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
搜索文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累计票房突破五亿 领跑国庆档获赞系列最佳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4:42
电影票房表现 - 累计票房突破5亿元人民币,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307.6万 [1] - 在国庆档期内票房稳居榜首,观影人次摘得桂冠 [1] - 多人观影比例大幅超过均值,对全家观影有明显带动作用 [1] 电影口碑与评价 - 获得高分开局,猫眼9.7分,淘票票9.6分,豆瓣7.4分 [3] - 被观众称赞为“系列最佳”、“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之作” [3][4] - 影片的宏大叙事、细腻情感、历史还原和群像塑造获多方好评 [3][4] -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证电影为当之无愧的“系列最佳” [4] 内容创作与行业意义 - 影片以宏大架构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作战完整历程,时间跨度和战线维度空前 [7] - 叙事视野拓宽至谈判桌、中立区、作战后方等多条战线,展现细菌战、铁道兵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7] - 通过双线叙事将战场拼杀与谈判桌博弈交织呈现,提升叙事格局和内涵 [7] - 开创性地将镜头对准无名战士,生动描绘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挖掘战争背后的人与情 [10] - 影片参考大量历史文献,高度还原历史场景,树立了战争片创作的新标杆 [7][10]
回家(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摘编五封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家书,展现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坚定的信仰、对亲人的牵挂以及为保卫祖国而英勇奋战的事迹 [9] - 这些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记录了英雄们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下的个人状态、战斗经历和崇高精神,是珍贵的历史记忆 [9][10][12][15][18][21] 李湘家书内容 - 李湘在1951年12月写给妻子淑静的信中表示,自入朝后除了走路就是打仗,身体不如从前,饭量减少,表带和腰带紧了三孔,但为了祖国仍咬紧牙关坚持 [10] - 他嘱咐妻子在国内要努力工作学习,不要和别人比享受安逸,要比艰苦奋斗和工作成绩,强调他们是革命夫妻 [10] - 李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牺牲的最高级指挥员,15岁参加红军,指挥第六十七军曾在3天内歼灭敌军1.7万余人 [10] - 他于1952年7月8日在美军细菌战中因细菌感染牺牲 [11] 陈亮家书内容 - 陈亮在1951年9月29日给同学牟敦康和孙景华的回信中描述,每天黎明即出发,点灯后才归来,虽然疲劳但精神愉快 [12] - 信中提及每次战斗双方飞机不下200架,每天两三次,他五天内扔过五副副油箱,可见战斗频繁激烈 [12] - 陈亮来自空四师,1953年5月26日率12架飞机与敌32架F-86飞机恶斗,击落一架敌机后自己的飞机中弹,跳伞时遭敌机射击壮烈牺牲 [14] 饶惠谭家书内容 - 饶惠谭在1953年1月20日写给胞兄的信中描述,敌我相持于固定战线,日有小接触,不断杀伤和小股歼灭敌人 [15] - 他表示志愿军全体同志都在为打更大胜仗努力,希望母亲和兄嫂作为光荣家属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15] - 饶惠谭1915年出生,1928年参加红军,1952年赴朝任第二十三军参谋长,1953年3月遭敌机轮番轰炸壮烈牺牲,年仅38岁 [17] 李征明家书内容 - 李征明在1953年3月25日写给妹妹晖的信中关心妹妹学习,并寄30万旧币要大哥给她买钢笔和口琴 [18][19] - 他鼓励妹妹好好学习,答应今后送她们上女子中学,并嘱咐听老师的话做优秀少先队员 [19] - 李征明在信中表示在上甘岭一切都好,已戴上“最可爱的人”勋章,正争取戴军功章回去见毛主席 [19] - 他于1953年6月23日在五圣山前沿阵地战斗中两次负伤,最终壮烈牺牲 [20] 罗盛教家书内容 - 罗盛教在给父母亲的信中鼓励他们购买公债建设新国家,并诉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苦难 [21] - 他嘱咐父母安心生产,多开荒,强调现在劳动成果全归自己,无人敢抢,应响应毛主席号召努力生产 [21] - 罗盛教1951年4月入朝作战,1952年1月2日为救朝鲜少年崔莹,在零下20摄氏度严寒中跳入冰窟,数次托举崔莹,最终因力气耗尽牺牲,年仅21岁 [22] - 他牺牲后,朝鲜人民为其修建纪念碑,其牺牲的村庄、河流和山岭均以他的名字命名 [23]
抗战老兵王振斌16岁参军抗日,冲锋在前多次负伤——“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14:49
军事生涯 - 1940年加入八路军担任勤务兵 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并转入游击战 [3][5] - 参加高杨战役担任尖刀连成员 采用挖沟近敌战术突破敌人防线 [6] -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50余次战斗 摧毁日伪军据点50余处 [7] 作战经历 - 1942年首次负伤腿部中弹 伤愈后继续前线作战 [6] - 阜宁战役中指挥小钢炮攻坚 两发炮弹迫使守敌投降 [7] - 抗美援朝期间被炮弹炸伤额头 休养5个月后重返前线 [8] 个人贡献 - 离休后累计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衣橱仅保留10件衣物和两双鞋 [8] - 撰写2万余字战斗回忆录 接待年轻群体进行红色教育 [8][9] - 被多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坚持宣讲革命历史故事 [8] 晚年生活 - 101岁仍每日关注新闻 关心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 [9] - 认为当前生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幸福 肯定国家发展成就 [9]
“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抗战老兵王振斌生平经历 - 192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跨河乡贫苦家庭 全家九口人无田产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 [6] - 1940年7月加入八路军任勤务兵 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任连队战士 [5][7] - 参加高杨战役 阜宁战役等战斗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打掉日伪军据点50余处 [8][9] 军事生涯与贡献 - 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仪式在树林中秘密进行 申请书宣读后立即销毁 [7] - 抗战期间多次负伤 1942年腿部中弹仍坚持返回前线 [8] - 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被炮弹炸伤额头 回国治疗5个月后主动重返前线 [10] 离休后生活与贡献 - 1981年离休后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衣橱内衣服不超过10件 累计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10] - 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整理2万余字战斗回忆录 持续为青少年提供红色教育 [10] - 坚持每日观看新闻 关注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 认为当前人民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 [11]
