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

搜索文档
回家(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06:16
李湘 9月12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殓放志愿军烈士 遗骸的棺椁从专机护送至棺椁摆放区。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饶惠谭 图为陈亮(左)和牟敦康。 李征明 罗盛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为了保家卫国,先后 有200多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赴朝作战,197653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英勇捐躯。历经两年零九个 月的浴血奋战,志愿军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2025年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阔别70多年的 祖国;9月13日,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举行。这些曾经冲锋在前的英雄,内心也有着 对亲人、对战友最柔软的牵挂——这份牵挂,就保存在他们当年写下的家书中。 山河铭记,英雄回家。值此忠骨归国之际,本报推出"人民家书"之"中国人民志愿军家书",摘编5封志 愿军将士写给亲人和战友的家书。让我们重读这些穿越战火的字句,聆听英雄坚定的信仰与炽热的牵 挂,感受那跨越时空、永不褪色的赤诚与深情。 ——编 者 李湘: 自入朝后,除了走路就是打仗 淑静同志: 知道你和小孩都很好,我接信很愉快。我自入朝后 ...
抗战老兵王振斌16岁参军抗日,冲锋在前多次负伤——“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14:49
军事生涯 - 1940年加入八路军担任勤务兵 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并转入游击战 [3][5] - 参加高杨战役担任尖刀连成员 采用挖沟近敌战术突破敌人防线 [6] -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50余次战斗 摧毁日伪军据点50余处 [7] 作战经历 - 1942年首次负伤腿部中弹 伤愈后继续前线作战 [6] - 阜宁战役中指挥小钢炮攻坚 两发炮弹迫使守敌投降 [7] - 抗美援朝期间被炮弹炸伤额头 休养5个月后重返前线 [8] 个人贡献 - 离休后累计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衣橱仅保留10件衣物和两双鞋 [8] - 撰写2万余字战斗回忆录 接待年轻群体进行红色教育 [8][9] - 被多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坚持宣讲革命历史故事 [8] 晚年生活 - 101岁仍每日关注新闻 关心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 [9] - 认为当前生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幸福 肯定国家发展成就 [9]
“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抗战老兵王振斌生平经历 - 192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跨河乡贫苦家庭 全家九口人无田产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 [6] - 1940年7月加入八路军任勤务兵 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任连队战士 [5][7] - 参加高杨战役 阜宁战役等战斗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打掉日伪军据点50余处 [8][9] 军事生涯与贡献 - 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仪式在树林中秘密进行 申请书宣读后立即销毁 [7] - 抗战期间多次负伤 1942年腿部中弹仍坚持返回前线 [8] - 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被炮弹炸伤额头 回国治疗5个月后主动重返前线 [10] 离休后生活与贡献 - 1981年离休后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衣橱内衣服不超过10件 累计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10] - 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整理2万余字战斗回忆录 持续为青少年提供红色教育 [10] - 坚持每日观看新闻 关注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 认为当前人民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 [11]
抗战老兵张宜顺11岁参军担任看护员——“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21:11
张宜顺早年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 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4]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下矿井挖煤 矿道仅80厘米高 儿童需光身背煤筐作业 挖煤不足会遭柳条抽打[5] - 1944年因抗日军属身份 父亲遭日军抓捕 后全家逃往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靠挑陶瓷换粮生存[6] 抗战参与及思想转变 - 1944年首次参与战场救护 在沂水县战斗中护理八路军俘获的3名受伤日军士兵[7] - 最初拒绝护理日俘 经指导员教育后接受任务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沟通满足伤俘需求[7][8] - 护理的日俘马山战后转变立场 1945年撰写讲稿拥护抗战胜利[8] 军事生涯与战后发展 - 抗战期间主动学习文化 认为"要当好兵必须要有文化"[9]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9]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 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4][9] 历史传承与现状 - 92岁高龄仍持续参与学校社区活动 讲述抗战故事[9] - 目前配合漳州市"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 通过口述史采集、实物数字化等方式保存历史[10] - 强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 要求子孙传承对党的热爱[10]
