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

搜索文档
一线房价也扛不住了!从傲娇到低头,业主心态崩了
搜狐财经· 2025-07-08 12:59
房价下跌趋势 - 6月百城二手房价格环比全部下跌 环比跌0.75% 同比跌7.26% [1] - 一线城市跌幅扩大 5月环比跌0.36% 6月环比跌0.56% [1] - 二线城市环比下跌0.81% 三四线城市环比下跌0.76% [1] - 若每月跌0.75% 一年累计跌幅达9% 相当于首付15%的购房者两年内首付款蒸发 [3] 一线城市市场现状 - 北京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5万套 上海突破20万套 深圳广州挂牌量也激增 [5] - 上海静安区某业主去年10月挂牌680万 今年6月降至620万仍无法成交 [7] - 广州某房东200万挂牌价被买家砍至140万成交 [9] - 业主进入"割肉大赛" 需低于市场价10%-15%才能快速成交 [7][11] 市场预期与购买力 - 一线城市房价连跌3年 购房者出现"越跌越不敢买"心态 [9] - 房价收入比高达40倍 远超居民购买力 [9] - 市场进入恶性循环:房价下跌→需求减少→业主被迫降价 [9] 政策效果与市场反应 - 去年限购政策放开后成交量短期反弹 但很快回归下跌趋势 [5] - 契税和增值税减免仅带来几天市场好转 随后继续下跌 [5] - 专家建议全面放开一线城市限购 但业主担忧政策后继续下跌 [3]
消费系列之二:一线城市收入增速差距在哪里
信达证券· 2025-06-27 16:26
一线城市收支与全国差距 - 2018 - 2019年全国、一线城市、北上两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差距不大,在8.4% - 9%区间波动;2020 - 2024年存在持续性裂口,2024年一线城市人均收入增速4.5%,较全国低0.8个百分点,今年Q1一线城市收入增速4.6%,较全国低近1个百分点[2][7] 一线城市与全国增收结构差异 - 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均为工资性收入,2023年一线工资性收入增速和全国相差无几,2024年北上工资性收入增速和全国差距不大[10] - 抛开工资收入,全国可支配收入增长引擎是转移净收入,一线城市是财产性收入[10] - 一线城市收入占比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14%)>转移净收入>经营性收入;全国居民收入占比为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8.3%)[18] 一线城市收入制约因素 - 全国居民收入最大压制在工资性收入,一线城市在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且转移净收入拖累更大[19] - 转移净收入对财政依赖高,当前财政压力下一线转移净收入差,或因财政侧重“保基本”压力大的区域[2][25] - 一线城市财产性收入增速一直低于全国,2024年北上财产性收入增速走弱,一线城市财产性收入或接近微弱增长[25] 一线城市收入差距修复 - 一线和全国收入差距修复或更多集中于财产性收入,今年Q1北京财产性收入增速已恢复至2.3%,有望成为修复关键[2][26] 风险因素 - 消费者信心修复偏慢,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2][32]
郊区地块溢价率超41% 房企密集加码上海土拍市场
中国经营报· 2025-06-24 22:04
