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人类共同价值
icon
搜索文档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中国文创产业国际推广 - 文创产品与图书展示相结合成为第34届多哈国际书展中国展台的核心亮点,吸引大量观众关注[1] - 敦煌莫高窟壁画、良渚玉琮纹饰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光影技术实现与卢浮宫雕塑、希腊浮雕的跨文明对话[1] 全球文明倡议战略内涵 - 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包含四大支柱: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合作[2] - 倡议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为哲学基础,主张文明平等互鉴,反对"文明优越论"[2][3] - 中欧班列作为实践载体,实现技术标准互认与文化符号共生,日均开行量达15列以上[9] 中华文明特性分析 -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构成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5] - 创新性体现为改革开放推动GDP年均增长9.5%,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5] - 包容性表现为佛教等外来宗教本土化,形成儒释道融合的独特文化生态[5][6] 文明交流实践案例 - "墨子号"量子卫星国际合作项目建立技术标准共享机制,已与奥地利等16国开展实验[9] - 《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覆盖83个国家,推动建立跨境数据流动"数字丝绸之路"[9] - 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践"国家民族观念",2024年爱国教育投入同比增长23%[4] 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系 - 和平发展等六大价值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核,已获120余国签署支持[8][10] - 价值体系突破西方"普世价值"桎梏,提出"共商共建共享"治理观[9] - 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3000亿美元合作项目[10]
让中国古典文明不断滋养和启迪现代世界(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40
中国古典文明的核心价值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文明多样性,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动力 [1] - 中国古典文明与希腊文明同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奠基性贡献 [1] - 中国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 [1] 中国古典学的研究与发展 - 中国古典学研究围绕十三经、前三史和周秦诸子等元典展开,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2] - 中国古典学并非复古之学,而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之学,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 - 中国古典学探索视野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研究中国典籍和文化的影响 [2]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 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开放体系,博采众长实现自我革新 [3] - 孔子和杜甫的思想体现开放包容精神,强调学习他人优点 [3] -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超越文明冲突,实现和谐共存 [3] 中国古典文明的跨领域智慧 -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贡献了孔子"仁爱""忠信"、墨子"兼爱""非攻"等思想 [4] - 儒家"中庸之道"与古希腊"节制"思想为人类和平提供思想资源 [4] -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案成为全人类思想财富 [4] 古典文明对现代全球问题的启示 - 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需依靠文明力量,汇集人类集体智慧 [5] - 中国古典文明"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希腊哲学均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5] - 中国式现代化将推动古典文明焕发新光彩,为现代世界提供滋养 [5]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经济日报· 2025-04-30 08:52
文化建设重要性 - 文化建设是国家强国复兴的短板,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任务 [1] - 文化软实力体现国家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当前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尚未转化为话语优势,需提高国际话语权以应对国际竞争 [2]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紧迫性 - 国际竞争加剧,一些国家利用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负面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 [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需"形于中"而"发于外",掌握中国道路、精神、形象的定义权和阐释权 [2]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 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关注增加,但西方学术界和媒体曲解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为"文化渗透",需澄清中华文化的人类命运与共立场 [3] - 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有重要价值,需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当代文化创新成果 [3] 文明形态与全球治理 - 世界百年变局涉及文明形态之变,需秉持开放包容的文明观,破除霸权主义逻辑以实现平等对话 [4] -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用文化对话全球治理赤字,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