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镇化
icon
搜索文档
楼市的复苏:要印证五个信号
搜狐财经· 2025-10-27 12:15
楼市回暖的核心前提 - 整体经济复苏是楼市回暖的基础,需待全面产能过剩出清后,经济走出通缩期,楼市才有可能上涨 [2] - 楼市趋势由整体经济定义,而非楼市定义整体经济 [2] 需求端制约因素 - 需求端核心问题在于居民对未来就业与收入的预期不足,而非单纯缺乏资金,个人存款总额达162万亿元 [4] - 投资型消费退出是商品房销量腰斩的重要原因,2021年销量约18亿平方米中投资型消费占比50% [8] 城镇化的本质与条件 - 城镇化本质是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变及生存状态改变,而非行政计划下的城市空间扩张 [5] - 城镇居民需要有稳定的就业(恒业)才能形成稳定的资产持有(恒产) [5] 土地供应与财政依赖 - 土地供应存在非市场化行为,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数据全面下滑,但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12%,土地流拍率升至28% [7] - 楼市回暖需全面限制土拍规模,以避免以楼市销售不足弥补财政收入 [7] 资产属性与市场信号 - 楼市回暖需恢复其金融属性,包括抵押融资、资产定价和财富储存功能 [8] - 二手房流动性是定义楼市趋势的先行信号,存量房持续增加则趋势难改,政策重心需转向盘活二手房市场 [10]
中国GDP增速5.3%!人民币贬值楼市波动大,难道是要走日本老路?
搜狐财经· 2025-10-26 08:21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一季度增长5.4%,第二季度增长5.2%,显示出经济韧性 [1] - 经济增长是在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3.9%、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5.5%的背景下实现的 [3]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经济结构多元化 [16] 房地产市场现状 - 2025年9月,70个大中城市中6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跌,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1.0% [5] - 市场呈现显著分化,2025年9月上海新房价格同比上涨5.6%,杭州、成都等城市房价也同比上涨,而部分二三线城市房价同比跌幅达5%以上 [10] - 2025年9月商品房待售面积环比下降292万平方米,库存压力连续7个月持续缓解 [19] 中日房地产对比:需求与供给基础 - 中国当前城镇化率约为66%,相当于日本1963年水平,距离日本1975年城镇化放缓的拐点还有10个百分点空间 [5] - 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50%,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约17.5个百分点,户籍制度改革将持续产生住房需求 [6] - 中国2023年城镇人均住房间数约1.10间,仅相当于日本70年代初水平,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而日本1988年人均住房间数达1.52间 [12] 中日房地产对比:杠杆与风险缓冲 - 中国居民购房平均首付比例在34%以上,房价需下跌三分之一以上才会使房产成为负资产,形成风险缓冲 [8] - 日本泡沫时期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25%,另有55%的贷款间接与土地相关 [6] - 中国缺乏类似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复杂房地产衍生品市场,风险传导速度相对较慢 [10] 中日政策响应差异 - 中国2024年以来实施降低首付比例、取消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政策,2025年政治局会议明确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8] - 日本政府在泡沫膨胀期反应迟钝,随后在1989年至1990年将贴现率从2.5%大幅提高至6%,并开征地价税 [8] - 中国2025年正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商品房收储,预计完成100万套改造,有望拉动2亿平方米库存去化 [14] 外部环境与产业支撑 - 中国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速转正,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而日本泡沫破裂后接连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破裂等外部冲击 [16] - 日本泡沫时期制造业强大但房地产投机盛行,许多非房地产企业也卷入土地投机 [17] - 中国央行保持较高政策自主性,2025年货币政策定调为适度宽松,注重以我为主 [19] 历史泡沫规模与调整特征 - 日本1985年至1991年间六大城市商业地价上涨超过3倍,地价总额增量一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3] - 日本泡沫破裂后全国地价持续下跌20年,跌幅超过40%,六大城市地价暴跌66% [5] - 与日本相比,中国房价下跌幅度较为温和,截至2023年底平均跌幅约为10%,而日本在泡沫破裂后3年内地价下跌约40% [5]
把城市治理做细、做实、做优
新华网· 2025-10-21 20:05
城镇化发展路径转变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67% [1] - 过去城镇化路径以土地要素转换、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要动力,导致城市版图迅速扩张和经济高速增长 [1] - 当前城市发展迫切需要从“做大规模”转向“做优存量”,更加注重治理投入 [1] 城市治理现代化挑战 - 城市治理滞后于硬件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不足,拥堵、污染等“城市病”问题累积 [1] - 治理现代化是城市发展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涉及工作体系和治理方式的重构,而非简单的硬件升级 [2] - 传统治理体系以部门为中心、偏向事后处置,难以应对多目标、多主体、多风险和多样化需求的复杂局面 [2] 中央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 [1] -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单列成章 [1] - 政策要求完善城市治理工作体系,推动智慧化、精细化和协同化治理 [1] 协同治理策略 - 协同治理强调将部门协同与属地治理统一,把城市当作整体统筹 [3] - 建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一委一办一平台”作用 [3] - 纵向贯通市-区-街道-社区,横向协同住建、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并统筹社会力量,形成清晰的权责链条 [3] 智慧治理实施路径 - 智慧治理核心在于用数据改造流程、技术提升能力和规则保证安全,而非简单堆砌平台 [4] - 需要夯实统一数字底座,打通热线、网格、城运等关键信息渠道,让数据运转起来 [4] - 坚持场景牵引与流程再造,从交通疏解、排涝防涝等真实痛点切入,变“事后响应”为“主动治理” [4] - 完善数据治理与能力供给,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推进数据适度开放与社会共治 [4] 精细治理目标 - 精细治理要求以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口,用细致制度、流程和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 [6] - 城市管理需“像绣花一样精细”,把每一项服务、每一处空间和每一类人群都纳入治理体系 [6] - 通过精准施策优化资源配置,将治理资源花在关键处,实现精准滴灌城市发展需求 [6] 治理与发展关系 - 良好城市治理是发展的必需品,需确立“以治理看待发展”的观点 [6] - 在优化城市发展“硬件”的同时,着力完善治理“软件” [6] - 协同治理定规则、理关系,智慧治理改流程、提效能,精细治理运匠心、暖民心,共同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6]
他们为何不愿放弃农村户口?
