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搜索文档
战火记忆丨每一次行军都是迈向新中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8 08:32
革命经历 - 194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从事战场救护工作 [1] - 先后参与宿北战役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 [1][5][6] - 1945年随新四军第四后方医院转入华东野战军 被编入卫生部第12野战医院 [2] 战地医疗工作 - 在野战医院负责麻醉 清创 包扎 上药等术前准备工作 [2] - 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需夜以继日连续工作 [2][4] - 药品供应极度匮乏 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分配方式 [3][4] - 救治大量头部 胸部 腹部重伤员 经常数日不休息 [5] 战役救治情况 - 宿北战役历时7天 我军伤亡8700余人 歼俘国民党军23000余人 [3]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牺牲最重 歼敌最多 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3] - 伤员运输依靠支前民工四人抬担架 每日最多行进60里 [4] - 渡江战役时利用木船渡江 后期药品补给和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6] 群众支援体系 - 支前民工采用烧热砖块稻草包为伤员保暖 湿布条涂抹重伤员嘴唇等土办法 [4] - 担架队采用接力运送方式争分夺秒转移伤员 [4] - 渡江时老百姓主动提供船只支持医疗队伍过江 [6] - 老百姓竭尽全力支援前线 形成万众一心的局面 [5] 医疗成果 - 成功救治头部被弹片击穿的重伤员营长 [2] - 通过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 献血等急救手段抢救呼吸衰竭伤员 [4] - 在韩庄搭草棚收治大量昏迷重伤员 未发生医疗事故 [5] - 1949年6月2日崇明岛解放标志渡江战役结束 [6]
特写:“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扭曲”——两岸媒体人同温抗战记忆
新华社· 2025-08-17 21:33
两岸媒体人历史参访活动 - 全国台联2025年两岸媒体人辽宁行活动于8月14日在沈阳启动 两岸媒体人走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东北抗联遗址等抗战纪念场所[1] - 活动参与人数未明确披露 但包括台湾自媒体人 资深电视制作人及青年学生等多领域代表 视频单日播放量近10万次[1][2] - 后续行程计划参访万忠墓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 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旧址等历史场所[3] 台湾历史教育现状 - 台湾岛内官方教育被指淡化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等内容仅轻描淡写带过[1] - 民进党当局被指控为政治目的修改历史教材 刻意割裂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关联 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统治[2] - 部分势力试图用"中日战争"取代"抗日战争"称谓 用"终战"替代"抗战胜利" 被批抹杀抗战正义性[2] 历史认知差异与影响 - 台湾青年通过参访首次了解侵华日军细菌战等罪行 多数学生对抗战史存在"旁观者"心态[1] - 1895-1945年日本殖民期间 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抗争付出生命 1937年后积极参与大陆抗战[2] - 抗联战士在缺衣少食的严寒环境中坚持抗战14年 密营房舍等遗址展现艰苦斗争条件[3] 两岸历史联结 - 台湾光复80周年与抗战胜利80周年具有直接关联 抗战胜利是台湾回归的重要前提[2] - 台湾同胞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支援大陆抗战 多人为国捐躯 体现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2] - 两岸媒体人强调需共同铭记保家卫国历史 勿忘先辈牺牲奉献[3]
抗战影像记忆|收复“天下第一关”
新华社· 2025-08-16 09:36
1945年9月6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新华社消息:"华北军事要冲山海关,及沦陷敌手十二年久之榆关镇,已于八月 卅日,为我军光复。" 据张进学回忆,当时沙飞跟他再三叮嘱:那里环境艰苦,很需要人,你第一批去,你们将来是第一批打到鸭绿江边的,你们是尖兵,那有长 城、山海关,环境最艰苦,军队和人民的斗争最英勇,你们要很好地把军民抗战的事记录下来。 塞上风云。沙飞 摄 山海关的收复,不仅为人民军队进军东北扫除了障碍,也成为中华民族战胜日寇收复山河的象征。作为摄影家沙飞的学生,时任《冀热辽画 报》记者的张进学拍摄到了我军光复山海关的珍贵镜头。这张标志性照片被选作晋察冀画报第9、10期合刊封面发表,是反映八路军军事胜利 的重要摄影作品之一。 战斗在古长城。沙飞 摄 1933年的元旦之夜,阴谋侵吞华北的日本侵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千余名爱国官兵奋起反击,苦战三日,终因寡不敌众,山海关陷落。但这 里,响起了长城抗战第一枪:"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945年,收复山海关的八路军列队通过城楼。张进学 摄 1942年7月,为加强冀东摄影工作,晋察冀画报社派遣张进学等人前去支援。临行时,画报社主任沙 ...