上海第五批次土拍市场表现 - 上海市第五批次土拍6宗地块起始总价19247亿元 成交总价21257亿元 溢价201亿元 溢价率104% [2] - 5宗地块溢价成交 最高溢价率达4168% 杨浦区东外滩地块溢价3079% 浦东曹路地块溢价417% [3][5] - 杨浦区东外滩地块经过95轮竞价 保利发展以35亿元总价竞得 成交楼面价95530元/平方米 刷新区域纪录 [3] 房企投资策略变化 - 1-5月百强房企新增土储货值9393亿元 同比增长211% 拿地总价4824亿元 同比增长38% 核心城市核心地块供应量提升驱动增长 [6] - 19家企业参与上海第五批次土拍 其中国央企18家 民企1家 参拍企业数量较以往回升 [6] - 房企回归一二线城市趋势明显 上海、杭州、成都土拍平均溢价率超15% 非核心区域地块吸引力下降 [2][6] 重点地块交易细节 - 宝山区南大综合用地总建筑面积321540平方米 起始价810033亿元 中建东孚以8195亿元拿下 溢价率117% [4] - 浦东曹路地块吸引4家国企角逐 联发集团以21亿元总价竞得 溢价417% 配建高端人才住房比例2% [5] - 闵行颛桥地块由保利发展以314亿元竞得 楼面价38775元/平方米 溢价率1295% [4] 区域市场分化特征 - 青浦徐泾地块底价成交 楼面价26843元/平方米 浦东曹路地块溢价417% 两地块热度差异源于区域新房库存与供应量差异 [5][6] - 杨浦区东外滩地块因内环区位优势吸引中海、保利等6家房企竞夺 95轮竞价体现核心地段稀缺性 [3] - 浦东曹路板块近5年仅出让5宗住宅用地 青浦徐泾板块同期出让14宗 供应差异导致竞争格局分化 [6]
杀出重围 建发股份一线城市积极拿地
证券时报网· 2025-06-23 21:20
公司拿地动态 - 联发集团近期在深圳和上海高溢价拿地,溢价率分别达到46.6%和41.68%,显示出进军一线城市的决心 [2][3] - 在上海土拍中,联发集团以21亿元总价竞得浦东新区曹路科教园区地块,溢价率41.68%,楼面价约3.4万元/平方米,成为上海2020年以来溢价率第二高的地块 [2] - 在深圳土拍中,联发集团以12.12亿元竞得民治地块,溢价46.6%,楼面价44559元/平方米 [3] 土地储备战略 - 公司近期拿地行为表明其希望增加一线城市土地储备,在核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 - 2023年联发集团拿地金额达123.4亿元,新增货值超200亿元,在上海拿下2幅地块 [3] - 根据2024年年报,联发集团土地储备主要集中在湖北鄂州、重庆、南昌、广西等地,一线城市土地储备规模较小 [3] 项目开发经验 - 联发集团曾与象屿合作开发金海汀云台项目,售价6.3万元/平方米,开盘即售罄,该项目紧邻本次上海拍卖地块 [3] - 在上海黄浦区新天地,联发集团联合新加坡丰隆斥资约90亿元拿下商住地块 [3] 土拍市场表现 - 上海2025年第五批次土拍共出让六宗地块,总出让面积3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起始价192.5亿元 [2] - 浦东新区曹路科教园区地块竞拍过程中,4家房企经过67轮竞价到达中止价,最终联发集团在竞品质环节胜出 [2]
融创壹号院三大定制实楼样板间开放,一线城市核心豪宅关注度持续走高
36氪· 2025-06-19 21:35
在此背景下,位于北京东四环朝阳公园高端住宅区板块的标杆项目融创壹号院近日三大定制实楼样板间落成开放,吸引了大批意向购房客户关注和咨询。 2025年,一线城市高端住宅市场继续升温,走出独立行情。上海频现豪宅"日光盘"的同时,北京土拍市场高端项目立项不减,而高热度的项目皆以优质区位 为前提。 与此同时,高净值人群的购房动机也在发生转变。据《2025中国高端房地产市场现状报告》显示,资产保值已超越居住需求,成为购房首要动机,其次是圈 层象征与品质居住。 朝阳公园 融创壹号院215㎡样板间实景 此外,部分地下车库、局部公区也随之一并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现场,壹号院标志性的玻璃幕窗墙立面已大面积呈现,隐约倒映着蓝天白云,气势渐显。从实楼向外望去,南北楼间距接近百米,是 北京市场罕有的尺度。处于建设当中的约1.5万方新都市自然主义风格的艺术园林,也给住区未来的留下了更多想象和期待。 据悉,本次率先开放的,是建筑面积约215㎡、252㎡以及261㎡三种户型的精装样板间,为知名设计团队的全新定制。三个全新样板间围绕主流客群需求打 造,重构了空间、材质、色彩及工艺之间平衡。如215㎡样板间,全屋以暖白和米黄为主色,创新 ...
