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许倬云:“成功经验”就是用心地过日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14 06:51
书籍核心观点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是史学大师许倬云面向一般读者的还愿之作,旨在将学术研究成果传达给公众,书中追溯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并通过多文明比较总结中国文化独特的融合能力对当代世界的价值[2] - 书籍核心探讨了在科技当道、人文精神退缩的当代社会中,如何在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寻找人生意义和心之所安,并呼吁警惕人文学科边缘化带来的危险性[2][6] - 许倬云在书中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全自己”和“成全别人”,并认为在剧烈变化的时代,个人应寻求安身立命之所,保持尊严并发挥生命的最大可能性[8][9] 中国文化特质 - 中华文明长久不衰的秘诀在于其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如同“江河不择细流,海纳而成其大”,夏商周三代通过接力赛跑般不弃前人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正统的起点,而红山、良渚等文明因无法传承而湮灭[4] -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融合能力,这种开放吸纳的姿态是面对多元文化激荡和复杂现实处境时所必需的[2][4] 历史研究方法 - 研究重点在于重建普通人的生活图景,不同于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正史,更重视从古代日常生活如农耕、祭祀、建筑、饮食等出发,重新描绘历史的肌理[5][6] - 研究基于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尽管资料多有遗漏且以上层人士信息为主,但坚信人类近一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累积的智慧包含在朴素信息里,支撑了无数生命的成长并赋予其意义[6] 对当代社会的观察与批判 - 指出当前世界处于逆境,战争与是非处处,过去对错善恶的标准被颠覆,并呼吁省思是接受现状还是寻找更合理的道路[3] - 批判科技当道的社会使理工与生命学科获得最大注意和资源,人文学科沦为边缘,导致人类只问力量不问道理、只知欲念无视情爱、只知利益不问曲直、只求长生不问生命意义,最终规范尽失[6] - 认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着人生目的和意义,无所适从,在凡事目的化、工具化的时代,个体被群体压住,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要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7][8] 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 人生的意义归结为成全自己和成全别人,这一理念源自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的探索,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8] - 人生一世的目标是成全自己成为一个“人”,以思辨认识自己并造就自己,在剧烈变化的时代,首要的是自己能熬过去,做到心安,保持尊严并在应有空间中发挥生命最大可能性[8][9]
告别“躺平”!英特尔打响复兴战
格隆汇APP· 2025-10-24 18:28
公司历史与战略转折 - 公司曾凭借x86架构垄断82%的CPU市场,是PC时代的绝对王者[3] - 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兴起时,公司固守高毛利PC芯片,管理层因认为智能手机芯片利润不足而放弃移动芯片布局,错失移动时代发展机遇[3] - 2018年危机全面爆发,AMD锐龙芯片重夺份额,台积电5nm制程量产时公司10nm工艺仍陷良率泥潭,2023年微软Surface Laptop改用高通芯片标志着“Intel Inside”从旗舰产品消失[4]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136.5亿美元,毛利率为40%,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3美分,三项核心数据集体超预期,终结了一年半的同比下滑颓势[2] - 公司现金储备达309亿美元,较年初增长47%,并偿还了43亿美元高息债务[2][10] - 公司获得了来自美国政府、英伟达和软银的共计159亿美元注资[2] 管理层改革与成本优化 - 2025年3月新任CEO上任,针对公司存在的大企业病进行改革,员工总数从11万计划削减至7.5万,约有3.5万名员工离职[5][6] - 公司为离职员工提供12个月薪资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并与业内公司合作开设“人才通道”以减轻裁员冲击[6] - 通过出售Altera获得43亿美元、减持Mobileye获得9亿美元,并外包非核心封装测试业务,年节省233亿美元运营成本,资金被重新投向18A制程研发和AI团队等核心领域[7] 战略合作与资金注入 - 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等途径注资89亿美元,获得公司9.9%股权,成为最大股东[9][10] - 英伟达投资50亿美元,双方约定由公司为英伟达代工芯片,英伟达开放GPU技术,并联合开发“x86+GPU”AI服务器方案,计划于2026年量产[10] - 软银注资20亿美元,资金专项用于日本熊本工厂扩建,以聚焦汽车芯片生产[10] 产能状况与技术发展 - 公司面临“甜蜜烦恼”,AI服务器CPU需求暴涨60%,AIPC订单增长41%,但10/7工艺产能不足,部分客户转向AMD,订单已排到2026年底[12] - 调整俄亥俄州“超级工厂”建设节奏,优先保障18A制程的Fab52工厂投产,该工厂满产后预计年产120万片晶圆,将新增30%先进制程产能[12] - 公司实施“差异化保供”策略,优先满足AI服务器、AIPC等高端需求,推动数据中心业务毛利率升至52%,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12] 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 - 公司重启“20%自由时间”制度,允许工程师探索本职外的创新,历史上酷睿芯片便诞生于此制度[15] - 研发的高数值孔径光刻技术将晶体管密度提升至每平方毫米2亿个,EMIB-T先进封装技术成本比台积电CoWoS低20%-30%[15] - 公司将AI芯片收益投入“半导体人才计划”,在10所高校设立奖学金,重点扶持女性和少数族裔[15]