有必要让日本知道,当年到底败给了谁
虎嗅· 2025-08-15 21:11
日本对二战历史认知的偏差 - 日本社会普遍认为二战败给美国而非中国 这一认知根深蒂固[2][3][15] - 日本战后在美国要求下将战争表述从"大东亚战争"改为"太平洋战争" 完全忽略侵华战争部分[15][16] - 日本媒体刻意妖魔化中国 以维持对华优越感心理[22] 中日战场兵力与军费投入对比 - 1941年日本在华兵力达138万人 占陆军总兵力65% 太平洋战场仅15.5万人占7%[4] - 1945年中国战场日军兵力增至198.5万人 超过太平洋战场35万人[5] - 1941-1945年日本在中国战场军费开支415.41亿日元 占军费总额57% 是太平洋战场184.2亿日元的2.26倍[6] 中国战场的关键战役与战略作用 - 平型关战役击毙日军1000余人 挫败日本速战速决战略[10] - 百团大战击毙日伪军5万余人 出动八路军105个团20余万兵力[12] - 衡阳保卫战击毙日军2万余人 击伤6万人 持续48昼夜[13][14] - 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 使其无法增援太平洋战场[17] 受降仪式与国际承认 -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9月9日冈村宁次向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47名同盟国代表见证[9] - 中国设立15个受降区接受日军投降 包括台湾及澎湖列岛[9] - 芷江受降中日军代表今井武夫签署投降事宜备忘录[8] 战后格局与影响 - 美国主导制定日本和平宪法 规定放弃战争权利[21] - 日本经济在战后23年超过联邦德国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7] -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后 日本社会产生强烈心理落差[22][23] - 中国海军实力提升(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使日本感到战略压力[24]
抗日烽火的墨香见证
新华社· 2025-08-15 17:12
报纸媒体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 报纸作为战时信息传递和民众动员的关键媒介 及时报道战争进展并激发爱国热情 [15] - 多家报纸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坚持出版 甚至采用桑皮纸替代纸张并在空袭时转移至防空洞编印 [4] - 抗战期间报纸发行量显著增长 如《救亡日报》因独家战报内容使发行量激增至5万份 [20] 重要历史节点的报道突破 - 1945年8月10日《大公报》提前制作5个超大铅字和感叹号 在日本正式投降后立即刊出"日本投降矣"头版标题 [5] - 新华社于1945年8月10日最早接收日本投降消息 当晚通过《新华日报》连发三期号外报道 [7][12] - 1937年7月8日《世界晚报》成为首家报道七七事变当日新闻的事发地报纸 揭露"卢沟桥日军炮击"事件 [15][17] 国际舆论影响与外媒协作 -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于1937年12月15日头版刊登首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英文报道《日军杀人盈万》 被《译报》编译转载后引发上海租界群情激愤 [26] - 美国记者John Gunther在《译报》发表"第八路军具有第一流战斗力"的报道 肯定中共军队作战能力 [23] - 埃德加·斯诺将毛泽东《论持久战》称为"窑洞里的预言" 该文献通过新华社播发产生全球影响 [29] 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报刊贡献 - 《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被毛泽东视为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的主要来源 发挥"人民喉舌、抗战号角"作用 [29] - 《晋察冀日报》采用"八匹骡子办报"模式在游击战中坚持出版10年 全文刊载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重要文献 [33] - 《新华日报》在重庆期间遭日军轰炸仍坚持斗争 1939年被迫参与《重庆各报联合版》后于8月13日恢复独立发行 [34] 标志性报道与历史记录 - 1931年9月21日《中华画报》发表社论《我们做不做亡国奴呢》 成为九一八事变后最早唤醒民众的文本之一 [14] - 1937年11月8日《救亡日报》刊登《松江被炸目击记》 记载平民死伤逾千的惨状并成为南京大屠杀的前期证据 [19] - 朱启平在《大公报》发表长篇通讯《落日》 完整记录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5] 文化界与跨党派合作 - 1937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号由郭沫若题写报头 编委会包含巴金 王芸生 茅盾等200余位文化界人士 [17][19] - 文化界联名发布《文化界一致抗战宣言》 要求开放言论并主张"文学艺术必须成为抗战的号角" [19] - 《大公报》在抗战期间六迁报馆 明确宣告"一不投降 二不受辱"并拒绝日伪新闻检查 [22]
“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 淬火青春
北京青年报· 2025-08-15 16:24