“新一线”第12年:重新发现中国城市,不是说说而已 | 新刊发售
第一财经· 2025-06-16 17:10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 - 榜单已持续12年 调研覆盖全国398个城市 提出上百个消费品牌数据和经济指标 [3] - 评选体系持续升级 从消费经济指标扩展到互联网数据 2024年新增"新经济生产力"维度 [3] - 采用五维烟花图评估城市 涵盖商业资源集聚度 城市枢纽性 城市人活跃度 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五大维度 [8][14] - 2025年榜单重点报道武汉 深圳和澄海三座城市 武汉正从疫情中恢复 深圳持续改善教育短板 澄海面临关税摩擦挑战 [7] 城市发展专题 - 武汉作为传统汽车之城 错过蔚来汽车后 正全面转型以抓住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机遇 [19] - 澄海区面积不足350平方公里 人口不到87万 但年产全球约30%塑料玩具 面临全球贸易格局变化挑战 [23] - 深圳高等教育缺乏历史沉淀 正通过改革开放基因打造差异化大学教育体系 [28] 行业研究报告 - 国产包袋品牌正尝试在白牌与国际品牌之间建立完整品牌形象和新的价值叙事 [33] - 地平线智能驾驶上市后首份年报显示 公司虽成为中国智驾第一供应商 但面临激烈竞争压力 [37] - 中国乳业面临"乳糖不耐受"消费群体挑战 需调整产品策略 [76] 科技与职场趋势 - AI领域人才市场红利显现 但获取路径狭窄 部分毕业生放弃深造投身落地项目 [41] - 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下一个数万亿美元级产业 英伟达CEO看好该领域发展 [77] 消费与文化观察 - 国产剧集表面繁荣但缺乏真正爆款 难以形成跨圈层热议 [62] - 儿童教育领域出现新趋势 成都童年秘密档案馆和上海欢乐游乐场挑战成人预设模式 [54][55][59]
2025新一线城市大洗牌:成都杭州“争霸”,苏州无锡掉队,郑州合肥晋升
吴晓波频道· 2025-06-13 00:50
城市评价指标变化 - 传统经济指标如GDP、房价、税收等"硬指标"重要性下降,转向更具"人味儿"的维度如城市人消费力、大品牌青睐度、商业配套成熟度等[1][2] - 第一财经发布《2025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基于五大维度(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未来可塑性)对337个城市评分[3] - 新一线城市Top15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佛山[3] 成都与杭州的竞争 - 成都连续十年稳居新一线榜首,杭州与重庆争夺"二哥"地位,杭州近年逐渐拉开差距[19][20] - 成都优势集中在"城市人活跃度":夜间消费占比54.6%居全国第一,春熙路商圈夜间客流量占全天40%以上,青年人口占比45.87%[28][29][32] - 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先: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三年增长280%,43家人工智能上市公司全国第四,产业协同能力突出[23][25] 新一线城市格局变动 - 佛山回归新一线: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6%,31.6%规上企业完成数智化转型,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1.4%[37][38][40] - 无锡跌出榜单:商业资源集聚度和城市人活跃度表现疲软,年轻人比例低于长三角同类城市[41][42] - 合肥实现"四连跳":GDP达13507.7亿元(+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47][49][52] 其他城市表现亮点 - 青岛排名上升:城市枢纽性指标突出,海洋经济、新材料等产业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55] - 苏州新经济竞争力第一但传统优势下滑,天津交通枢纽性下降导致排名跌至第10[59] - 东莞商业核心指标骤降超10名,宁波人才吸引力等关键指标存在短板[61][62]
2025全国15新一线城市排名:杭州第2,合肥第11,佛山第15
搜狐财经· 2025-06-09 14:54
新一线城市排名格局 - 成都连续第七年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凭借文化底蕴 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辐射力保持领先地位 [1][3] - 杭州稳居第二 数字经济优势和创新创业生态使其与成都差距进一步缩小 [3] - 武汉排名第三 依托区位优势和光电子产业巩固中部核心地位 [3] - 苏州(第4)与南京(第5)构成长三角双雄 在先进制造和科教资源领域表现突出 [5] 榜单中段竞争态势 - 重庆(第6) 西安(第7) 长沙(第8) 郑州(第9) 天津(第10)等传统强市保持稳定但位次波动 [5] - 合肥排名上升至第11位 首次超越青岛 凭借新能源汽车 半导体等前瞻产业布局和国家级科学中心落地实现快速崛起 [5] 榜单末段及新晋成员 - 青岛(第12) 东莞(第13) 宁波(第14)等沿海城市凭借产业基础和开放活力保持稳固地位 [5] - 佛山(第15)成功晋级新一线 通过智能化转型 广佛同城深化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实现从制造大市向综合强市转变 [9] 区域分布特点 - 长三角(杭苏宁甬合) 珠三角(莞佛) 成渝(蓉渝) 中部(汉郑) 京津冀(津)形成多点开花格局 [11] - 西安 郑州 合肥等内陆中心城市崛起正在改变新一线城市的东西部平衡 [11] 二线城市竞争潜力 - 济南(二线第1) 无锡(二线第2)等城市在科创投入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表现突出 对新一线末位城市形成冲击 [11] 城市发展模式观察 - 杭州通过数字经济定义创新高度 合肥以实验室撬动产业版图 佛山将传统制造升级为智能中枢 体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13]