“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抗战老兵张宜顺生平事迹的总结: 张宜顺的抗战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1944年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6]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为矿工,在80厘米高矿道中遭受非人待遇,多次死里逃生 [7] - 1944年随父母投奔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成为鲁中军区后方医院看护员 [8] - 首次战场救护经历是1944年沂水县歼灭日伪军战斗,并参与照顾3名日军伤俘 [9] -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与日军伤俘沟通,最终感化他们支持抗战 [10] 张宜顺的军旅生涯 - 抗战胜利时入伍不足两年,被战友称为"幸福" [11]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 [11] - 通过持续学习深造成为医院业务骨干,最终完成大学学业 [11] 转业后的贡献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 [11] - 92岁高龄仍积极参与"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行动,配合口述史采集 [12] - 经常走进学校社区讲述抗战故事,教育子孙传承爱国精神 [11][12] 思想感悟 - "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被强征士兵应被感化"的战场感悟 [9]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生信念 [12] - "保国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军人使命传承 [11]
中国驻朝鲜使馆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新华社· 2025-07-26 23:43
纪念活动 - 中国驻朝鲜大使王亚军率使馆外交官等70余人赴平安北道球场郡等地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英烈 [1] - 球场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设有3座合葬墓,共安葬烈士1100余名 [1] - 中方祭扫人员列队肃立,高唱国歌,默哀鞠躬,撒酒献花,共祭英灵 [1] - 王亚军等向纪念碑敬献花篮,花篮缎带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字样熠熠生辉 [1] - 朝方陵园管理员表示每逢重要节日,朝鲜民众也会前来向志愿军英烈致以哀思 [1] 历史回顾 - 王亚军一行赴平安南道价川市凭吊在松骨峰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1] - 使馆外交官子女齐声朗诵著名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此寄托对志愿军先烈的崇高敬意与无限追思 [1] - 朝方人员介绍松骨峰阻击战,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战斗,朝鲜人民永远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大牺牲 [1] - 王亚军一行特意路经龙源里,在公路旁向三所里、龙源里方向鞠躬致礼,凭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两地阻击战中英勇献身的志愿军烈士 [1] 中朝关系 - 王亚军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不畏艰险,付出巨大牺牲,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2] - 两国将不断巩固发展鲜血凝成的友谊 [2] - 朝鲜目前共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设施71处 [2] - 中国驻朝鲜志愿军烈士褒扬代表处每年实地进行巡回祭扫,并按计划开展相关修缮工作 [2]
“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7-23 06:1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抗战老兵白志荣的生平事迹 - 白志荣现年101岁,居住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曾参加抗日战争并留下头部伤痕[4] - 保存有1959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记录16年服役经历[5] - 1924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兴县,原名"白丑孩",1943年参军时改名"白志荣"寓意"有志气、光荣"[6] 参军经历与战斗细节 - 1943年参加八路军120师特务团一营三连炮班,师长贺龙[6] - 首次任务是破坏日军通信线路,在岚县遭遇敌军猛烈反击[6] - 担任掷弹筒炮手,使用50毫米口径武器,需凭经验调整射击角度[6] - 1944年参与赤坚岭伏击战,在机枪故障情况下与日军展开肉搏[7] - 在太原以西、大同以南山区作战两年,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感情[8] 战后生活与精神传承 - 抗战胜利后入党,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业至地质勘查系统工作[9] - 离休后坚持写日记40余年,记录战争回忆和生活感想[9] - 家族三代从军,儿子白维宁为退役军人[9] - 晚年常宣讲红色故事,传唱《八路军军歌》[10] - 对牺牲战友怀有深切缅怀,认为自己"替他们看了好时代"[10]
“牺牲是光荣的,我参军就不怕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没有涉及公司和行业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总结关键要点。文档主要讲述的是百岁老兵孙文秀的个人经历和抗战故事,属于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