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
搜索文档
李止:我像水一样在众山中穿行
经济观察报· 2025-06-02 09:20
艺术家李止的创作特点 - 创作以"山水"为精神内核,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路径 [1] - 作品兼具诗意的含蓄与深刻,既是对自然山水的深情凝望,也是对工业文明侵蚀的人文反思 [1] - 通过艺术消解某种焦虑,觅得精神归宿和人生意义 [2] - 突破各种现实束缚和技术藩篱的种种努力恰是文人画传统的精神回响和情感延续 [4] 艺术风格与技法 - 影像与绘画是艺术创作的双翼,自幼以传统的师承方式研习诗、书、画 [3] - 近期综合材料艺术力图在宋代艺术精神和当代审美语境的融会中彰显美学意义 [5] - 由影像的黑白氤氲朴素到绘画的色彩丰富斑斓,是艺术样态转化的一次壮行 [6] - 以泼为主,泼写结合,透过画面能够感受到隐匿其中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6] 艺术创作历程 - 经历一段彷徨和探索之后把目光投向了北宋艺术 [2] - 从早期的摄影集《温暖的镜头》到《向远处的风景》摄影展,再到《山行》《洪谷》《溪山》等摄影系列 [2] - 从《故山归梦》油画展到现在的综合材料艺术,不囿于一种范式 [4] - 近几年又有了新的目标方向,研究唐人与日本的艺术 [7] 艺术理念与影响 - 通过建构一个能够自主运行的艺术世界来安顿心灵,寻求人文思想的有效介入 [2] - 在人文缺失的时代,山水在影像和绘画中不单是山水,更带有对现实的对抗和对人生的拷问 [7] - 对待文化的时代创新,尊崇返古开新、化古为今的中庸之道 [4] - 具有独特的观照、运思方式,能够秘响旁通地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梦幻作出融通 [5]
当算法触碰灵魂:AI 时代的艺术拷问
经济观察报· 2025-05-22 14:26
AI艺术创作的市场现象 - 2018年巴黎画廊AI生成的"贝尔纳·布菲新作"以45万欧元高价成交,引发艺术界对技术边界的重新思考[1] - AI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布菲2万幅作品的笔触、色彩与构图规律,建立可复制的数学模型实现风格复刻[1] - 技术虽能精准模仿大师风格,但缺失人类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共鸣[1] 艺术本质的哲学探讨 - 柏拉图认为AI创作是对模仿的再模仿,陷入虚无的递归循环[2] - 艺术史突破源于梵高、毕加索等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机器无法复制孕育美的灵魂[2] -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强调艺术是人类以赤子之心对抗世界的方式,算法无法达到情感纯粹性[2] 艺术市场的异化现象 - 资本追逐"新技术"噱头导致艺术异化为投机工具,AI画作高价反映商业逻辑对艺术价值的扭曲[2] - 真正艺术鉴赏应回归贡布里希提出的"观看之道",关注创作者精神内核而非技术形式[2] AI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 AI应作为映照人类创造力焦虑的镜子,技术可革新手段但无法替代生命温度[3] - 算法能解构美学规律却无法复制灵魂震颤,艺术圣殿中机器始终处于门外[3]
去发掘美,传递美
人民日报· 2025-05-05 06:12
文章核心观点 壁画师通过创业、研究临摹、原创作品、公益活动等方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壁画文化传播与创新,传递温暖回馈社会 [1][2] 创业经历 - 2015年遭遇车祸康复后,在艺术培训中心担任助教时接到动漫壁画创作商业委托,萌生创业念头 [1] - 创业面临商业合作不畅、壁画脱落褪色等困难,通过转变合作模式、反复试验创作新式立体浮雕壁画,从微信朋友圈打响口碑养活团队 [1] 壁画事业意义 - 2019年加入“丢失的壁画”研究临摹项目,认识到壁画创作肩负文化创新使命 [2] - 坚持原创壁画,如农耕文化彩绘、地域风景彩绘等作品,既美化环境又成社交媒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更多人视野 [2] 公益活动 - 通过彩绘盲道呼吁关注盲道通畅,用壁画为特殊儿童营造温馨环境,在近百场公益活动中搭建爱的桥梁,吸引更多人加入传递温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