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让简牍里的法治文化“活”起来(法治头条)
人民日报· 2025-11-17 06:31
"喜"是云梦县博物馆秦简的主人,出生于2000多年前。今年8月,"喜"靠着现代技术实现了"新生"。 "年轻人在哪里,我们的文化传播就要到哪里。"云梦县博物馆副馆长栾丽介绍,2022年以来,云梦县累 计投入近5000万元,为馆内增设沉浸式展厅、秦简书写台、多媒体动画讲解、3D互动体验等设施,用 科技把法治文化"融"入文旅体验中。 "早春禁伐木、仲夏前禁采幼植、设百平方公里禁猎区,违者受刑……"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 二楼的简牍展厅总是游客最多的区域,看着秦简上字迹清晰的《田律》,不少人会跟着一旁的释义念上 一遍。 云梦秦简,是我国首次挖掘出土的秦简,共1155枚,其中有一半以上记载了秦代法律。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 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云梦县,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些中华文明瑰宝里蕴含的法治文化是一件大事。深入挖掘阐释、 活态转化利用、贯穿普法宣 ...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人民日报· 2025-11-06 13:51
法治宣传教育法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于1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关于全民普法工作的一部基础性法律 [2] - “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写入国家法律,进一步巩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2] 全民普法历程与规模 - 自1985年起,国家以五年为周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先后出台八个五年普法规划 [2] -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 [2] - 全国已培育“法律明白人”420余万名,基本实现在每个行政村的全覆盖 [8] 普法实践与基层治理 - 全国“八五”普法规划提出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8] -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融合 [16] - 全国行政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95.7% [21] 普法创新与参与力量 - 全国已建立普法新媒体账号3万多个,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普法”“大数据+普法” [22] - 全国15万普法讲师团成员、222万普法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法治宣传 [20] - “蒲公英”普法志愿队伍从7名党员志愿者发展到16.5万余人,已开展活动超过5.48万余场次,服务群众超过6000万人次 [20] 重点群体法治教育 - 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法治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全覆盖 [14] - 全国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配备率达98.9% [14] - 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尊崇法治 [14]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典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众论)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光辉典范 [1] -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邃科学性、鲜明主体性、强大生命力的最大法宝,是其方法精髓 [2]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树立了典范 [5][10] 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精髓 -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出深邃的科学性,立足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实际,深刻揭示了中国之治的法治密码 [2] - 习近平法治思想彰显出鲜明的主体性,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打破西方法治理论定于一尊的格局 [3] - 习近平法治思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真理力量在法治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并能触及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 [4]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 坚持解放思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原创性命题,实现从“法律之治”到“国法党规之治”的理论跨越 [6] - 坚持实事求是,提出法治建设要抓前端、治未病,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 [7] - 坚持与时俱进,提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8] - 坚持求真务实,强调立法工作要突出质量,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 [9]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 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科学评价中华法系,指出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 [12] -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援引“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等经典论述,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重视法治作用的思想 [13] - 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14] - 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15][16]
非遗里生生不息的法治文化
人民网· 2025-06-13 09:11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载体与表达 - 传统技艺作为文化载体体现规矩理念 如《考工记》技术规范与南京云锦72道工序的严格标准 [2] - 器物形制与纹饰具有法治象征意义 如商周青铜器饕餮纹象征权力 徽州木雕"獬豸辨忠奸"图式体现司法信仰 [2] 文艺叙事中的法治教化机制 - 艺术形式传播法治思想 如华北皮影戏《包公案》与苏州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演绎司法案例 [3] - 符号系统编码法律权威 如瑶族石牌刻斧头铜钱表示赔偿规则 徽州宗祠"规匾"通过书法形制构建视觉化规范 [3] - 商业规则与文化记忆融合 如晋商票号"汉字密押"将商业规则转化为五言诗韵密码系统 [3] 民间仪式中的规范生产体系 - 仪式程序转化法治原则 如山西侯马盟书朱砂写盟约 苗族"议榔"血酒盟誓确立规约 [4] - 行业自治形成市场规范 如景德镇陶瓷行会"开窑公议"制度共同议定产品标准 [4] - 习惯法调解纠纷 如白族"三方老人会"讲古比今调解矛盾 彝族"德古"掌握117种习惯法案例 [4] 传统法律智慧的现代价值 - 非遗中的法律智慧是中华法系对当代法治建设的遗产 需进行创造性转化 [5]
【网络普法看河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动网络普法“破圈出彩”
央广网· 2025-05-29 10:22
法治历史题材舞台剧《法脉千年》 - 以法学院研究生"讲述者"的穿越视角为线索,串联起春秋至北宋的三个历史场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演进脉络 [3] - 通过子产"铸刑鼎"、商鞅变法、苏轼治世三个历史事件,展现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4][5] - 剧中道具设计极具隐喻性,鼎、剑、竹简、犁头等不仅是历史还原,更是法治精神的象征 [9] 法治精神的核心内涵 - 子产"铸刑鼎"展现法律公开化的进步意义,子明从反对者转为支持者,喊出"法往明处走才是人道" [4] - 商鞅变法呈现改革者的悲壮宿命,其临终前"法应时而生、因地而行"的呐喊与当代网络法律完善形成跨时空呼应 [4] - 苏轼以"法当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为理念,废除农具重税、设置便民诉讼箱,展现法律与民生的深层联结 [5] 古今法治的精神共振 - 剧中引入"讲述者"角色,让子产、商鞅、苏轼从史书中的冰冷符号变为与当代人直接对话的"法治先驱" [8] - 子明"贩夫走卒何须懂法"的质疑映射古代阶层鸿沟,讲述者"通过网络普法"的回应彰显现代法治平等理念 [8] - 商鞅与甘龙关于"法能否超越权力"的博弈转化为对"法律稳定性与时代性"的思考 [8] 网络普法创新实践 - 河南依托自身厚重的法治文化积淀,积极创新网络普法产品,推动法律条文从"枯燥说教"向"生动演绎"转变 [13] - 打造《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地图》,将全省436项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立体呈现 [13] - 围绕内乡县衙、开封府等知名地标制作普法系列节目《古今探法》,以故事化叙事与趣味化解读传递法律知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