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良贷款证券化
icon
搜索文档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影响分析
数说者· 2025-10-21 07:31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不良率的影响分析 - 文章核心观点是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降低作用有限甚至不利,长期来看不如通过"核销+清收"的传统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1][8][19] 证券化操作流程与案例数据 - 某银行于2023年10月10日发行个人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封池日为2023年5月11日,入池本息费总额12亿元(本金11.10亿元,息费0.90亿元)[3] - 预计回收总额2.37亿元,实际证券化发行金额1.82亿元(优先档1.41亿元,次级档0.41亿元),银行自持5%后实际获得投资款1.729亿元 [3][4] - 过渡期(2023年5月11日至10月10日)实际清收1.05亿元,占投资款比例60.73%;发行当年清收1.35亿元,占比78.08%;发行一年内清收2.045亿元,已超过投资款1.729亿元 [5][6][7] 证券化降不良的作用机制 - 通过证券化出售11.10亿元不良贷款获得1.82亿元投资款,相当于"提前"获得清收款,但需核销本金与收款差额9.28亿元 [8] - 不良率降低可分解为核销降低9.28亿元和现金清收降低1.82亿元两部分 [8] 证券化与自行清收的效果对比 - 当年做证券化可多降低不良贷款0.379亿元(投资款1.729亿元减当年清收款1.35亿元),但以一整年看,自行清收2.045亿元远高于证券化投资款 [11][12] - 若银行每年滚动发行证券化产品,第一年证券化处置不良11.10亿元高于自行处置10.63亿元,但第二至第四年证券化处置11.10亿元低于自行处置11.93亿元 [13] - 证券化基础资产中相对优质的不良贷款本可通过风险分类上调至非不良状态,证券化放弃了这一降低不良的机会 [18] 证券化对核销政策的影响 - 证券化强制核销的9.28亿元差额多不符合核销条件,消耗了拨备资源,限制了其他符合核销条件贷款的核销机会 [16][17] - 银行实际有大量同类不良贷款,可找到符合核销条件的增量贷款进行核销,证券化并非必要手段 [16] 不同类型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差异 - 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清收款在12个月内即可达到投资款,而抵押类需4-5年,但若每年滚动发行,第四年起证券化效果也将不及自行清收 [20]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不良贷款证券化原理和对利润影响的探讨
数说者· 2025-10-13 07:47
文章核心观点 - 证券化作为信用类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对银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而非传统认知的有利工具[2][8] -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显示,证券化处置使银行在短期内减少约1.14亿元利润,因无法冲回原计提拨备[19][20] - 证券化虽能快速降低不良率,但实际资金回收效率和时间优势被过渡期资金冻结抵消[12][13][15] 证券化产品结构与机制 - 某银行于2023年10月10日发行个人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封池日为2023年5月11日,过渡期约4个月[3] - 入池资产本金总额11.10亿元,本息费合计12.00亿元,预计回收2.37亿元,实际发行证券化产品1.82亿元(优先档1.41亿元,次级档0.41亿元)[3] - 发行金额仅为预计回收款的76.8%,因需覆盖投资者收益及回收不确定性[5] 利润影响分析 - 证券化发行日实际利润增加仅0.004亿元,因基础资产账面价值1.725亿元与实收投资款1.729亿元(扣除5%自持)几乎持平[16][17] - 若不证券化,银行2023年可回收1.35亿元,按84.46%拨备计提比例可冲回拨备增加利润1.14亿元,证券化导致利润减少约1.14亿元[18][19] - 利润差异主因证券化后清收回款归属投资者,银行无法冲回封池日前计提的拨备[20] 资金回收与时间价值 - 过渡期(2023年5月11日至10月10日)回收1.05亿元,占投资款60.73%,银行实际可支配资金仅0.679亿元[13] - 若不证券化,资产包在10个月内回收1.82亿元(截至2024年3月末),且回收呈前高后低趋势,平均资金到位时间仅晚2个月[14][15] - 证券化所谓"提前收款"优势被过渡期资金冻结抵消,长期看(如2024年9月回收2.67亿元)反而降低资金效率[15] 基础资产与拨备计提 - 入池不良贷款中损失类占7.7亿元(拨备100%),可疑类占3.3亿元(拨备50%),次级类占0.1亿元(拨备25%),平均拨备率84.46%[16] - 证券化处置相当于以1.729亿元出售账面价值1.725亿元资产,利润贡献微乎其微[16][17] - 证券化资产多选择"优质"不良贷款,若不处置可能通过风险分类上调回拨拨备,进一步增加利润[21]
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证券化实证——邮储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似乎做了个“寂寞”
数说者· 2025-10-09 12:48