虎嗅· 2025-10-02 14:55
城镇化进程与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435亿人,较前年新增1083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4.6478亿人,同比下降1222万人 [1] - 当前城镇化率已攀升至6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三分之二 [1] - 城镇化通过加强城乡间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1] 城乡失衡的深层根源 - 1953年至1985年间,农业领域向国家输送资金约8000亿元,支撑工业年均11.2%的快速发展 [5] - 现代户籍制度作为资源配置凭据,在计划经济时期将农民固定在乡村以支持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 [5] - 当前户籍制度已孵化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农村户籍持有者因土地资源价值提升而转变为新的既得利益群体,身份转换呈现单向性阻滞 [5][6] 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 - 地方政府主导型模式受政绩观驱动,但官员流动频繁导致项目连续性差,出现“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现象 [15][16] - 企业主导型模式受宏观政策不稳定性、领导更替导致政策变化及项目盈利性差等问题制约 [17][18] - 成功的政企合作模式需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政府负责基建等公共品供给,企业聚焦业务建设和管理 [19] 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 需将乡村振兴与就业结合,建议对解决就业多的民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22][23] - 农村宅基地需要流转,以实现传统房地产向高质量房地产转型,但耕地必须严格保护 [23][24] -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系统立案调查案件总数达22万起,涉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达1.9万人,村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与土地资源配置相关 [24] 农耕文明的现代转化 -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承继数千年农耕文明并使之现代化,儒家价值体系与现代工业文明无根本冲突 [10][11] - 城市居民应成为农耕文明的自觉传承者,通过制度设计、教育实践等路径推动全民参与式乡村振兴 [12] - 城市对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需求激增,体现了城市对乡村文明的依赖与回归 [24]
每3个人中有2个在城镇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30 22:14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趋势 - 2024年末中国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达67.00%,较2020年末提升3.1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三分之二 [2] - 人口分布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2024年末东部地区常住人口5670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40.32%,较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2] - 2024年末有10个省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 [3] 区域人口流动与增长 - 2024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较上年末增加74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3] - 浙江省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43万人,增量位居全国第二,其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全部实现增长 [3] - 贵阳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660.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9.96万人,增长3.12%,增量位居各大城市第一位 [6] 重点城市发展动态 - 自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杭州市人口增量达到68.8万人 [3] - 合肥市自七人普以来人口增量达63.2万人,2024年常住人口为1000.2万人,成为长三角第4个、全国第18个千万人口城市 [5] - 贵阳市自七人普以来人口增量达61.55万人,增幅高达10.3%,已连续4年人口净增量达到10万人以上 [6] 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 - 杭州市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GDP比重28.8% [5] - 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0401亿元,增长4.9%,并涌现出“杭州六小龙”等代表性企业 [5] - 合肥市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对年轻人形成较大吸引力,带动人口集聚 [6]
每3个人中有2个在城镇
第一财经· 2025-09-30 20:38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趋势 - 2024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94350万人,城镇化率为67%,较2020年末提升3.1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3个人中有2个住在城镇 [3] - 人口分布持续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2024年末东部地区常住人口为5670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40.32%,较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3] - 中西部地区由于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基数较低,其城镇化率在特定时期内呈现较快提升,2024年末有8个位于中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提升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 [4] 区域与城市人口动态 - 广东省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12780万人,较上年末增加74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5] - 浙江省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43万人,增量位居全国第二,其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全部实现增长 [5] - 合肥市自第七次人口普查以来人口增量达63.2万人,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1000.2万人,成为长三角第4个、全国第18个千万人口城市 [6] - 贵阳市自七人普以来人口增量达61.55万人,增幅10.3%,2024年末常住人口660.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9.96万人,增长3.12%,增量位居各大城市首位 [7] 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 - 杭州市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305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GDP比重28.8%,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20401亿元,增长4.9% [6] - 合肥市通过集聚提升原有产业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对年轻人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带动人口集聚 [7] - 贵阳市常住人口连续4年净增量达10万人以上,得益于"强省会"和"强人才"战略的落地见效 [7]
人口分布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每3个人中有2个在城镇