抗日战争历史事件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1] - 一二九运动中数千名北平学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街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华北特殊化[1] - 香山樱桃沟镌刻的"保卫华北"巨石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锤炼抗日本领的见证[1][18] 隐蔽战线斗争 - 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作为华北地区重要情报枢纽,从1939年至1949年秘密电波从未中断,为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和北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4] - 平西情报站建立大功率地下电台,1941年共产党员王文携带电台在妙峰山附近山洞收发电报,白天伪装农民,夜晚工作[5] - 平西开辟秘密交通线,使爱国青年、革命志士和国际友人往来于根据地和敌占区,包括燕京大学教授董鲁安和英国电讯专家林迈可[5] 革命火种传播 - 崔显芳作为门头沟第一位中共党员,1926年创办田庄完全小学,讲授《共产党宣言》等进步著作,1932年创立京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6] - 崔显芳组织"提灯会"游行反对内战,发动农民请愿迫使当局停收赋税,变卖自家良田解救200多名矿工[7] - 崔显芳1934年因"通共"罪名被捕,出狱12天后去世,临终前在儿子掌心比画"跟党走"[7] 抗战文艺创作 - 1937年麦新受第二十九军大刀队事迹鼓舞创作《大刀进行曲》,8月8日在上海首次公开演唱后迅速传遍全国[14] - 1943年曹火星针对蒋介石"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言论,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更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迅速成为鼓舞抗战的精神旗帜[15] - 麦新、曹火星、冼星海等音乐家的作品凝聚民族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贡献[15][20] 抗日武装斗争 - 1937-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创造"推磨""牛刀子钻心"等战术,被毛泽东称赞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6] - 1940年康庄伏击战回民支队以零伤亡歼灭日伪军上百人,"引蛇出洞围点打援战术"被列入抗日军政大学教学案例[16] - 1943年八公桥战斗回民支队采用"牛刀子钻心"战术直插敌军总部,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劲旅[17] 青年抗日运动 - 1936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平师范大学成立,迅速向全国辐射,在天津、武汉等地设立分部[18] - 1936-1937年"民先队"在香山举办夏令营,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和时事政治教育,樱桃沟"保卫华北"石刻为夏令营学生所刻[18]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民先队"队员奔赴战场,实现从"拿笔"到"拿枪"的转变,为敌后抗战提供人才支撑[19]
琼崖日军投降前后——侵略者的末路
海南日报· 2025-08-15 11:23
日军投降背景 - 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场节节失利,虽通过豫湘桂会战打通大陆交通线,但战线延长导致颓势显露[10] - 海南岛日军防卫力量从陆军第23独立混成旅团(1945年1月进驻)撤至广东(1945年5月),仅剩5个海军陆战队驻守[10] - 日军垂死挣扎,1945年2月起在海南岛部署自杀性快艇部队"震洋队"(第32、33、103队),使用前部装炸药的震洋艇,但未实际作战即投降[10][5][6] 日军战时经济困境 - 1943年后日军实施"现地自给"计划,但海南岛生铁生产仅400吨(1944年停产),水泥厂因原料不足未能实现月产3000吨目标[11] - 煤炭运输受阻导致1944年4月后石碌铁矿列车停运,铁矿开采持续至1945年1月(明知矿石无法运往日本)[11] - 1945年6月日军分流铁矿职员至"自主防卫队"和生产队,但种植生产仅开展1个多月即因投降终止[12] 琼崖抗日独立纵队行动 - 1944年12月中共琼崖特委发布反攻指示,1945年8月23日得知日本投降后立即命令部队收缴敌伪武装[13] - 解放儋县、昌江两城及170余村镇,包围那大、金江、北黎据点,迫使琼山县伪军百余人投降,至10月中旬控制全岛2/3面积[14] 日军投降后续 - 海南岛49400名日军和5800名侨民中,1946年4月前绝大部分遣返,86人留用(如工程师伊藤博明),100名战犯送上海审判[14] - 台湾籍人员21122人中,15067名警察队成员移交中国,遣返持续至1949年,部分留在石碌铁矿等地[16] 历史文物证据 - 海南警备府司令伍贺启次郎的海军军刀(现存军事博物馆)为投降时交予国民党第46军军长韩练成,1959年捐赠[9][8]
今天我们这样纪念抗战
河南日报· 2025-08-15 07:24
