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蚊媒传染病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佛山累计确诊基孔肯雅热超3000例 这几类人群发生重症风险高
央视新闻· 2025-07-23 22:11
疫情概况 - 广东省佛山市自7月8日发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2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195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 [1] - 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世卫组织警告可能出现大范围疫情 [1] 防控措施 - 国家疾控局派出工作组赴佛山指导,要求广东省加强监测预警、蚊媒密度控制及地区协同,重点落实"防扩散、防外溢、防输入" [2] - 佛山市需整合资源集中扑灭疫情,顺德区需遏制扩散,未发生疫情地区需加强基层诊断能力培训 [2] - 广东省召开疫情防控会议,强调"三防两控"策略(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控增量、清存量),统筹医疗资源阻断传播链 [3] 疾病特征 - 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传播,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症状包括突发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腕关节剧痛为典型特征) [4][6] - 重症高风险人群为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 [6] 预防建议 - 关键措施包括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家庭需使用灭蚊药物、安装纱窗蚊帐,户外活动需穿浅色长袖衣裤及涂抹驱蚊剂 [6] - 前往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区需查询当地疫情,归国后14天内监测健康状况,出现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8] 行业影响 - 蚊媒传染病防控相关行业(如消杀用品、医疗检测、防护设备)需求可能因疫情升级而增加 [2][6] - 跨境旅行相关行业需关注目的地疫情风险提示,加强健康管理服务 [8]
“小”蚊虫带来“大”麻烦?牢记这四点有效预防
新华社· 2025-07-17 09:21
蚊媒传染病现状与防控 -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夏季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需警惕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蚊媒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2021年宣布消除疟疾,2006年全国疟疾病例6万多例 [2] - 全球化与气候变化带来新挑战,2024年全球登革热病例达1400万例创历史新高,边境地区面临输入性风险 [3]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疫情 - 夏季南方省份登革热本土疫情风险上升,广东顺德出现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均为轻症 [5] -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1-12天,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腕关节剧痛是重要特征,与登革热症状相似但关节痛更显著 [5] - 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东南亚疫情持续活跃,多数患者为轻症约一周可治愈 [5] 预防措施与建议 - 清除小型积水容器是根本措施,伊蚊幼虫孳生于瓶罐、轮胎、花盆等积水处 [8] - 个人防护包括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驱蚊液、安装纱窗蚊帐,减少户外草丛逗留 [8] - 前往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区需查询疫情信息,归国后14天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8]
由境外输入引发,佛山确诊478例基孔肯雅热,如何阻断传播
新京报· 2025-07-16 00:24
疫情概况 - 7月15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累计确诊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1][2]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蚊媒传染病,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 [2] - 2008年中国发现首例来自斯里兰卡的输入性病例,此后广东、浙江、福建、云南等多地报告输入性病例 [1][3] 疾病特征 - 症状包括发热(可达39℃以上)、关节疼痛(以小关节为主)、皮疹、寒战、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等,发热通常持续1-7天 [2]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关节疼痛更剧烈且以小关节为主,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1-3周缓解,部分可持续数月 [2] - 属于自限性疾病,致死率低,无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2] 流行趋势 - 疫情主要发生在南方省份如广东、云南、海南等地,本土传播尚未"北上" [3][4] - 2010年东莞郊区两个村庄发生本地流行,共173例,病原体与泰国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 [5] - 白纹伊蚊在全国广泛分布,埃及伊蚊仅分布在海南、广东、云南等地,这两种蚊虫对基孔肯雅病毒易感性高 [4] 防控措施 - 阻断传播需从蚊子和患者两个维度入手,包括消杀蚊媒、对患者进行防蚊单间隔离管理 [6] - 输入病例发现和诊断不及时是造成社区扩散的主要原因,归国人员应做好健康监测并及时就医 [5][6] - 防蚊灭蚊是关键,需清除积水(如花盘、排水管道等),水体存放不超过7天,使用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产品 [7]
广东佛山顺德确诊478例!医生建议如何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
第一财经· 2025-07-15 20:16
基孔肯雅热疫情通报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 截至7月15日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 主要集中在乐从镇 北滘镇 陈村镇 均为轻症病例 [1]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以发热 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 与登革热相似 主要由伊蚊传播 [1] - 该病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 东南亚地区 印度洋沿岸及岛屿 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 [1] 疾病特征与防控建议 -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热 通常3至7天出现发热 关节疼痛或皮疹 多数患者为轻症 约一周可治愈 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2] - 当前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蚊虫活动频繁 已进入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 [2] - 建议定期清理积水 清除杂物 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并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2]
被蚊子叮咬后离死亡有多近?
虎嗅· 2025-07-10 17:04
蚊媒传染病的全球危害 - 蚊子每年导致全球78万人死亡 位居最致命动物榜首 [1][5][6] - 蚊媒传染病包括登革热 疟疾 乙型脑炎等 轻则发热头痛 重则凝血障碍或脑炎 [9] - 全球登革热病例近50年激增30倍 与气候变暖 经济全球化及旅游业发展相关 [11] 中国蚊媒传染病现状 - 中国登革热病例2023年起急速增长 疟疾以境外输入为主 乙脑病例控制在较低水平 [9] - 白纹伊蚊已分布25省 埃及伊蚊集中于广东海南 并向云南扩散 [12] - 中国虽获消除疟疾认证 但非洲东南亚输入病例仍构成潜在威胁 [13] 中国蚊虫分布特征 - 蚊子最多省份包括云南 四川 重庆 湖北 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北 辽宁 打破南方潮湿地区蚊子多的传统认知 [16][17] - 中国已知蚊虫达46属418种 主要种类为淡色/致倦库蚊 三带喙库蚊 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 [19] 蚊虫活动规律 - 库蚊活动呈双高峰模式 黄昏19:00-21:00和凌晨4:00-6:00 [20] - 中华按蚊夜间觅食高峰为19:00-21:00 凌晨有小高峰 [21] - 白纹伊蚊全天均可吸血 被称为"劳模" [21] 蚊虫演化与叮咬机制 - 蚊子起源于2 5亿-2 01亿年前 最早化石为1 3亿年前黎巴嫩琥珀 [24] - 叮咬后红肿程度与唾液过敏原含量正相关 过敏原越高炎症反应越剧烈 [25] 防蚊措施 - 体温高 气味重 汗液多 深色衣着者更易被叮咬 [27] - 有效防蚊方法包括使用驱蚊液 勤洗澡 穿浅色衣物 减少剧烈运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