抗战老兵张宜顺11岁参军担任看护员——“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21:11
张宜顺早年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 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4]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下矿井挖煤 矿道仅80厘米高 儿童需光身背煤筐作业 挖煤不足会遭柳条抽打[5] - 1944年因抗日军属身份 父亲遭日军抓捕 后全家逃往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靠挑陶瓷换粮生存[6] 抗战参与及思想转变 - 1944年首次参与战场救护 在沂水县战斗中护理八路军俘获的3名受伤日军士兵[7] - 最初拒绝护理日俘 经指导员教育后接受任务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沟通满足伤俘需求[7][8] - 护理的日俘马山战后转变立场 1945年撰写讲稿拥护抗战胜利[8] 军事生涯与战后发展 - 抗战期间主动学习文化 认为"要当好兵必须要有文化"[9]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9]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 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4][9] 历史传承与现状 - 92岁高龄仍持续参与学校社区活动 讲述抗战故事[9] - 目前配合漳州市"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 通过口述史采集、实物数字化等方式保存历史[10] - 强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 要求子孙传承对党的热爱[10]
“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抗战老兵张宜顺生平事迹的总结: 张宜顺的抗战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1944年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6]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为矿工,在80厘米高矿道中遭受非人待遇,多次死里逃生 [7] - 1944年随父母投奔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成为鲁中军区后方医院看护员 [8] - 首次战场救护经历是1944年沂水县歼灭日伪军战斗,并参与照顾3名日军伤俘 [9] -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与日军伤俘沟通,最终感化他们支持抗战 [10] 张宜顺的军旅生涯 - 抗战胜利时入伍不足两年,被战友称为"幸福" [11]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 [11] - 通过持续学习深造成为医院业务骨干,最终完成大学学业 [11] 转业后的贡献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 [11] - 92岁高龄仍积极参与"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行动,配合口述史采集 [12] - 经常走进学校社区讲述抗战故事,教育子孙传承爱国精神 [11][12] 思想感悟 - "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被强征士兵应被感化"的战场感悟 [9]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生信念 [12] - "保国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军人使命传承 [11]
中国驻朝鲜使馆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新华社· 2025-07-26 23:43
纪念活动 - 中国驻朝鲜大使王亚军率使馆外交官等70余人赴平安北道球场郡等地祭扫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英烈 [1] - 球场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设有3座合葬墓,共安葬烈士1100余名 [1] - 中方祭扫人员列队肃立,高唱国歌,默哀鞠躬,撒酒献花,共祭英灵 [1] - 王亚军等向纪念碑敬献花篮,花篮缎带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字样熠熠生辉 [1] - 朝方陵园管理员表示每逢重要节日,朝鲜民众也会前来向志愿军英烈致以哀思 [1] 历史回顾 - 王亚军一行赴平安南道价川市凭吊在松骨峰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1] - 使馆外交官子女齐声朗诵著名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以此寄托对志愿军先烈的崇高敬意与无限追思 [1] - 朝方人员介绍松骨峰阻击战,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战斗,朝鲜人民永远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重大牺牲 [1] - 王亚军一行特意路经龙源里,在公路旁向三所里、龙源里方向鞠躬致礼,凭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两地阻击战中英勇献身的志愿军烈士 [1] 中朝关系 - 王亚军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不畏艰险,付出巨大牺牲,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2] - 两国将不断巩固发展鲜血凝成的友谊 [2] - 朝鲜目前共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设施71处 [2] - 中国驻朝鲜志愿军烈士褒扬代表处每年实地进行巡回祭扫,并按计划开展相关修缮工作 [2]
“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7-23 06:1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抗战老兵白志荣的生平事迹 - 白志荣现年101岁,居住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曾参加抗日战争并留下头部伤痕[4] - 保存有1959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记录16年服役经历[5] - 1924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兴县,原名"白丑孩",1943年参军时改名"白志荣"寓意"有志气、光荣"[6] 参军经历与战斗细节 - 1943年参加八路军120师特务团一营三连炮班,师长贺龙[6] - 首次任务是破坏日军通信线路,在岚县遭遇敌军猛烈反击[6] - 担任掷弹筒炮手,使用50毫米口径武器,需凭经验调整射击角度[6] - 1944年参与赤坚岭伏击战,在机枪故障情况下与日军展开肉搏[7] - 在太原以西、大同以南山区作战两年,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感情[8] 战后生活与精神传承 - 抗战胜利后入党,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业至地质勘查系统工作[9] - 离休后坚持写日记40余年,记录战争回忆和生活感想[9] - 家族三代从军,儿子白维宁为退役军人[9] - 晚年常宣讲红色故事,传唱《八路军军歌》[10] - 对牺牲战友怀有深切缅怀,认为自己"替他们看了好时代"[10]
“牺牲是光荣的,我参军就不怕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没有涉及公司和行业的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总结关键要点。文档主要讲述的是百岁老兵孙文秀的个人经历和抗战故事,属于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