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

搜索文档
网络文学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
人民网· 2025-05-24 08:49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 -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包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需要在传承经典符号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 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表明,新兴文艺形式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短剧能为中华文明标识注入新活力并促进全球传播 [1] - 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正在重塑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范式,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提供新的可能性 [1] 网络文学题材与传统文化 - 网络文学中幻想和历史是影响最广泛的两大题材类型,幻想类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世界,历史类作品重述中国历史事件和人物 [2] - 网络文学创作参与者达数百万,作品数千万部,涵盖中国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及各少数民族历史与传说 [3] - 阅文集团旗下古装言情、玄幻、仙侠三大品类中,涉及传统节日、礼仪、服饰的文本占比达63% [3] 网络文学与传统价值观 - 网络文学通过类型化叙事构建传统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将中华文明标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4] - 玄幻小说如《盘龙》《择天记》以道家哲学构建世界法则,《大奉打更人》演绎儒释道思想,《剑来》以侠义精神为核心塑造人物 [4] - 仙侠小说中的修真体系延续"修齐治平"传统理念,将个人成长与家国责任、宇宙秩序联结 [4] 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与技术影响 - 网络文学打破传统文学的精英化倾向,让普通人参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完成从"为大众"到"大众写"的拓展 [5] - 网络文学平台的互动模式形成滚动式文化传播机制,读者通过评论、创作等方式深度参与文明符号阐释 [5] - AI技术如起点中文网"内容决策系统"、百度"文心一言"等分析读者偏好,引导创作者强化传统文化元素 [5][6] 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其中"Z世代"占80%,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7] - 海外网络文学App产品日活超10万人次,部分超百万人次,《盘龙》《诡秘之主》等作品在海外广受追捧 [7] - Webnovel平台海外用户中18—24岁读者占比58%,贡献内容超2亿条,形成"中国故事—本土表达—全球传播"创新链 [8] 网络文学的文化交流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平台有近百万外国人参与创作,作品150余万部,欧美微短剧借鉴中国网文经典叙事逻辑 [9] - 外国读者通过网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9] - 网络文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