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西藏江达全力打造藏东红色文化地标
新华网· 2025-09-29 20:52
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建设 - 投资4546万元建成岗托十八军军营旧址、十八军渡江纪念馆、烈士陵园及教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场所,其中岗托十八军军营旧址于2021年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 - 投入300余万元打造317国道“红色文化长廊”,并将江达红色历史融入校园德育工作内容 [1] - 邀请专家编纂出版藏汉双语版本《红色江达》一书,为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提供权威红色读本 [1] 红色文化宣传与活动 - 2024年举办首个“红色江达旅游日”,全年开展“红色江达大讲堂”等活动90余期,播放红色电影上百场、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演出300余场次 [2] - 连续举办多届“跨越横断山脉,重走金珠玛米之路”红色文旅活动,邀请多方代表重温红色之旅 [4] - 依托民族团结“十进”,开展红色文化“五进”活动,组织27批次160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牧民群众参观红色景点 [2] 文旅产业发展与成效 - 以红色旅游为统揽,以国道317为轴,构建“一廊·五片·九驿·多节点”格局,打造红色文化高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 [4] - 2025年投资6982.97万元实施昌都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1950仓库提升改造等8个项目,布局红色旅游 [4] - 2025年1月至8月累计接待游客54.14万人次,实现收入8971.1万元 [4] 民生改善与人才培养 - 提出“红在江达·逐梦向东”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红色昌都·振兴奋进”传统生产生活技能大赛等7大类33项1400余场次活动,覆盖群众超17万人次 [4] - 重点培养一批建筑施工能手、农机操作能手、科技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推动47名非遗传承人结成343对师徒传承关系,输送150余人赴川务工(月均增收6000-8000元) [4] - 实施“红色江达·薪火工程”,落实理论武装、师徒传帮带等11项干部培养举措 [4] 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 - 积极打造双拥广场等场所,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 [2] - 组织群众开展红色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基层自治能力 [2] - 2024年,岗托镇岗托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
【“两点一存”耀华夏】兰州沈家岭 西北新生地
新华网· 2025-09-24 15:46
活动背景与目的 -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于9月22日走进甘肃省兰州市进行实地探访 [1] - 活动旨在重温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1] 兰州市烈士陵园概况 - 陵园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沈家岭,是兰州战役的主战场,庄严肃穆 [2] - 陵园内长眠着1540名为解放兰州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2] 兰州战役纪念馆展示内容 - 馆内通过珍贵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展示历史 [4] - 展厅以奏响西进序曲、实施千里追击等多个篇章再现兰州战役全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 [4] - 一幅大型油画生动展现了战役胜利后市民欢庆解放的画面 [4] 教育基地功能与影响 - 陵园和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超过30万人次的干部群众 [6] - 纪念馆通过主题签名旗、红歌传唱、红色故事会、“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创新宣教形式 [6]
娃娃唱主角 书香“种”心田 边城阅读活动“舞”出红色传承
镇江日报· 2025-09-17 07:57
