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精神

搜索文档
抗战老兵王振斌16岁参军抗日,冲锋在前多次负伤——“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14:49
王振斌近照。周颂雪摄 青年时期的王振斌。受访者供图 制图:张芳曼 "1940年,我加入八路军做勤务兵;1941年,我所在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我到连队当战士……"在辽宁 省鞍山市家中,讲起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101岁的抗战老兵王振斌认真注视着镜头,连着说了一个多 小时。 还记得入党时的情景吗? "入党仪式在林子里进行,为了保护党员,入党申请书读完就烧掉" 1924年1月,王振斌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跨河乡的一个贫苦家庭。全家九口人,住的是草棚屋子,田无 半亩,全凭出卖劳力维持生计。 参军前,王振斌甚至没穿过一双鞋子,冬天也只是用芦苇花絮编的草鞋御寒。他白天给地主放牛,晚上 就睡在牛棚里,半夜还要添草料,一年下来拼命干活也只能换来两斗麦子。 "这样的日子实在忍受不下去了。"王振斌一边回忆一边摇头,"那时,我听说家乡一带有共产党领导的 武装队伍,打日本鬼子和汉奸,为穷人做好事,我就想去参军当兵。" 1940年7月,八路军来到江苏沭阳一带,16岁的王振斌循着消息找过去,自告奋勇要参军。部队指导员 皱眉:"你还是个娃娃,我们行军打仗,你跟不上难道让我们背?"王振斌却决心已定:"这好办,我能 跟上,也不怕打仗!"眼看劝不动, ...
抗战影像记忆|南泥湾,好地方
新华社· 2025-07-25 15:17
历史背景 -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响应中共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 [3] - 南泥湾原为战乱荒芜之地,通过开荒变为"陕北好江南",开荒面积从1941年1.12万亩增至1943年10万亩 [4][7] - 1943年实现粮食完全自给,产粮达12000石,蔬菜完全自给 [7] 生产成果 - 三五九旅1941年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1943年开荒10万亩产粮12000石 [7] - 实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目标,粮食经费全部自给 [7] - 除战士外,抗大学员、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共同参与生产活动 [10] 精神传承 - 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 - 南泥湾精神持续激励后人,2023年当地已发展为现代化国家湿地公园 [12] - 大生产运动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10]
“是老百姓的支持,让我们夺得了胜利”(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0 17:1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杜士林的故事,属于人物传记类内容,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新视野 | 厉行勤俭节约的价值意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27 08:29
中央八项规定与勤俭节约新风尚 -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光盘行动"和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风尚,社风民风显著改善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不能丢 [1] - 党中央从月饼、贺卡等"小切口"入手整治奢靡之风,攻克顽瘴痼疾 [1] 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根基 -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伦理价值,体现道德修养 [2] - 孔子、老子等古代思想家将节俭视为美德基础,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2] - 节俭与廉洁紧密关联,宋代司马光以俭养廉成为典范 [3] - 儒家将节俭从个人品德扩展为治国之道,如"成由勤俭破由奢" [3][4]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勤俭理论 -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浪费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和人的异化 [5] - 恩格斯主张根据生产力与消费关系合理调控奢侈品生产 [5] - 列宁强调国家机关必须铲除浪费现象,厉行节约 [5] - 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勤俭思想与传统文化,如延安时期毛泽东用自种蔬菜招待陈嘉庚 [6] 勤俭节约与中国式现代化 - 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制度约束 [9] - 中国式现代化需走资源节约之路,粮食安全依赖节约增效 [9] - 勤俭节约能积累物质财富并提升精神文明,推动社会风尚建设 [10] - 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 [10] 新时代的实践意义 -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为保障群众"好日子" [11] - 勤俭节约是应对复杂形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1]
“争气桥”的精神密码追寻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的历史记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02 08:29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填补了多项"中国空白"和"世界空白" [3] - 鞍山钢铁公司成功研发16锰桥梁钢(后称Q345C),成为国内建筑行业最广泛使用的钢材 [3] - 首创31.7米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并开发钢丝管胶管穿孔技术和锚圈塞控制钢丝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 - 工人自制土打桩机、拼装50米高龙门吊,探索高效施工方法 [4] 工程建设与挑战 - 大桥建设历时8年多,1968年9月铁路通车,12月公路通车 [5] - 5号桥墩在洪水冲击下出现险情,沉井摆动1.3万余次,断锚缆12根,最终采用"平衡重吊重法"稳定 [5][6] - 潜水员突破国际公认60米下潜极限,创造69米至71米深潜世界纪录 [6][7] - 工程共用钢材6.65万吨,混凝土38.41万立方米,总造价2.87577亿元 [11] 管理与质量把控 - 建立负责制、验收制、经济核算制三项企业管理制度 [10] - 班组设置十大工管员,实行成本包干,材料进场严格检验 [10] - 150多万个铆钉返修率极低,平均每1000个仅需更换4个 [9] 历史意义与精神传承 - 大桥建成沟通南北交通,具有重大政治、经济、战略意义 [3] - 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8] - 建设者克服恶劣生活条件,住改造猪圈,定量饮食,仍保持高度工作热情 [11] - 1969年9月通过80辆坦克及60多辆轮式车辆的质量检验 [12]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丨从“烂泥洼”到“陕北好江南” 垦荒者凭啥能行?
央视新闻· 2025-05-01 10:00
农业科研与粮食安全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正在研究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作物,可替代进口大豆的豆粕用于养殖业,并计划利用盐碱地种植苜蓿以提升饲料自给能力 [1][3] - 抗战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科研队通过47天实地考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最终选定南泥湾作为垦荒基地,为边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5]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培养研究生扎根农田,其技术使曲周县实现亩产1吨粮食的突破,并试验亩产1.5吨目标以推广至全国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 [9][11][13] 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转型 - 中国农业大学1973年派驻曲周县的教师通过押粮本表决心,与农民合作挖渠治土改造盐碱地,使当地从小麦玉米无法自给到实现口粮充足 [7][9] - 科技小院研究生通过田间实践研发农民易接受的技术,以"被村民请吃饭次数"作为服务成效评价标准,推动技术落地并提升农民收益 [11] - 曲周县已从60年代三分之一耕地盐碱化的贫困县转型为全国中低产田增产样板,农大学子持续优化堆肥追肥技术以提升土壤肥力 [9][13] 历史经验与现代应用 - 南泥湾垦荒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建立兵工厂、纺织厂等设施,将荒地变为"陕北好江南",为当代农业自力更生提供范本 [5] - 边区青年华寿俊利用当地小草研发造纸技术解决缺纸问题,体现资源创新利用思维对农业发展的启示 [5] - 现代农学人延续"自讨苦吃"的垦荒精神,将科研与生产结合,目标实现"遍地牛羊"的生态农业愿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