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都市圈

搜索文档
陆铭: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城市承载力可以打破“天花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7 23:19
城镇化发展阶段 - 中国城镇化率当前为67%,对比发达国家80%以上水平,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土地城镇化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1][2] - 人口城镇化仍受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影响,若制度松绑可能维持增速,类似日本90年代出现的第二波城市化加速现象 [2] 区域差异化策略 - 人口流入城市需盘活闲置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转为居住用地,缓解住房压力,必要时将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2] - 人口流出地区需推进建设用地减量,闲置住宅和产业用地可复耕为农业或生态用地,公共服务采取集中供应模式 [3] - 农村地区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减量产生指标,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至人口增长城市 [3] 制度改革方向 - 户籍改革需以实际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为核心落户标准,降低教育权重,取消名额限制,推动都市圈内城市互认 [5] - 土地制度需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改革,强化农民进城后农村权益保留政策的宣传 [5] 都市圈发展路径 - 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产业、居住、公共服务高度一体化的都市圈,例如外围城市承载居住功能,中心城市聚焦研发设计 [6] - 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管理改善可突破承载力"天花板",东京都市圈案例显示人口达3800万仍增长 [6][7] 城市功能分工 - 大城市群中心城市聚焦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郊区布局先进制造业,中小城市承载制造业及居住功能 [9] - 偏远县城服务区域农业和生态,边境县城承担国防功能,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农业、旅游业及新能源产业 [9] 城市更新与消费 - 存量时代需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设施升级、老街区业态更新匹配服务业占比提升趋势 [11] - 大城市可发展会展、演艺等高人口密度依赖的服务业,中小城市通过交通融入都市圈消费网络 [12] 宜居城市建设 - 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餐饮、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多样性 [13] - 多元化服务如多语言支持可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高质量生活环境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