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线下无理由退货
icon
搜索文档
让“无忧退”成为线下售后标配
广州日报· 2025-05-08 04:27
政策实施 - 推荐性国家标准《售后服务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推进线下无理由退货规范开展 [1] -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到2027年动态发展线下无理由退换货承诺单位达150万家以上 [1] - 2023年武汉商家线下无理由退换货数量达20余万件,显著改善消费体验 [1] 制度设计 - 消费者拥有"后悔权",可在冷静期内行使无理由退货权利,以平衡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2] - 制度设计初衷是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同时鞭策商家通过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降低退货率 [2] - 江苏率先发布线下无理由退货省级标准,赋予经营者退货品类和期限决定权,并细化商品完好性认定条件 [3] 实施挑战 - 部分商家担忧无理由退货可能导致二次销售问题或遭遇恶意退换,增加经营风险 [2] - 政策实施需要买卖双方诚信托底,以及多方协作营造优越消费环境 [2] - 目前线下无理由退货尚未广泛兴起,缺乏强制性要求制约推广进度 [2] 创新实践 - 江苏运用云技术赋能"无忧退",实现"线下购物线上退、本地消费异地退、资金垫付先行退、消费争议调处退" [3] - 示范店案例显示,在保留小票、吊牌且不影响二次销售条件下,退货流程与购买同等便捷 [1] - 通过完善信用制度、健全申诉渠道、优化退货细则等组合拳保障各方权益 [3]
相关国家标准5月1日起实施 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怎样操作(政策解读·问答)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41
线下无理由退货与线上差异 - 线下无理由退货实行"经营者自愿承诺"原则,而线上网购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是法律强制性要求 [2][3] - 线上退货法律依据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及《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线下退货依据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仅限质量问题退货)[2][3] - 线下退货难因消费者可现场体验商品,退货会不合理增加经营者成本,而线上交易存在"所见非所得"特征 [3] 线下无理由退货操作规范 - 经营者需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公示无理由退货商品范围及承诺内容,鼓励对适用商品进行隔离摆放 [4] - 退货有效期限由经营者承诺或双方协商约定,自商品交付日起计算 [4] - 消费者需凭购物凭证携带完整商品(含配件、赠品、包装等)至门店或约定方式申请退货 [5] - 经营者收到申请后需确认是否符合条件,符合则办理退款,不符合需说明原因 [5] 监管机制差异 - 线上拒不履行无理由退货将面临市场监管部门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 [6] - 线下违约仅承担民事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可行政指导但无权行政处罚 [7] - 《售后服务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推动线下自愿承诺标准化 [7] 政策背景与行业影响 - 《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鼓励实体店承诺无理由退换货 [4] - 标准借鉴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四川、重庆等地实践经验制定 [4] - 新规实施有助于消除线上线下退货服务差异,优化消费环境 [7]
无理由退货让消费更无忧
经济日报· 2025-04-14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鼓励实体店承诺无理由退换货,为消费者提供异地异店退换货服务,可提升消费体验、激发市场活力,相关部门应完善机制、落实监管,各地可探索多样化方式,实现消费者和商家双赢 [1][2] 政策内容 - 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鼓励实体店承诺无理由退换货,提供异地异店退换货服务 [1] - 到2027年动态发展线下无理由退换货承诺单位150万家以上 [1] - 5月1日即将实施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涵盖退货条件、流程、服务监督与评价等方面 [1] 政策影响 - 提升消费者购物安全感,倒逼商家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无忧退”消费新场景 [1] - 规范商家经营行为,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营造公平消费环境 [1] 应对措施 - 相关部门持续完善线下无理由退货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经营者参与承诺活动,落实接诉即办要求,建立动态管理和监督机制 [2] - 各地探索多样化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宽松购物环境,建立消费者信用记录制度和商家申诉渠道,防止恶意退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