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

搜索文档
上证智能交通指数上涨0.44%,前十大权重包含航天电子等
金融界· 2025-08-13 00:31
上证智能交通指数表现 - 上证智能交通指数上涨0 44% 报1892 42点 成交额174 19亿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8 14% 近三个月上涨10 83% 年至今上涨12 35% [1] 指数构成与主题 - 上证城镇化指数系列围绕集约 智能 绿色低碳等主题 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受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影响的上市公司证券表现 [1] - 包括1条城镇化指数和6条子指数 分别为智慧城镇 智能交通 绿色城镇 城镇基建 城镇交通 城镇消费 [1] - 基日为2012年06月29日 基点为1000 0点 [1] 十大权重股 - 上汽集团(10 39%) 宏发股份(9 56%) 航天电子(9 15%) 华域汽车(8 78%) 宝信软件(6 54%) 均胜电子(5 65%) 移远通信(5 52%) 同方股份(5 46%) 中国卫星(5 42%) 华胜天成(5 27%) [1] 市场板块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100 00% [1] 行业分布 - 工业占比31 00% 可选消费占比29 43% 信息技术占比28 24% 通信服务占比11 33% [2] 样本调整规则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 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 样本公司发生收购 合并 分拆等情形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 [2]
服务消费的星辰大海:基于中美服务业的比较
2025-08-11 22:06
服务消费的星辰大海:基于中美服务业的比较 20250811 摘要 中国服务消费占比偏低,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人均 GDP 达到约 13,000 美元时,服务消费支出占比仍然较低,表明即使达到发达国家 水平,服务消费占比仍有提升空间。 服务消费提升有三重驱动因素:城镇化带动城市公共服务和生活性服务 需求,老龄化提升医疗、养老等需求,人均 GDP 超 1 万美元后政府民生 保障支出占比快速上升(瓦格纳加速器效应)。 中美在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技术差距,如信息技术、软件传输等领域。中 国需提升这些领域发展水平,以缩小差距,并通过生产率提升传导至工 资增长,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中国城镇化率提升快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占比增长速度,制造 业转型升级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但缺乏高质量岗位,需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未能同步提高,制造业机器替代人工导致大量蓝领工 人进入服务业,加剧内卷。解决服务业内卷问题是改善收入和就业预期 的关键。 Q&A 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尽管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不断 提高,但第三产业(即包括大部分现代制造业及所有非物质产品生产部门)的 就业人数和 ...
上证城镇基建指数下跌0.01%,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电建等
金融界· 2025-08-05 00:14
上证城镇基建指数表现 - 上证城镇基建指数8月4日下跌0.01%报1237.17点成交额166.78亿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6.04%近三个月上涨6.76%年至今下跌1.59% [1] 指数构成与主题 - 指数围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主题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受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影响的上市公司表现 [1] - 包含1条城镇化指数和6条子指数(智慧城镇智能交通绿色城镇城镇基建城镇交通城镇消费) [1] - 基日为2012年06月29日基点为1000.0点 [1] 十大权重股 - 中国建筑(9.44%)中国中铁(6.99%)保利发展(6.9%)海螺水泥(6.76%)中国电建(6.69%) [1] - 中国铁建(4.47%)中国能建(3.99%)中国交建(3.94%)中国化学(3.49%)张江高科(2.99%) [1] 市场板块与行业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100.00% [2] - 工业占比57.78%房地产占比31.31%原材料占比10.91% [2] 指数调整规则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同步调整 [2] - 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 [2]
上证城镇基建指数下跌0.46%,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中铁等
金融界· 2025-08-02 00:01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下跌0 37%,上证城镇基建指数下跌0 46%,报1237 37点,成交额200 49亿元 [1] - 上证城镇基建指数近一个月上涨6 04%,近三个月上涨6 76%,年至今下跌1 59% [2] 指数构成 - 上证城镇化指数系列包括1条城镇化指数和6条子指数,分别为智慧城镇、智能交通、绿色城镇、城镇基建、城镇交通、城镇消费,基日为2012年06月29日,基点为1000 0点 [2] - 上证城镇基建指数十大权重股为中国建筑(9 44%)、中国中铁(6 99%)、保利发展(6 86%)、中国电建(6 75%)、海螺水泥(6 75%)、中国铁建(4 46%)、中国能建(4 0%)、中国交建(3 94%)、中国化学(3 53%)、张江高科(3 04%) [2] 行业分布 - 上证城镇基建指数持仓样本中工业占比57 81%、房地产占比31 30%、原材料占比10 90% [3]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调整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 [3]
