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医药+人工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名医号秒光,AI帮开方!黄埔把“广东习惯”做成百亿产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9-17 21:24
产业规模与地位 -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跃升千亿级,产业规模与创新成果呈现双井喷[1] - 黄埔区集聚超过4800家生物医药企业,年营收规模达2400亿元,其中中医药板块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52亿元[3] - 区内拥有中药生产企业26家,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有9家,中药文号总量达1243件,占全市37%、全省11%[3][4] 政策与战略工程 - 黄埔区创新性提出"1369"工程体系,旨在推动中医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示范[2][5] - 该工程围绕一个总目标,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六名"工程建设,落地九大重点项目,包括名中医馆、智慧中医体系和杏林创新谷等[5] - 黄埔区作为唯一区级单位牵头"中药新药与诊疗装备协同研发"子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竞争性分配资金支持[5] 创新药研发与转化 - 黄埔区聚焦名医名方研发转化与新药创制,自2018年至今已落地两款国家1类中药新药,另有悦康生物的三款新药已提交上市申报[8] - 院内制剂转化被视为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黄金赛道,黄埔计划面向全市遴选一批院内制剂联合区内企业推动创新转化[6][9] - 对1类创新药临床试验提供分阶段资助,最高支持可达研发费用的50%[9] 中医药智能化与科技融合 - 黄埔区在"中医药+人工智能"领域进行超前布局,引进了由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10] - 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在广州的首个落地项目"智慧中医诊疗大模型"在黄埔诞生,由香雪智慧中医有限公司研发推出[11] - 智能中医诊疗设备如中医体质辨识机器人、针灸机器人、推拿机器人等逐步应用于日常诊疗和健康管理[10][11] 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才建设 - 黄埔区构建了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点、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分层分级中医服务闭环[12] - 全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覆盖率达到100%,6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基层中医药全覆盖[12] - 实施"埔聚名中医"工程,柔性引进12位国家及省级名中医,并建立名中医结对带教长效机制,着力培育"能西会中"的复合型人才[12][13] 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 - 中医诊疗在基层需求旺盛,龙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占比超过60%,黄埔全区基层中医药诊疗占比达40%[3][12] - "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广东习惯"并"圈粉"年轻人,基层中医馆"轻养生"项目周末非常火爆[3] - 推动中医药走向百亿级产业集群是黄埔回应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4]
深圳 “仲思”智慧中医平台入选广东“AI+医疗”典型案例
南方都市报· 2025-07-21 21:17
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案例 - 广东省卫健委公布第一批"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案例,广中医深圳医院报送的《"仲思"智慧中医平台》案例成功入选,作为可借鉴的有益做法进行全省推广 [1] - 该案例标志着医院"中医药+人工智能"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1] "仲思"智慧中医平台技术细节 - 广中医深圳医院携手科技企业联合研发出基于340亿参数的"仲思"中医大语言模型 [1] - 模型应用380多万条高质量医疗指令数据和6万条细分中医指令 [1] - 融合ASR语音识别、知识图谱、检索生成增强等技术构建平台 [1] - 平台功能包括:医患对话实时转写、患者症状及检查指标信息自动提取、智能纠错机制保障病历质量、数据智能同步及诊疗辅助 [1] 平台功能与临床应用 - 平台通过分析整合多模态诊疗数据,为医生提供全方位诊疗支持,提升随访效率,实现"诊疗—随访"全闭环管理 [2] - 具体功能包括:智能问诊推荐、智能辨病、智能辨证、处方推荐、调护计划建议、病历自动生成和实时质检 [2] - 诊疗结束后系统自动将诊疗数据及体检报告同步至平台,构建本地数据池 [2] 平台应用成效 - 已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下辖的31家社康机构及1家社区医院部署应用 [2] - 服务临床医师200名,累计总问诊量达5000次 [2] - 社康接诊效率较使用之前提升20% [2] - 平台在基层医疗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在提升接诊效率、服务临床诊疗方面成效显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