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

搜索文档
普京:俄方没有必要在冲突中使用核武器,“希望不会需要动用它们”
环球时报· 2025-05-06 06:40
俄乌冲突最新表态 -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方具有足够实力和手段让特别军事行动取得符合俄罗斯要求的结果,并强调没有必要在冲突中使用核武器 [1] - 普京认为与乌克兰和解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问题,并希望不需要动用核武器 [3] - 俄罗斯宣布在5月8日至11日实施停火,期间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呼吁乌克兰采取相同举措,同时重申愿意进行无条件和平谈判 [3] 乌克兰方面回应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拒绝俄罗斯的短期停火提议,坚持应实现至少30天的停火才能为外交提供真正机会 [3][4] - 泽连斯基表示不相信俄罗斯会遵守停火协议,并称俄军近期攻势达到数月来最高峰,仅3日就发动200多次袭击 [4] - 乌克兰空军夜间击落了俄方发射的116架无人机中的42架 [4] 美国立场变化 -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推动解决俄乌冲突一事产生动摇,表示"也许"会宣布放弃继续参与和谈,但强调仍有很大机会实现和平 [5] - 特朗普披露欧盟领导人多次要求其给普京打电话,因为他们无法联系上普京 [5] - 美国副总统万斯和国务卿鲁比奥等官员近期多次表示,如果看不到俄乌在领土等问题上让步,将不再为和谈投入时间和资源 [5]
被内塔尼亚胡指责作为加沙停火谈判调解方“两边下注”,卡塔尔方面驳斥
环球网· 2025-05-04 09:44
以色列与卡塔尔外交争端 -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指责卡塔尔在加沙停火谈判中"两边下注",要求其停止这种做法并选择立场 [1] - 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马吉德·安萨里驳斥该言论,称其"煽动性"且不符合政治道义标准 [3] 加沙停火谈判进展 - 卡塔尔首相表示多哈谈判"取得一些进展",但关键分歧仍在于如何结束战争 [3] - 埃及安全部门消息称开罗谈判接近"重大突破" [3] - 哈马斯提出愿达成5年停火协议,但以色列同日批准扩大军事行动 [3] 巴以冲突现状 - 过去4个月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袭击导致超4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3] - 内塔尼亚胡宣称以色列将以"正义手段"赢得战争 [1]
美国特使将再赴俄与普京会谈!泽连斯基:停火后愿进行“任何形式”谈判但领土问题除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3 18:04
每经编辑 张锦河 据新华社,美国白宫4月22日表示,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本周将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乌克兰问题进行新一轮会谈。此前,威特科夫已就 此与普京举行过三次会谈。 美国国务院:鲁比奥将不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乌克兰问题会谈 美国国务院22日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将不会参加23日在伦敦举行的乌克兰问题会谈,美国乌克兰事务特使基思·凯洛格将参加会议。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伦敦会谈将照常举行,但鲁比奥因行程繁忙不会出席,这个决定是出于日程安排上的考虑。 另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两名欧洲官员说,在上周于法国巴黎举行的乌克兰问题会谈中,美方提出的停火协议框架中包括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占领克里米 亚、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等内容。报道说,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2日拒绝承认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后,鲁比奥取消了伦敦之行。 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22日报道,泽连斯基当天向媒体表示,在达成停火后,乌方愿意以"任何形式"坐到谈判桌前,但永远不会承认被占领土属于俄罗 斯。"乌克兰不会承认(俄方)对克里米亚的合法占领,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好谈的,这超出了我们的宪法规定"。 消息人士称普京提议在当前前线地 ...
多国将推迟在伦敦举行乌克兰问题会谈
快讯· 2025-04-23 15:29
多国将推迟在伦敦举行乌克兰问题会谈 智通财经4月23日电,当地时间23日,总台记者获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乌克兰的高级外交官 推迟了原定于23日在伦敦举行的乌克兰问题会谈。乌克兰媒体23日引述英国媒体消息称,美方上周提出 的停火协议框架中包括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等内容,但这一提议遭到乌 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拒绝。 (央视新闻) ...
突发!美国、俄罗斯,重大变数!