上证智慧城镇指数下跌0.11%,前十大权重包含国电南瑞等
金融界· 2025-08-01 23:56
上证智慧城镇指数表现 - 上证智慧城镇指数下跌0 11%报2418 75点成交额309 1亿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5 07%近三个月上涨7 76%年至今上涨4 02% [1] 指数构成与主题 - 指数围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主题反映城镇化进程中受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影响的上市公司表现 [1] - 指数系列包括1条城镇化指数和6条子指数分别为智慧城镇智能交通绿色城镇城镇基建城镇交通城镇消费 [1] - 基日为2012年06月29日基点为1000 0点 [1] 十大权重股 - 海尔智家占比9 35%国电南瑞占比9 17%特变电工占比7 27%恒生电子占比5 77%四川长虹占比3 86% [1] - 用友网络占比3 47%闻泰科技占比3 42%宏发股份占比3 06%圆通速递占比2 91%中国软件占比2 86% [1] 市场板块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100 00% [1] 行业分布 - 信息技术占比38 35%工业占比35 74%可选消费占比17 05%通信服务占比7 96%公用事业占比0 90% [2] 样本调整规则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特殊情况如样本退市将进行临时调整 [2]
孟晓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凤凰网财经· 2025-07-25 06:22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我国城市发展最高级别的决策部署会议,历史上仅召开过两次,分别在2015年和2025年 [2]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2] -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我国现有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3] 城市经济效应 - 我国现有694个设市城市,2024年27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 [3] - 城市具有规模集聚效应,包含人口构成、空间结构和管理架构三大核心要素 [3] - 城市群和都市圈能有效破解"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力 [3] 城市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 -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居住、生活、教育、医疗条件比过去大大改善 [4] - 许多县级城市已具备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吸引农民家庭到城镇购房 [4] - 医疗、教育资源在县城一级的集约化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与农民群众选择意愿一致 [4] 城市居住条件 - 我国城镇住房430多亿平方米,总价值约430万亿元,占居民家庭财富的60-70% [6] - 城镇居民96%的家庭拥有房产,户均拥有住房1.5套 [6]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相比1986年的4.6平方米大幅提升 [6] 住房保障体系 -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6800多万套,解决1.7亿人的住房问题 [7] - 保障房占城镇住房套数的14.7%,仍需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7] 城镇化进程 -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提高到2024年的67%,9.4亿人口生活在城市 [8] - 未来还将有2亿农民及其子女进城,城镇化率将达到85%以上 [8] - 我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8] 城市建设与就业 - 中国城市建设曾占世界一半的建筑能力,形成7000多万人的建筑业大军,主体是农民工 [9] - 户籍制度限制逐步取消,"盲流"称谓变为"新市民",农民获得更多选择自由 [9] - 城市建设萎缩导致农民工就业困难,但目标是恢复经济发展势头和城镇就业 [9]
近十年城镇常住人口增1.7亿, “十五五”城镇化有哪些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7-24 20:51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2014年7.7亿人增至2024年9.4亿人,增长1.7亿人,其中前5年增加1.1亿人,后5年增加0.6亿人 [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4年55.8%提升至2024年67%,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但增速从2014年3%降至2024年1.2% [1] - 城镇化率超过60%后减速成趋势,但预计2035年仍将达74%,年均增速降至0.7个百分点 [1][3] 国际比较与发展阶段 - 2023年世界城镇化率57.3%,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8.7%,中国67%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2] - 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从65%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需10-18年,如美国18年、韩国11年 [2] - 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新增2000亿元消费需求和万亿级投资需求 [3] 人口流动与户籍改革 - 2000-2024年流动人口从1.2亿增至3.85亿,2020年较2010年增加1.5亿 [6]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维持18个百分点,2023年分别为48.3%和66.2% [8] - "十四五"期间约2.5亿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城乡两栖状态 [8] 政策导向与重点任务 - 《五年行动计划》目标2027年城镇化率接近70%,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四项行动 [4][9] - "十五五"重点包括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县域城镇化、城乡两栖人口权益同城化 [6][8]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9] 城乡结构变化影响 -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空心化加剧,村庄数量持续减少,需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资源 [9] - 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农村产业多样化趋势明显 [9] - 城市更新成为城镇化新阶段重点,北京上海等超80%城镇化率地区需转型发展 [3]