文章核心观点 - 不良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并不适合银行用于处置不良贷款,其本质是低效且不经济的 [1] - 银行通过“核销+清收”的传统方式,可以在12个月内达到与证券化相同的处置效果,且能避免额外成本和利润侵蚀 [6][7][8] - 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实际融资额仅为对价款的一半左右,且放弃了过渡期内高额清收款项的时间收益,并未获得真正的资金提前回笼优势 [4][5][6] - 实证分析显示,证券化处置需要消耗85%以上的核销资源,且随着每年滚动发行,对银行利润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 [15][17][18]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主要问题 - 所有参与方的收益均来自证券化基础资产(不良贷款)后续的清收回款,而该回款实际由银行自身催收完成 [1] - 证券化后银行收到的对价款远低于不良贷款后续的实际清收回款,存在将资产“卖低了”的风险 [1][14] - 证券化操作人员倾向于选择相对“优质”的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以规避兑付风险,但这反而减少了银行自身的优质清收资源 [2] - 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呈前高后低特征,过渡期(约4个月)内的清收回款能占到证券化对价款的50%左右甚至更多 [2][14] - 银行在发行日实际只收到了约50%的对价款,另外50%是过渡期内已清收但需支付给投资者的款项,并未实现全额融资 [4][5] - 银行放弃了过渡期回收款的时间收益,使得所谓的提前收回资金优势被抵消,并需额外支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5][6] - 多数证券化产品在封包日起12个月左右收回的款项就能超过发行对价款,银行自行清收同样能快速实现资金回收 [6][14] - 证券化需要大量消耗核销资源,对于本金与对价款之间的差额需进行核销操作 [7][15] 邮储银行实证分析 - 2021年至2024年,邮储银行共发行了22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处置不良贷款本金总额达399.52亿元,收到对价款107.3亿元 [11] - 针对基础资产为信用贷款的14单产品分析显示,过渡期平均为139天,清收回款平均达到对价款(95%口径)的47.8% [12][14] - 这些产品清收回款达到对价款所需天数最短为294天,最长为452天,平均为367天(约12个月) [12][14] - 证券化对价款占不良贷款本金的比例最低为8.8%,最高为19.2%,平均为14.4%,意味着核销资源消耗占比达85%以上 [12][15] - 2021年、2023年和2024年,因证券化处置导致邮储银行利润分别减少0.09亿元、1.85亿元和3.26亿元 [16][17] - 在发行单数和处置规模相对稳定后,证券化对银行利润和不良率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为负的趋势 [18] 行业实践与动机分析 - 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中介机构(如券商、律师、会计师)因其业务收入与证券化发行挂钩,有动力推动此类业务,但不对银行的成本效益分析负责 [21] - 银行内部因部门分割、粗放经营或专业能力不足,可能被中介机构“忽悠”而选择证券化,忽视了其实际成本和必要性问题 [22] - 证券化操作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可能被用于表现工作“深度”,从而获取内部资源,但实质上并未带来会计科目变化以外的真实收益 [2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不良贷款证券化原理和作用详解
数说者· 2025-09-26 07:32
文章核心观点 - 证券化作为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对银行存在负面影响 包括利润侵蚀 时间优势缺失 清收资源侵占和可替代性 本质是融资手段而非有效处置工具 [10][25][26] 邮储银行案例基础资产特征 - 基础资产为个人信用类不良消费贷款 封包日(2022年5月18日)涉及8,675户借款人及18,529笔贷款 [3] - 入池本息费总额12.01亿元 其中本金11.10亿元 息费0.91亿元 [3] - 预计33个月回收总额2.37亿元 单笔贷款平均本息费余额6.48万元 加权平均逾期期限10.48个月 [3] 证券化产品发行结构 - 发行总额1.82亿元 相当于入池本金金额的16.40% 预计回收金额的76.8% [4][7] - 优先档规模1.42亿元(占比78.02%) 固定利率2.38% 评级AAAsf 预期2024年1月26日到期 [5] - 次级档规模0.40亿元(占比21.98%) 无票面利率 [5] 证券化动因分析 - 银行通过证券化出售11.10亿元不良贷款 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 [9] - 提前获得1.82亿元对价款 若贷款已计提100%拨备可增加等额利润 [9] - 银行继续担任贷款服务机构 收取基本服务费(处置收入总额3%)及超额奖励服务费(剩余金额80%) [9] 证券化实际效果分析 - 封包后5个月实际回收1.05亿元(2022年10月末) 7个月累计回收1.35亿元(2022年末) 均超预期 [11][13] - 10个月累计回收1.82亿元(2023年3月末) 12个月累计回收2.27亿元(2023年6月末) [13][14] - 证券化使银行2022年多收0.47亿元 但拉长周期看反而减少盈利因回收款需支付投资者 [11][14] 时间价值驳斥 - 过渡期(2022年5-10月)回收1.05亿元占对价款57.69% 银行实际可支配资金仅0.77亿元 [15] - 自然清收呈现前高后低特征 平均到账时间仅晚2个月 过渡期资金时间价值损失大于后续收益 [16] - 截至2023年9月末自然清收可达2.67亿元 远高于证券化对价款1.82亿元 [17] 滚动发行负面影响 - 首年证券化对价款可能高于当年清收款(如2020年A产品2亿对价vs1.7亿回收) [18] - 后续年份滚动发行导致清收款合计值远超对价款(如2021年2.7亿回收vs2亿对价) [19] - 持续发行将导致第二年及以后年份出现大幅亏损 [19] 核销清收替代性 - 证券化需核销本金与对价款差额9.28亿元 与直接核销加清收效果无异 [21][22] - 证券化基础资产多为优质不良贷款 侵占清收资源且放弃风险分类上调可能 [24] - 通过核销消耗拨备可处置更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 证券化实际成本高昂 [24] 结论性观点 - 证券化使银行长期回收金额减少 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25] - 时间优势不存在 滚动发行加剧盈利压力 [25][19] - 传统核销与清收手段可完全替代证券化作用 [22][26] - 证券化本质是融资手段 用于不良处置可能沦为粗放式表演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