新视野丨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2] - 中华文化是一个统一性的文化共同体,具有敬自然的宇宙观、重民本的政治观、崇道德的价值观、遵礼乐的生活观等一致的文化信念[3] - 中华文化始终以和平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新[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有助于解决当今日益紧张的人与环境、自我与他人、本社群与他社群的关系[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理解是在天地人的多元互动和人与物的多维张力视野下进行的,强调义务、礼节、情感、集体、约束等价值观[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 - 在个人层面,使人意识到真正的自我并非脱离他人的孤立存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 - 在家庭层面,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9] - 在社会层面,蕴藏的治理智慧体现为修身立世的和合遵循、崇礼互让的秩序维系、德法并施的治国方略[9] - 在世界层面,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己欲立而立人”的理念处理关系,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动力[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10] -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明,与现代化交互砥砺,不断焕发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10]
他们坚毅的脸庞闪着光|2025第一财经年中人文图书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1 21:28
第一财经年中人文图书评选 - 第一财经于上海书展期间首次推出2025年中人文图书十佳书目 评选活动始于2017年 [1] - 总编辑杨宇东表示 财经媒体坚持人文报道是向国际一流媒体学习 书籍体现人文精神 [1] - 社会需要长期主义和理想主义 书籍能提供短视频无法呈现的历史规律和常识 [2] 十佳图书核心内容 - 《全球史的九炷香》通过哪吒形象 龙涎香和坦博拉火山等全球性现象 展现中国历史与世界的互动 [4][5] - 《命若朝霜》从清代法律视角重新解读《红楼梦》女性命运 分析秦可卿自杀的法律背景和英莲悲剧的社会制度根源 [7][8] - 《代尔夫特的制琴师》以15.4×31.6厘米画作为切入点 展现17世纪欧洲艺术 科学和哲学的内在联系 [10][11] - 《幻想底尽头》记录诗人穆旦不到160首诗歌创作 翻译事业及远征军经历 基于20多年研究成果 [13][14] - 《源代码》聚焦比尔·盖茨童年家庭教育和人际关系网络 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16][17] - 《阿包》通过语音转文字完成口述史 记录苗族女性被拐卖后从事20多户家政工作的底层经历 [19][20] - 《太阳的阴影》基于30年非洲实地观察 描述毒蛇 难民和部落生活 呈现集体主义文化特性 [22][23][24] - 《阿拉伯之沙》记载1945-1950年六次沙漠探险 获评《国家地理》百大探险作品第5名 [26][27][28] - 《寻找正确的单词》结合神经病学与文学视角 分析早发性阿尔兹海默氏病少词变异型的病理特征 [30][31] - 《掉队的男人》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成果 指出男性在教育 职场和家庭角色中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33][34] 候选书目领域分布 - 历史政治类包括《卢布:一部政治史1769-1924》和《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等5部作品 [36] - 社会文化类涵盖《中国式母女》和《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等7部作品 [38] - 艺术科学类包含《名为毕加索的异乡人》和《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等4部作品 [36][37] 评选委员会构成 - 特约专家评委包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等4位学者 [39] - 第一财经内部评委由总编辑杨宇东 副总编辑姚剑及特稿部主任李刚等8位媒体专业人士组成 [39]
君品谈|汪晖:相信思想的力量
凤凰网财经· 2025-07-23 21:58
