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医现代化与产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非药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2025-08-18 09:00
医疗器械行业 **国产化率提升** - 2018-2020年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但电生理设备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1] - 集采政策未影响出厂价 但压缩中间商利润 终端价格下降 行业经历量价双杀后接近尾声[1][4] **DRG支付方式影响** - DRG打包付费模式影响设备使用年限:普通X射线、超声设备3-4年 核磁共振、CT超10年[5] - 医疗新基建2021-2022年采购高峰 2023-2024年下滑 预计2025年下半年报表业绩体现[1][5] **体外诊断市场** - 设备与试剂并重 集采主要针对试剂 生化分子基本国产替代 免疫发光技术国产化率仍低[6] - 市场处于成长阶段 出海容易 需关注仪器装机量及单台产出预测试剂使用量[6] **耗材领域** - 与手术量、诊疗量强相关 高值耗材(骨科、心脏支架)和低值耗材(穿刺器、针头)受疫情影响增速波动[7][8] - 电生理耗材采用封闭式系统绑定销售模式 消化内镜耗材随胃肠镜起量增长[8] --- 中药行业 **分类与产业链** - 分类: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饮片)、中成药(含注射剂等特殊形式)[9][10] - 产业链上游为中药材及设备 中游为饮片/颗粒/中成药 下游销售渠道与西药无显著差异[10] **政策支持** - 供给端优化中药新药审批 加速创新上市 分四类注册管理(创新型、改剂型、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仿制品)[11][12] - 支付端集采降幅温和(独家品种10%-20% 续约不降价) 医保支持创新中成药 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必备品种[11][13] **发展趋势** - 2012年后中医现代化加速 政策文件推动临床注册与创新(如《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意见》)[12] - 企业通过健康产品延伸至消费领域(如云南白药牙膏、马应龙湿厕纸)形成第三成长曲线[15] **集采政策影响** - 中成药集采平均降幅40%-50% 独家品种维持10%-20%降幅 企业通过不同规格应对院内外市场稳定价格[13][14] --- 行业交叉要点 - 医疗器械与中药均受政策驱动 前者聚焦国产替代与集采 后者受益于审批优化与支付支持[1][11][12] - 耗材与中药试剂均受集采影响 但中药独家品种降价压力更小[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