券商中国· 2025-03-25 22:31
俄美会谈进展 - 俄美双方未能在利雅得磋商后达成联合声明 因乌克兰方面立场影响[2][4] - 会谈持续超过12小时 原计划于25日公布联合声明但最终未能达成[9] - 俄方称会谈为技术性磋商 内容不会公开 且暂无三方会晤或普京与特朗普会谈计划[8] 黑海粮食外运协议讨论 - 俄美会谈中讨论了黑海航行安全问题 俄方支持恢复黑海粮食外运协议但需明确保证[5][6] - 俄方要求美国对乌克兰当局下达命令作为保证 且不会容忍提议中的含糊之处[6][7] - 俄方担忧非洲、全球南方和东方国家的粮食安全受西方游戏影响[6] 美乌会谈情况 - 美乌代表团于23日和25日在利雅得举行会谈 乌方称会谈富有成效并讨论了能源等关键问题[11] - 泽连斯基强调需向俄罗斯施压以实现真正停火 并呼吁伙伴继续对俄施压[12] - 乌总统目标为确保乌克兰及欧洲公正持久和平 但拒绝美国公司拥有乌发电站的想法[12][13] 停火协议分歧 - 俄乌原则上同意30天有限停火协议 但过去一周仍持续互相使用无人机和导弹攻击[12] - 主要分歧在于停火范围:俄方希望缩窄至能源基础设施 乌方要求包括铁路和港口等设施[12] - 扎波罗热核电站潜在所有权问题被讨论 该电站处于俄控制下且为欧洲最大[12] 冲突持续与相互指责 - 俄国防部列举乌方自3月19日以来对俄能源基础设施的袭击 包括24日无人机袭击石油中转站[15] - 俄方指责乌方无谈判诚意 因乌持续使用无人机和火箭炮袭击俄能源设施[16] - 乌方称俄军袭击苏梅市中心致近90人受伤含17名儿童 并指责俄发表空洞和平言论[16] 战场目标逻辑变化 - 分析指出俄乌战场目标从军事主导转向为谈判策略服务 例如俄军在库尔斯克攻势意在削弱乌谈判筹码[16] - 俄军通过压缩乌控制区试图迫使乌方在谈判中作出更大让步 库尔斯克地区具重要战略价值[16]
罕见!多国警告:谨慎前往美国!
券商中国· 2025-03-23 23:54
文章核心观点 因美国政策变化且个别公民入境美国时被捕或被拘留,德国、英国、丹麦等国家更新公民赴美旅行安全提示;同时美国发布旅行警告,警告美国人不要前往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1][2] 分组1:多国对赴美旅行发出警告 - 德国、英国、丹麦等国家因美国政策变化及公民入境问题更新公民赴美旅行安全提示,建议前往美国的本国民众谨慎出行,预计更多国家将更新提示 [1][4][6] - 德国出现多起公民入境美国后被捕并驱逐案件,如施密特被审问关押、弗拉德被扣留盘问,德国外交部强调美国签证或免签入境许可无法确保顺利入境 [4] - 英国外交部更新赴美旅行建议,警告违反入境规定的英国人可能面临严重后果,证实一名英国公民在美国边境被拘留 [4] - 丹麦、芬兰更新本国跨性别者赴美旅行提醒,芬兰提醒护照性别记录不同可能被拒入境,丹麦建议有相关情况者旅行前联系美国大使馆 [5] 分组2:美国旅行警告引发的反应 - 卡托研究所副总裁认为警告对旅游业和移民影响负面,部分美国海关人员粗鲁专横;美国民间组织批评政府让美国难堪 [7] -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称旅行限制建议对多数人影响不大,目标群体可能感不安全,英德或因“伯克案”更新建议且不想激怒特朗普政府 [7] - 政治分析人士称外国记者报道美国时可能添加“以侵犯人权闻名”描述,目前不清楚旅行建议是否影响美欧旅行量或促使美国当局回应 [7] 分组3:美国发布的旅行警告 - 当地时间3月22日,美国国务院警告美国人不要前往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因导弹和无人机可能无预警发射,还应避免大型集会和抗议活动 [8] - 3月22日午夜以来,以色列袭击加沙地带造成2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哈马斯高级官员称哈马斯与以色列间接谈判继续,致力于停火协议,指责以总理将政治利益置于停火之上 [8] - 3月22日晚,数千名以色列人抗议内塔尼亚胡政府恢复军事行动,呼吁停火并确保加沙地带被扣押人员获释;自18日以军恢复行动,加沙地带超600人死亡,还有59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 [9]
爆发激烈争吵!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晤不欢而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1 07:52
美乌会谈与矿产协议 - 美乌会谈因关键问题分歧巨大而提前结束,双方激烈争论,联合记者会取消,矿产协议未能签署[2][15][16] - 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高估筹码"且"只想着战斗",强调美国寻求和平而非战争,重启谈判需乌方表态愿实现和平[3][4] - 泽连斯基坚持安全保障是停火前提,希望美国继续提供安全援助,但特朗普明确拒绝承诺具体保障[8][11] 美乌矿产协议内容 - 协议核心包括:共同持有重建投资基金、乌方以自然资源未来收益50%注资、美方以资金和关键资产注资[22] - 美国将最大程度拥有基金经济利益,仅部分收入用于对乌再投资,协议被分析人士称为"资源掠夺"[21] - 乌舆论认为协议是"空壳",安全保障内容仅一句模糊表述,未满足乌核心诉求[21] 乌克兰矿产资源价值 - 乌克兰是全球十大矿产资源供应国,资源占全球总量5%,包括7%钛矿、20%石墨及锂矿等关键原材料[20] - 其矿产资源对国防、高科技、航空航天和绿色能源等行业至关重要[20] - 法国和欧盟已分别提出矿产合作协议,欧盟称乌克兰可提供欧洲所需30种关键矿产中的21种[24][25] 地缘经济博弈 - 特朗普称美乌矿产协议"非常公平",强调美稀土稀缺而乌储量丰富,资源将支持美AI和军事领域[6] - 美国智库认为该协议可能增加特朗普与俄谈判时的筹码[23] - 分析指出美欧争夺乌矿产资源的本质相同,跨大西洋关系裂痕加深背景下竞争加剧[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