初心与学科选择 - 1977年恢复高考时选择文科道路 源于对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坚定热爱 受母亲教授外国文学的家庭氛围影响 [2] - 拒绝父母劝阻 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宽广性 而非工具理性答案 [4] - 在中国社科院跨学科求学期间 参与宏观经济改革调研 见证国企改革与中国现代性转向 [4] 思想实践与公共担当 - 1996年担任《读书》主编后 主持三农问题 医疗改革 国企改革等重大公共议题讨论 引发广泛争议 [5] - 发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批评思想潮流 承受舆论压力但坚持学术责任 [8] - 提出"思想是社会涌动的根源" 认为推动微小改变即有价值 以"锚"比喻学者在风浪中的坚守 [8] 学术深耕与人文守望 - 耗时13年完成《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同时主持《读书》杂志11年 平衡学术研究与社会回应 [8] - 从宋明理学 龚自珍到近代思想家 汲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传统精神力量 [10] - 呼吁在高速信息化时代保留思考空间 强调人文精神对未来的指引作用 [10] 君子精神的当代诠释 - 节目《君品谈》通过汪晖案例传递"不趋炎附势 不随波逐流"的君子品质 [11] - 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出品 以匠人精神类比思想坚守 倡导思考力与判断力的回归 [11]
君品谈|汪晖:君子不器,为时代立言
凤凰网财经· 2025-07-16 21:58
思想坚守 - 汪晖在恢复高考后选择文科而非父母期望的理工科 体现"守志不移"的精神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20世纪中国社会坚持内心价值 [2] - 西南联大历史塑造其学术兴趣 文人学子"以文化谋复兴 以救国图存为己任"的君子精神深刻影响其学术生涯 [4] 人文学科价值 - 当前社会普遍认为人文学科"无用" 源于实用价值和经济收益成为主要衡量标准 导致该领域面临边缘化危机 [5] - 人文学科应突破功利服务 重申对"人的意义"的提问功能 核心问题是"人如何成其为人"与"社会尊严与公正" [6] - 学科过度量化可能压缩思想空间 需警惕制度化的局限 强调"以质为重"而非数量指标 [6] 跨学科创新 - 2000年柏林高等研究院访学经历促成跨学科自由交流模式 无项目压力的环境激发思想碰撞 [7] - 2002年回国后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院 打破学科文化边界 构建"鼓励真正创造的空间" 促进青年与顶尖学者对话 [7] - 倡导跨学科合作 认为学科界限不应阻碍思想交流 需借助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视角形成多维学术对话 [10] 品牌关联 - 贵州习酒通过《君品谈》节目传递"君子精神" 以匠人品质类比汪晖坚守的人文价值 [11][12]
李止:我像水一样在众山中穿行
经济观察报· 2025-06-02 09:20
艺术家李止的创作特点 - 创作以"山水"为精神内核,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路径 [1] - 作品兼具诗意的含蓄与深刻,既是对自然山水的深情凝望,也是对工业文明侵蚀的人文反思 [1] - 通过艺术消解某种焦虑,觅得精神归宿和人生意义 [2] - 突破各种现实束缚和技术藩篱的种种努力恰是文人画传统的精神回响和情感延续 [4] 艺术风格与技法 - 影像与绘画是艺术创作的双翼,自幼以传统的师承方式研习诗、书、画 [3] - 近期综合材料艺术力图在宋代艺术精神和当代审美语境的融会中彰显美学意义 [5] - 由影像的黑白氤氲朴素到绘画的色彩丰富斑斓,是艺术样态转化的一次壮行 [6] - 以泼为主,泼写结合,透过画面能够感受到隐匿其中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6] 艺术创作历程 - 经历一段彷徨和探索之后把目光投向了北宋艺术 [2] - 从早期的摄影集《温暖的镜头》到《向远处的风景》摄影展,再到《山行》《洪谷》《溪山》等摄影系列 [2] - 从《故山归梦》油画展到现在的综合材料艺术,不囿于一种范式 [4] - 近几年又有了新的目标方向,研究唐人与日本的艺术 [7] 艺术理念与影响 - 通过建构一个能够自主运行的艺术世界来安顿心灵,寻求人文思想的有效介入 [2] - 在人文缺失的时代,山水在影像和绘画中不单是山水,更带有对现实的对抗和对人生的拷问 [7] - 对待文化的时代创新,尊崇返古开新、化古为今的中庸之道 [4] - 具有独特的观照、运思方式,能够秘响旁通地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梦幻作出融通 [5]
复旦一校友,匿名捐1亿
券商中国· 2025-05-18 18:38
捐赠仪式 - 复旦大学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第二期)捐赠签约仪式于5月18日下午举行 [1] - 一位匿名复旦校友捐赠1亿元支持哲学学科发展 [1] -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常务副校长许征、副校长陈志敏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仪式 [2] 基金背景 - 2016年哲学建系60周年、建院10周年之际,捐赠人曾出资3000万发起该基金 [2] - 基金以谢希德校长和俞吾金教授命名,两位均为复旦大学著名学者 [2] - 谢希德是复旦大学老校长、半导体领域先驱,俞吾金是文科资深教授、哲学界著名学者 [2] 捐赠目的 - 捐赠人旨在表达对谢希德和俞吾金的敬意,以及对人文精神和哲学事业的尊崇 [3] - 捐赠人对复旦哲学学科发展寄予厚望 [3] - 裘新表示哲学是复旦文科旗帜,应在创新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3] 学科发展 - 裘新强调要利用好基金资源,强固基础、开拓创新 [3] - 期望哲学学科在成果产出、思想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 [3] - 目标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旦篇章中做出重要贡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