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 - 活动以儿童为主体创作表演节目包括舞蹈《开门大吉》《七月火把节》《山笑水笑人欢笑》等展现纯真创意与蓬勃朝气 [1] - 文艺志愿者表演《吉祥》舞《中国梦》歌《小两口》剧红色短剧《小马倌》并讲述烽火年代爱国故事注入文化韵味与红色基因 [1] - 全场齐唱《歌唱祖国》通过激昂歌声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活动高潮 [1] 基层阅读阵地建设 - 通过系统摸排与空间改造实现一批农家书屋提档升级科学规划布局精准扩充藏书特别注重红色经典与儿童读物配置 [2] - 衣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设便民阅读角将红色研学与日常阅读融合提升儿童阅读兴趣与历史精神学习 [2] - 赵庄村借助种田大户田间课堂增设特色农技阅读点提供农业科技书籍与种植手册成为农户增收致富工具 [2] 文化推广成效与规划 - 活动将红色文化与青少年阅读深度融合让文化种子在东乡土地生根发芽 [1] - 截至目前通过主题阅读与空间优化举措使爱国尚学厚德崇文的东乡文化深入人心 [2] - 下一步计划继续拓展阅读活动深度与广度让古韵东乡在书声歌声中结出更饱满文明硕果 [2]
【人民日报】革命热土 发展沃土
人民日报· 2025-09-11 08:34
红色文旅资源开发 - 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大街从抗战养伤地转型为高楼林立商户云集的商业街区[1] - 辽宁本溪草河掌镇依托抗联根据地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 涵盖温泉湖泊枫叶冰雪四季景观[1] - 吉林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周边发展寒地蓝莓种植和矿泉饮品产业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1] 区域经济振兴战略 - 东北地区通过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白色冰雪三大要素协同发展 推动全面振兴[1] - 革命老区从战争焦土转变为发展沃土 实现历史机遇与现代化建设的融合[1][3] - 西部开发中青年群体积极参与 科研人员攻克卡脖子技术 党员干部推进民生工程[2] 产业升级与创新 - 数字化云端技术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振兴[2] - 生态治理通过绿锁流沙等措施改善环境并创造经济价值[2] - 寒地特色农业(蓝莓)与矿泉水产业形成规模化优质产能[1]
革命热土 发展沃土(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13
红色文旅与区域发展 - 黑龙江哈尔滨尚志大街从抗战养伤地转变为高楼林立商户云集的商业街区[1] - 吉林靖宇县依托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发展寒地蓝莓和矿泉饮品产业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1] - 辽宁本溪草河掌镇将抗联根据地崇山密林转化为文旅资源 形成温泉湖泊枫叶冰雪四季全域旅游格局[1]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西部开发吸引青年群体投身建设 科研人员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2] - 数字云端产业兴起推动传统产业变革 体现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特征[2] - 从脱贫致富到沙漠治理 多领域通过斗争智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 精神传承与区域振兴 - 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白色冰雪共同构成东北全面振兴的发展基础[1] - 抗战精神转化为新时代斗争智慧 推动国家从焦土地带向机遇之地转变[3] - 英雄精神通过家书传承 激励民族自我革新绘制新时代发展蓝图[3]
笔墨丹青忆烽火 164幅书画作品再现峥嵘岁月
河南日报· 2025-09-02 07:33
展览概况 - 烽火岁月铸国魂书画展于8月31日在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开幕 旨在通过艺术载体回顾抗战历程并弘扬革命精神 [1] - 展览共展出164幅书画作品 由河南省长城书画院向省内外书画名家与爱好者征集而来 [1] 社会影响 - 展览吸引市民及青少年参观 受访市民认为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1] - 高中生观众表示通过书画艺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 [1] 机构背景 - 河南省长城书画院以离退休老军人为骨干 成立19年来持续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承 [2] - 该机构向巩义市捐赠抗战主题书画作品 进一步丰富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2] 历史背景 - 巩义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战时期发展武装力量并建立民主政权 [1] - 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场所 [1]
了解抗战历史、学习红色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各地“开学第一课”丰富多彩
