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北抗联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行进中国|从档案到血脉的精神传承
人民网· 2025-06-14 14:48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运营情况 - 承接各级各类班次1300余期,培训学员29.2万余人次[6] - 以党创新理论为经、东北抗联历史为纬、新时代实践为轴构建课程体系[6][7] - 新创办《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学报》成为红色研究思想高地[11] 红色教育创新模式 - 采用档案实物、AI成像与情景演绎交织的多维课堂教学[3][9] - 开发沉浸式红色情境教学馆,实现"从感动一时到铭记一生"的教育目标[11] - 利用通化域内130余处革命遗址和全省55处纪念设施开展现场教学[10] 党建与产业融合实践 - 一汽铸造培训班学员通过红色教育强化党建引领作用[1][8] - 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激发民族汽车品牌振兴动力[8] - 将抗联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党员队伍干事创业动能[6][11] 学术研究与品牌建设 - 举办纪念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11] - 通过跨时空对话等创新形式深化精神传承[1][9] - 课程设计突出"勇赴国难民族大义"等核心主题[4][11]
听!密营深处,战歌未央
新华社· 2025-06-06 11:21
红色旅游发展 - 吉林省磐石市通过"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思路推动旅游市场 近两年成功举办吉林省首届红色旅游节和红色讲解员大赛决赛 [3] - "红研红培"项目逐步引爆当地旅游市场 磐石市先后荣获"休闲农业重点县"和"县域商业领跑县"荣誉称号 [3] -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成为重要旅游景点 端午假期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在遗址间追寻抗联先烈足迹 [3] 红色文化传承 - 抗联精神通过战歌形式传承 杨靖宇将军创作的《第一路军军歌》和李兆麟将军的《露营之歌》广为流传 [2] - 抗联研究专家刘贤采访300多位抗联老战士和知情人 发现战歌对传承抗联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2] - 杨靖宇曾孙马铖明选择到磐石工作 投身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事业 延续家族红色基因 [3] 考古与遗址保护 -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21年起应用现代考古学方法研究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 使抗联战士生存状态和战斗场景更加清晰 [1] - 遗址发现地窨子式密营遗迹 复原展示当年抗联战士居住环境 木门不足1.5米高 狭小空间需容纳4-5名战士 [1] - 考古队执行领队李宁宁指出密营隐蔽性是其重要特征 遗址现已成为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1] 社会影响与教育 - 长春市一年级学生赵俊熙参观遗址后学唱抗联战歌 童声在山谷中回荡 展现红色教育成效 [3] - 磐石市随处可见抗联精神标语和纪念碑 城市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焕发新活力 [2][3] - 抗联研究处副处长孙太志强调 在血与火中熔铸的东北抗联精神值得永远传唱 [2][3]
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课堂焕发新生 青春之声激荡红色讲台
中国青年报· 2025-05-18 09:09
红色教育发展 - 靖宇学院3年来累计接待9万名学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英雄杨靖宇雕塑园包含16座主题雕塑[1] - 学院青年教师平均年龄33岁,致力于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新时代课堂,课程开发涵盖12类130门[2][4] - 2024年学院获省级以上课题立项11项,深度整合通化市130余处革命遗址及全省55处纪念设施作为教学点[4][5] 红色资源挖掘 - 学院主编《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收录10多篇杨靖宇相关通讯及烈士传记,为教材编写提供支撑[3] - 吉林省档案馆新公布杨靖宇日文信件档案,对研究抗联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3] - 运用4K超清影像技术还原72处抗联密营遗址,三维建模再现战斗场景,增强教学沉浸感[6] 教学创新实践 - 打造1500平方米"对党忠诚"沉浸式教学馆,融合615张图片、72件实物、16组浮雕,采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7] - 开发"红色档案"主题教室,通过时空对话形式连接历史与现实,累计吸引2000余万人在线参与思政大课[6][10] - "三地三摇篮"主题教室展示杨靖宇口琴等4件复制品,阐释吉林地域文化精髓[8] 社会影响延伸 - 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从杨靖宇精神中汲取信念感,推动技术攻坚[9] - 农村信用社开展特色活动凝聚青年职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9] - "读家书 悟家风"活动征集学生作品2.3万件,30%家庭参与抗联路亲子研学[9]
英雄的故事,还在白山黑水间传颂(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概况 - 纪念馆位于吉林通化靖宇山,由数字"14"变体设计的红色大门构成标志性建筑[4] - 2005年为纪念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暨殉国65周年正式开放,年均参观量达50万人次[4] - 通过3000余人组成的巨幅水墨壁画、50米长展线及300余件文物(如"消息树"、靰鞡鞋)立体呈现14年抗联史[10][12][9] 历史事件与数据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发展为11个军共3万余人,活动范围覆盖长白山至辽河东岸[7] - 首任11位军长中7位牺牲,最年长的杨靖宇仅35岁[8] - 杨靖宇殉国前百日战斗档案记载其率部进行47次战斗,2020年由吉林省档案馆公布[16] 精神传承与教育创新 - 2021年东北抗联精神被列入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3]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开发130门课程,包括AI技术还原的《百日战斗档案》沉浸课和《读家书 悟家风》思政课[16][17] - 采用金属腐蚀画、版画等艺术形式及"延吉炸弹"等实物展品强化教学效果[10][15] 社会影响与传播 - 通化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学生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抗联历史[8][18] - 纪念馆近年接收日本讨伐队成员亲属的"谢罪书",强化历史警示意义[10]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红色文化符号在年轻群体中广泛传唱[18]
山河念英魂 浩气共长存(地名中的抗战记忆)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9
红色教育 - 靖宇县通过"红色故事进校园"主题活动和小小解说员风采展示大赛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 - 杨靖宇小学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作为"入校第一课"全校学生均会演唱 [2] - 学校设立杨靖宇小学校史馆由四年级学生担任解说员讲述英雄事迹 [2] 红色资源保护 - 靖宇县累计排查登记156处红色资源包括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和城墙砬子会议遗址 [3] - 维护64处红色文物保护标识牌并对重点单位实施常态化管理 [3] - 1962年建立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年接待游客量达30多万人次 [3] 地域文化印记 - 靖宇县原名濛江县1946年为纪念杨靖宇将军更名 [2] - 县域内遍布"靖宇"印记包括靖宇大街靖宇镇杨靖宇小学等地标 [2] -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移植松树替代原扭筋槭树作为历史见证 [3] 精神传承 - 杨靖宇将军后代马继民持续研究抗联文化并宣传抗联精神 [3] - 当地通过纪念馆殉国地等载体将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