第一财经· 2025-09-30 18:31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趋势 - 2024年末中国城镇人口94350万人,城镇化率达67.00%,较2020年末提升3.11个百分点,相当于每3个人中有2个住在城镇 [2] - 人口分布持续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2024年末东部地区常住人口56702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40.32%,较2020年提高0.30个百分点 [2] -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加速,2024年末有10个省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超1个百分点,其中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 [2] 区域人口流动与增长 - 2024年广东省常住人口12780万人,较上年末增加74万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国第一 [3] - 2024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加43万人,增量位居全国第二,其11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全部实现增长 [3] - 自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杭州市人口增量达到68.8万人 [3] 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 一批现代产业集群正在中西部强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加快集聚 [1][4] - 产业发展是人口集聚的核心支撑,产业布局变化带动经济和人口密度变化 [5] - 合肥市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自七人普以来人口增量达63.2万人,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1000.2万人,成为长三角第4个千万人口大市 [4][5]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 - 2024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GDP比重28.8% [4] - 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401亿元,增长4.9%,并涌现出“杭州六小龙”等代表性科技企业 [4] - 城市通过把握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机遇,实现对人才的强劲吸引力 [3][4] 重点城市人口吸引力 - 贵阳市自七人普以来人口增量达61.55万人,增幅10.3%,2024年末常住人口660.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9.96万人,增长3.12%,增量位居各大城市第一位 [5] - 贵阳市通过“强省会”、“强人才”战略,已连续4年人口净增量达到10万人以上 [6]
人口红利仍在,3亿农民如何进城?
36氪· 2025-09-29 13:15
城镇化发展阶段 - 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进入快速发展中后期,标志着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1] - 城镇开发边界内70%以上是存量空间,未来存量空间盘活优化将从城市范围拓展至国土空间全域范围 [1] - 按照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处于30%-70%区间为快速发展阶段,中国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67%符合此规律 [1] 人口与劳动力结构 - 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人口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2] - 2024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798万人,占总人口的60.9%,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2] - 人口分布向城镇和东部地区集聚,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人口红利正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 [2] 农民工住房需求与挑战 - 3亿农民工中在城市扎根比例偏低,进城农民工在城购房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农民落户意愿持续较低 [3] - 城市权利不充分是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需要保护进城农民在农村的利益 [3] - 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工,政策支持可降低购房成本并附加其他支持,大幅增加进城买房的含金量 [3] 未来政策方向 - 需加大多渠道分类解决进城人口住房需求力度,将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4] - 可支持农民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进城购房并给予奖补,让其平等享受城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4] - 大城市高房价下,保障房能让大多数农民工更有机会在城市落脚 [3]
金观平: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经济日报· 2025-09-22 11:46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意见 明确提出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1] - 举措对推动城乡融合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1] - 当前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 大城市人口产业趋于饱和 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作用未充分发挥 [1] 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挑战 - 部分中小城市和县城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大量农村人口面临进不了大城市且回不去小县城的困境 [1] - 提升承载能力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的关键举措 [1] 产业发展核心问题 - 产业结构不合理且产业层次低 部分地区过度依赖传统产业 [1] - 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1] - 需夯实产业基础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1] - 应积极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 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实现协同发展 [1]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 -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2] -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且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阻碍人才流入 [2] - 需加大投入力度并优化教育卫生文化资源配置 [2] - 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延伸以提高均等化水平 [2] 营商环境优化需求 - 行政审批流程烦琐且市场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2] -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情况较为突出 [2] - 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简化审批流程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 系统性发展路径 - 提升承载能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 [2] - 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2] - 通过激发发展活力有效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2]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经济日报· 2025-09-21 06:11
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1] - 该举措旨在推动城乡融合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 - 提升承载能力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的关键举措 [1] 发展现状与挑战 - 中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 大城市在人口和产业集聚上趋于饱和 [1] - 部分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大量农村人口面临进不了大城市、回不去小县城的困境 [1] 产业发展路径 - 产业是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的根基 需坚持产业兴城 [1] - 当前部分区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层次低 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等问题 [1] - 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积极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 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 [1]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发展短板 [2] - 具体问题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2] - 需加大投入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延伸 [2] 营商环境 -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升承载能力的重要保障 [2] - 当前部分区域存在行政审批繁琐 市场监管问题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情况 [2] - 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简化审批流程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 实施路径 - 提升承载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 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 [2] - 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 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