央视网· 2025-09-01 15:44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 重庆市江北区中小学生于川江航运文化园开展活动,该园在抗战时期民生机器厂旧址上建成,全景展现川江航运变迁及民族工业西迁历史 [1] - 河南新乡红旗区实验小学结合开学典礼举办抗战主题展览,分为山河破碎、烽火岁月、胜利之光、薪火相传四个篇章 [3] - 江苏南京设计历史回响 山河铭记、科技强军 维护和平、报效祖国 使命在肩三大篇章主题活动,学生寻访抗战老兵并对话全国道德模范 [6] 教育形式与内容 - 河南新乡红旗区实验小学的抗战主题展览配有专属二维码,家长可扫码与孩子一起收听革命故事音频、观看英雄人物短视频 [3] - 学校安排小小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为一年级新生讲述抗战故事 [3] - 江西南昌豫章小学紫金校区为一年级新生发放闯关卡,学生在闯关过程中了解当地红色历史 [10] 国防与科技教育 - 江苏泰州雏鹰国防教育基地内,姜堰区实验小学学生坐上国产坦克,零距离感受国防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强大 [8] - 江苏南京的活动篇章包含科技强军 维护和平主题,强调科技在国防中的作用 [6]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朱宝琛:倾家荡产为抗日
新华网· 2025-08-25 16:1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记述了抗日英雄朱宝琛倾家荡产支持革命、最终壮烈牺牲的事迹,并强调其精神在当代的教育意义和传承价值 [2][3][4] 朱宝琛个人背景与早期贡献 - 朱宝琛出生于富裕的晋商家庭,家族开设平遥面粉公司并在吕梁离石有店铺 [2] - 25岁考入北平民国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 [2] - 1937年日军侵占平遥后,朱宝琛从自家面粉公司拿出6000余斤面粉并动用4辆骡马大车支援游击队 [3] 投身革命与牺牲 - 1938年朱宝琛被任命为中共汾阳县委书记,后携全家老少及家中财物参加革命,被赞誉“倾家荡产为抗日” [3] - 1941年秋在截击日军的岸底战斗中,朱宝琛遭敌军侧翼包围,突围时中弹牺牲,此次战斗共有七十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2][3] 事迹的当代传承与教育意义 - 平遥县史志研究室将朱宝琛的故事作为经典案例进行日常宣传,并筹备出版《中共平遥县抗日战争回眸》以整理英烈事迹 [4] - 北营村村民通过走访和查阅档案收集整理朱宝琛等烈士的革命事迹,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承 [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朱宝琛:倾家荡产为抗日
新华社· 2025-08-22 17:1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记述了抗日英雄朱宝琛倾家荡产投身革命并壮烈牺牲的事迹,及其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教育意义 [1][2] 朱宝琛早期生平与贡献 - 朱宝琛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一个富裕的晋商家庭,家开设平遥面粉公司并在离石有店铺 [1] - 他25岁考入北平民国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活跃于学生界并乐于助人 [1] -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平遥后,朱宝琛从自家面粉公司拿出6000余斤面粉并动用4辆骡马大车献给游击队解决粮食困难 [1] - 1938年12月他携全家老少及家中财物参加革命,被赞誉为“倾家荡产为抗日,全家老少去革命” [1] 朱宝琛牺牲经过与后续纪念 - 1941年秋,朱宝琛在岸底村南截击日军的战斗中被包围,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2] - 2014年灵丘县人民政府立下“岸底战斗纪念碑”,镌刻了朱宝琛等70余名指战员牺牲的事迹 [1] - 平遥县史志研究室将朱宝琛故事作为经典进行宣传,并正筹备出版《中共平遥县抗日战争回眸》一书收录其事迹 [2] - 北营村村民通过走访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朱宝琛等烈士事迹,希望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2]
5家单位共建签约 讲好沙家浜红色故事
苏州日报· 2025-08-20 08:17
共建活动 - 五家单位签约共建包括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常熟市历史文化暨新四军研究会 常熟市沙家浜爱国拥军联合会 解放军某部沙家浜连 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 [1] - 活动旨在弘扬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精神并推动红色文化事业发展 [1] - 通过资源整合 军地共建 合作交流等形式深化红色文化传承创新 [1] 历史背景 - 1939年沙家浜连前身部队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芦苇荡坚持斗争 [1] - 形成一心向党 英勇顽强 百折不挠 热爱人民的斗争精神 [1] - 保存芦荡火种的历史事件铸就了沙家浜革命精神内核 [1] 发展目标 -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三大功能 [1] - 以共建为契机书写新时代红色篇章 [1] - 持续赓续红色血脉并使革命精神保持影响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