地产进化论:供需视角看地产长周期
德邦证券· 2025-07-22 20:14
市场现状 - 2021 年起宏观经济进入“去地产化”阶段,2024 年 924 后政策基调为“止跌回稳”,2025 年房地产年初小阳春后降温,二季度悲观叙事浮现[3][7] - 不能因悲观叙事否定房地产积极变化和投资机会,应从长周期视角梳理供需存量与增量变化[3][8] 地产供给 - 2020 年城镇商品住宅套户比 0.63、住宅套户比 1.06,2023 年分别达 0.70 和 1.17;2020 年人均住房间数 1.06 间/人,较 20 年前提升约 38%,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8.62 平方米/人,二十年累计增长超 70%[3][14][17][20] - 2023 年全国千人新开工套数降至约 4.9 套,2024 年降至 3.8 套;城镇 2023 年为 7.5 套左右,2024 年降至 5.7 套/千人左右,供给端“绝对增量”高峰已过[3][25] 地产需求 - 需求分存量与增量,结构上可拆分为城镇化、主力购房人群、养老住房、投机性购房四大来源[4][32] - 2023 年城镇化率约 64.6%,较 2000 年提高近 29 个百分点,预计 2030 年达约 70.6%,2050 年升至 80%[36] - 25 - 44 岁适龄购房人口占比从 2003 年的 34.4%降至 2023 年的 28.2%,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从 2003 年的 8.4%升至 2023 年的 15.4%[37][38] - 养老住房需求以“以房换房”等为主,未来或形成细分住宅产品市场,老年人多套住房可能影响供需平衡[47] - 投机性需求存量体现为多套房持有,当前受政策抑制,未来市场预期转变可能阶段性抬头[50][57][59] 风险提示 - 数据口径存在偏差,结论仅供参考[60] - 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影响供需平衡和潜在需求[60] - 内外部经济及不可控因素可能扰动长周期供需分析[60]
振兴乡村也要从城里找答案
经济日报· 2025-07-22 06:14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导向 - 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 1%提升至2024年的67%,城镇人口由7 2亿增至9 4亿,显示城乡结构加速转型[2] - 中央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强调需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1][4] - 政策要求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保障其城乡双向流动的灵活性[2] 城乡发展现存问题 - 城市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肥胖病",乡村存在空心化、兼业化等"失血病"[2] - 部分地区出现耕地保护违规现象,工业化城镇化挤压农业空间,需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3] - 错误城镇化实践导致强迫农民上楼、拆除农房等问题,政策强调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3] 城乡协同发展路径 - 城市需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保留农用地和生态用地,避免无序扩张[3] - 乡村建设需保持特色功能,避免同质化城市改造,重点改善原有村庄形态的生活条件[3] -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核心机制,需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衡布局[4] 城乡人文生态保护 - 城市发展需保护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乡村建设强调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3] - 政策提出"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原则,维护山水乡愁的城乡共同价值[3][4]
提振消费的几点思考
中银国际· 2025-07-21 11:24
消费指标 - 最终消费支出是消费最全面代表指标,2024年占GDP比例为56.6%,含居民和政府消费支出[2][9]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3345亿元,同比增长3.5%,重点在交易环节[11] - 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8227元,是微观数据,研究消费结构时可作参考[13] 消费现状 - 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近年在50%-60%,低于美、德、日等国[21] - 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名义增长3.9%,实际增速3.7%,政府消费支出拖累明显[26] 消费走弱原因 - 政府财政能力减弱致政府消费支出增速下降,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尤其财产和转移净收入[29][36] - 地产走弱削弱财富效应,居民预期弱化致消费意愿不足[46][47] 提振消费思路 - 短期加强财政力度,提振居民收入,重塑财富效应,稳定居民预期[57] - 中长期变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城镇化[68] 风险提示 - 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地产超预期下行、贸易局势升级影响消费复苏[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