15个新一线城市人口增量近100万 ,成为人口流入高地
第一财经· 2025-06-05 21:53
人口增长 - 2024年15个新一线城市新增人口合计达99.73万人 [1] - 其中10个城市人口增量超7万,3个城市超10万,分别为合肥(14.9万)、长沙(超10万)、杭州(10.2万) [1][2][3] - 合肥近三年累计人口增加53.7万,迁移人口占比87.9% [2] - 西安、东莞、佛山、宁波人口增量达或超8万,郑州、成都、青岛增量超7万 [3] 产业与经济发展 - 合肥产业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光伏、集成电路,高新区新质企业达1616家,高企3400家,独角兽6家 [2][3] - 长沙装备制造、文化娱乐、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人口流入 [3] - 杭州从消费互联网拓展至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模型领域 [3] - 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112.43万辆(+14.3%),太阳能电池8180.11万千瓦(+61.4%),集成电路圆片885.40万片(+36.7%) [4] - 郑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9.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8%,汽车产量超110万辆 [4] - 成都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52家,包括交大铁发、山友暖通、开发科技等 [4] 城市竞争力 - 合肥成为长三角第4个千万人口城市(1000.2万),全国第18座 [2] - 新一线城市人均收入高、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资源优质,生活成本低于一线城市 [4][5] - 大学毕业生倾向选择新一线城市,体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
2025全国15新一线城市排名:武汉第3,郑州第9,宁波第14
搜狐财经· 2025-06-05 21:51
新一线城市排名 - 成都市位居2025年新一线城市榜首 [1] - 杭州市排名第二,武汉市位列第三 [1] - 苏州市和南京市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 [1] - 郑州市排名第九,宁波市排名第十四 [3] 武汉市发展亮点 - 武汉市依托光谷科创大走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5] - 国家级实验室与高科技企业集群持续扩容 [5] - 武汉作为"超米字型"高铁中心,天河国际机场提升全球通达性 [5] - 百万大学生资源与"学子留汉"工程推动青年人口净流入量全国领先 [5] 郑州市核心竞争力 - 郑州市依托"米字形"高铁网与航空港实验区,国际物流通道持续拓展 [7] - 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态领跑全国 [7] - 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崛起,如"苹果链"到"比亚迪链" [7] - 郑开同城化、洛阳副中心建设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11] 宁波市经济驱动因素 -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国际航运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11] -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国领先,覆盖高端装备和新材料领域 [13] - 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推动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科创平台加速产业迭代 [13] 新一线城市发展趋势 - 科创主导型城市包括杭州(数字生态)、南京(软件与集成电路)、合肥(量子与新能源) [15] - 交通枢纽型城市包括郑州、长沙(空铁联运)、东莞(粤港澳供应链枢纽) [15] - 制造强市包括苏州(高端制造)、佛山(智能家居)、宁波(单项冠军) [15] - 消费服务型城市包括成都(休闲经济)、天津(港口商贸) [15] 人口与创新活力 - 新一线城市成为高学历青年"逃离北上广"首选地 [15] - 武汉"学子留汉"、长沙"低成本宜居"、杭州"数字经济就业"、郑州"青年创业新政"等策略优化人口结构 [15] 区域经济影响 - 武汉引领长江中游、郑州辐射中原、宁波带动浙东 [13] - 长沙(工程机械之都)、合肥(科创黑马)、西安(西北龙头)以差异化路径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