化示范项目[6] - 中国式现代化经验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如中亚绿色产业链构建[6] (注:根据注意事项要求,已过滤非行业/公司相关内容,未包含风险提示等无关信息)
以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国际经贸合作
经济日报· 2025-07-11 06:01
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经贸合作 -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1] - 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出的"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共识 [1] - 中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包容、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之路 [1]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 世界文明多样性体现在资源禀赋、生产能力、流通手段、消费习惯、投资偏好等差异,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需求 [2] - 中国要求出海企业遵守国际规则和东道国法律法规、文化习俗,与各国和谐开展经贸合作 [2] - 中非经贸合作成为典范,2024年中非货物贸易额达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 [2] 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 中国倡导的《投资便利化协定》是WTO框架下首个多边投资协定,覆盖WTO四分之三成员,包括90个发展中经济体和26个最不发达经济体 [3] - 中国主张尊重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在规则制定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2][3]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 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反对单边主义,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4] - 2024年一季度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5.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 [4] - 2024年1-5月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5.2亿美元,同比增长20.8% [4] 国际合作与规则制定 - 中国推动WTO电子商务谈判达成《电子商务协议》,涵盖跨境数据流动、电子传输关税等议题 [5] - 中国反对单边主义"关税战",主张通过谈判或WTO争端解决机制化解分歧 [5] 国际人文交流与创新 - 人文交流促进商品和服务流通,为全球经济合作奠定基础,如中法科研伙伴交流计划推动科技合作 [6] - 中巴经贸合作助力文化交流,2024年中巴双边货物贸易额1881.7亿美元,同比增长3.56% [7] 服务贸易与创新发展 - 2024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8.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金融、计算机、电信等部门增长显著 [7] - 服务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明显,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