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属化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险企加码布局“智驾险” “三小一高”待破局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3:16
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 - 中国智能驾驶汽车普及迅速,1至7月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销量775.99万辆,渗透率达62.58%,5G和C-V2X装配量超300万辆,预计约十年后L2级及以上渗透率将超90%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发布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行业力量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1] - 智能驾驶将颠覆传统车险模式,驾驶主体从“人”转向“智能驾驶系统”,责任划分向“技术”转移,催生新保险需求并推动产品创新 [1] - 监管机构指导行业开展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智能驾驶风险特点和消费者需求,面向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两个层级创新产品 [2] 行业举措与平台建设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拟指导建立北京智能驾驶保险中心,搭建联系保险公司、汽车产业等各方的跨行业沟通平台 [2] - 人保财险已着手牵头行业研究并储备智能化新能源车险产品,并正在牵头开发L3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 [2] - 人保财险配合行业协会与相关机构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2] - 太保产险与多家车企建立相关应用实验室,以进一步充实人才应对市场保障需求 [3] 市场机遇 - 智能驾驶为保险业带来巨量保有与快速渗透机遇,庞大的车辆基数和功能升级带来巨大保险标的与保费空间 [4] - 产品创新空间广阔,可构建以传统车险为基础、智能驾驶专属责任为延伸的多层产品体系,覆盖辅助驾驶责任、软件/硬件故障、OTA更新风险、网络安全等 [4] - 险企可与车企、出行平台合作,将保险嵌入车辆使用和智能功能启用场景,形成“保险 + 服务”闭环,提升客户黏性与交叉销售机会 [4] - 智能化趋势将推动保险的责任界定、精算基础、商业模式发生变化,行业需从承保驾驶人操作风险扩展至车企、软件等供应商的产品风险,从以事故损失数据定价扩展至以行车数据定价 [3] 产品创新与市场实践 - 市场产品呈现定制化、专属化趋势,鸿蒙智行推出行业首个“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将保障条件限定为智驾功能开启且本车有责的事故 [6] - 赛力斯联手平安产险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小米汽车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提供最高300万元保障金额 [6] - 小鹏汽车推出定价239元/年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将NGP退出后5秒内风险纳入保障范围,覆盖22项智驾功能,由5家头部险企联合承保 [6] 产品趋势驱动因素 - 功能差异决定定制化,不同车型、厂商、软件版本的自动驾驶能力风险特征各异,需按功能与场景分层定价 [7] - 数据驱动个性化定价,车联网和OTA数据支持UBI及按启用时长、功能等级计费的订阅式产品,实现更精准风险管理 [7] - 车企主导专属方案,希望为用户智能功能提供专属保障,险企配合开发定制条款或“白标共保”,实现“保险 + 技术保障”一体化 [7] - 智能驾驶保险更可能是在交强险、车损险等基础上叠加“场景化、功能化”的扩展层,保险价值链由“风险赔付”转向“服务 + 风控 + 数据驱动定价” [7] 市场发展阶段与挑战 - 智能驾驶保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呈现“三小一高”特征,即保费体量小、保单量小、赔付样本小、风险不确定性高 [8] - 目前市面上多数“智驾险”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部分车企的“智驾保”实为保障服务而非保险合同,多以厂商承诺或客服支持形式提供补偿 [8] - 智能驾驶事故责任认定复杂,往往涉及驾驶员、车辆、道路、云端及厂商多个主体,责任边界模糊,理赔与司法判定极具挑战 [5] - 监管机构仍在探索智能驾驶责任划分、数据共享、定价模型等政策框架,更多产品服务或将在监管政策明确后加速落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