抗日战争纪念活动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强调历史不能遗忘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1] 李曌国与抗日战争纪念馆 - 李曌国筹资400余万元建成个人抗日战争纪念馆 搜集展览2000余件侵华日军实物罪证 [5] - 纪念馆免费开放至今已接待参观者2.6万多人次 柘城县中小学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 - 计划扩建展馆 将收集到的1000余份日军日记、家书整理成史料集 [7] 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 - 耿风泉自筹资金300余万元 从3000多处乡村、农家、旧址收集抗战实物 展览馆免费向社会开放 [9] - 展馆珍藏着两万余件珍贵实物 包括边区土造手榴弹、八路军军训教材等 [8] - 开展国防教育大讲堂、国家安全教育大讲堂等宣讲活动 累计千余场 [9] 华中强与西峡口抗战纪实 - 华中强采访100多名亲历西峡口抗战的老兵、民团士兵 记下30万字笔记 [13] - 2014年出版《侵华日军的滑铁卢——西峡口抗战纪实》 真实记述1945年豫西鄂北会战 [14] - 计划推动书籍再版 同时着手影视剧创作 希望把西峡口抗战故事搬上银幕 [15] 李东海与复兴博物馆 - 李东海和战友共同建起复兴博物馆 馆内6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抗战时期珍贵史料 [16] - 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万人次 [19] - 今年5月开展西平县抗战史实展 短短3个月参观人数超过3万人次 [19]
今天我们如何讲述抗日战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05:50
核心观点 - 抗战历史研究注重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真实故事再现 而非仅国家层面大历史 [1] - 通过文物征集和史料挖掘实现展览内容创新 系统性展现根据地全面建设 [2] - 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展厅 引导观众直面战争残酷并珍惜和平 [3] 史料挖掘与文物征集 - 接触老红军老八路及其后人作为重要史料来源 [1] - 查明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驻扎机关旧址达137处 [2] - 收集日军战前测绘资料 包括村庄水系地形道路等详细地图 [4] 展览策划与创新 - 2021年策划"晋冀鲁豫边区政权建设展" 包含13个子展系统展示根据地建设 [2] - 该展览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 [2] - 策划沉浸式数字展厅"战争与和平" 作为全国红色旅游联盟年会主会场活动 [3] 观众参与趋势 - 近十几年观众对历史了解度显著提升 热度持续升高 [5] - 参观群体从单位组织转向家庭自发和学生主动参与 [5] - 观众对纪念馆情感认同度增强 认可其工作价值 [5] 研究范围拓展 - 加强对敌军历史的研究 包括日军战前数十年在华活动资料 [4] - 利用日军地图作为了解当时环境的重要史料 [4] - 通过敌方资料客观解释战争残酷性的成因 [4] 教育目标 - 展览旨在使观众产生心理触动 形成信仰永恒的内心回响 [6] - 通过展示战争残酷性引导现代人珍惜和平向往和平 [3] - 注重历史真实过程再现以增强观众共鸣效果 [1]
山河壮歌|碧血书长空 忠魂铸史册
央广网· 2025-08-13 16:35
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北麓,坐落着国内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 纪念馆。31座黑色大理石英烈碑上,镌刻着4299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的姓名。在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座中外军人雕像,其中就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 一个击落日本飞机的中国飞行员高志航的雕像。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英烈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次日,日军出动十多架"九六式"轰炸机,在杭州笕桥机场投下炸弹,企图将中国空军为数不多的战机消灭在地面。中 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队升空迎战并果断开火,在战友的密切配合下,连续击落、击伤日军战机,首开先河。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研究人员窦若琪说:"'八一四'空战大捷击落了三架日机,在1937年10月南京保卫战期间,高志航与队友也是并肩作战,取得 了击落十几架敌机的优秀战绩。" "八一四"空战,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次空中大捷,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1937年11月,高志航奉 命接收苏联支援中国抗战的一批飞机,飞抵河南周家口驻防待命。11月21日,机场突遭11架日机偷袭,高志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