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传统色
icon
搜索文档
“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特展在成都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8:00
展览概况 - "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特展于7月16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启幕 [2][4][6][9][10][12][13][15][17] - 展览汇聚了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等2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组青色系文物 [2][4][6][9][10][12][13][15][17] 展品内容 - 展品包括苏孙瞻画作《青绿山水卷》、青金石万松山馆图山子、蓝纱地绣八宝云龙纹单袍、淡青暗花缎绣花蝶大襟女褂等 [2][4][6] - 展品还包括青白玉镂雕云龙纹带板、乾隆款青花蒜头尊、珠绣凤穿牡丹绿湖绉帐檐等 [6][9][10] - 其他展品有乾隆款青花天球瓶、清代蓝釉堆塑寿字形盖壶、宣统款霁蓝描金团花瓶等 [12][13][15]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喷绘)也在展出之列 [17] 展览特色 - 展览聚焦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中的青色系文物 [2][4][6][9][10][12][13][15][17] - 通过200余件/组文物展现青色之美 [2][4][6][9][10][12][13][15][17]
“打捞”传统色里的中国故事(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纪录片《寻色中国》的核心内容 - 纪录片通过6个主题色系构建叙事框架,每集聚焦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色彩,讲述与之有关的故事和技艺 [2] - 在中国传统赤、黄、青、白、黑的框架里,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形成纵轴,广博地域上的不同地理环境形成横轴 [2] - 黄色在古代曾是皇家专用色,今天也是代表土地、耕作和丰收的颜色 [2] - 着重寻找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色印记,如西汉时期由西域传入的红花,不仅缔造了"红花颜色掩千花"之色,更随中国服饰文化传到东亚其他国家 [2] 传统色彩的现状与保护 - 近一个世纪以来,一些传统色彩日渐式微,团队追踪并记录下即将消失的色彩标本 [3] - 在云南边境找到两位掌握原始染色工艺的耄耋老人,当地已无人知晓从魏晋时期起用于染色的紫胶虫 [3] 创作手法与理念 - 摄影团队大量采用肩扛的方式拍摄,让画面呈现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和仪式感 [3] - 用蒙太奇的影像设计,辅以沉稳不失灵动的音乐,重现色彩带来的丰富感受 [3] - 执着于用镜头、用斑斓的色彩,为中国人的生活史留存一份档案 [3]
透过“国色”看中华之美(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展览概述 - 展览名为"国色之美 不可方物——中国传统色彩文物"由中国海盐博物馆策展 [3] - 展览以"桃红""凝脂""缃叶""沉香""群青""墨黑"6种中国传统色彩划分板块 [3] - 展览在《说文解字》提及的"赤、黄、青、白、黑"五色基础上选取衍生色 [3] 展览内容 - 联合3家江苏省内博物馆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筛选百余件文物 [3] - 展出文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有色彩故事"的文物 [3] - 缃叶寓意"丰收" 沉香代表"沉稳" 墨黑象征"庄重" [3] 重点展品 - 清青花缠枝莲梅瓶位于"群青"展区 青花瓷纹样以青蓝为主色调 [4] - 清透雕鸟纹白玉挂件位于"凝脂"展区 以白玉为材呈现细腻光泽 [4] - 展出文物还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单耳陶罐 唐黄釉绞胎碗 元铜爵杯 明祭兰釉蒜头瓶等 [2] 展览理念 - 色彩作为历史的叙事者 串联物质与精神、艺术与生活、文化与历史 [3] - 通过文物肌理、纹样展现跨越悠久岁月的中式美学 [3] - 青花瓷体现"清、雅、淡"意境 白玉传递"脂白温润"的审美 [4] 观众反馈 - 00后策展团队成员表示对文物色彩的认识从名称拓展到历史语境 [5] - 青铜器颜色、秘色瓷之谜、元青花等知识加深了对传统色彩的理解 [5] - 文物色彩欣赏被视为穿越古今的共同审美体验 [5]
文物里的色彩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穿搭 传统的,正是时尚的(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7
化别具韵味的文物色彩妆容,以文物配色为灵感穿搭"出街",到博物馆里循着文物的"色彩密码"感受源 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当下,年轻人正将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融入日常、变为时尚,以始终鲜活 的"中式审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生活的美的表达。 传统色彩中的丰沛内涵也为更多人所知,中国传统色彩语言体系迎来"新用户"。"这不是'莫兰迪',是东 方既白、天光微亮的颜色。""现在看到粉红色,脑子里不是'多巴胺',而是一个更美的名字——杨 妃。"博主"肉圆Huang"发现,越来越多网友开始用传统色彩本身诗意的名字去观察、体验身边的 美,"这些美丽的名字不该被埋没,而应该日新又新、传承不息。"她说。 ——编者 一抹浅粉,在眼角勾勒出清代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轮廓形状——这是以文物"小粉炉"为灵感创作的 妆容,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海天霞。95后博主"肉圆Huang"借鉴文物里的中国色彩,创作了24组妆容。 以文物配色诠释"春和景明",有人把文物色彩与春日穿搭结合;把影青釉里红高足瓷杯"穿"在身上,有 人自制粉绿渐变长裙演绎夏日灵动。通过服饰穿搭,年轻人展开跨越历史的"时尚对话",重新定义审美 流行。 随类赋彩,以色达意—— ...
千年经典向新行丨绿植成绿、苏木提红 一草一木染出惊艳“中国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5 21:04
色彩,是人类最直观、最通用的视觉信号。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天地万物间寻觅色彩、从山河草木中提取色彩,漫长岁月浸染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 特征的色彩美学。一起走近非遗技艺植物染,看身边的一草一木,如何晕染出五彩缤纷。 绿植成绿,苏木提红,黄栌取黄。非遗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代表性传承人黄荣华,正在教学徒们怎么用植物染色。 第一步,先从采花摘草开始。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色彩美学。这些色彩,取材于植物和天然矿物,被记录在古代文献中,保存于文物古迹 上。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晕如雨后霁霞红,西方宝石难致同"。取自苔藓的色彩"苔绿",在织物上焕发生机;鲜嫩的"鹅黄",源自初生的小 鹅,成为生活的一抹亮色。 为了让这些色彩从写意走向精确,在纺织品领域,今年3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传统色应用色卡》,经植物染工艺验证,结合专家团队考证比照 历史文献和文物,用计算机系统量化RGB(红绿蓝)值和色相、明度、饱和度等指标,首批收录了216个常用传统色彩。 第二步,剪切洗净,再煮水过滤。不同植物,煮的时间长短,火候大小,都会影响染色效果。 到了浸染环节,时间要精确 ...
千年经典向新行|从草木山河到缤纷华彩 植物染色中的中国色彩美学
央视网· 2025-05-05 00:4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具有鲜明文化特征,传统植物染技艺传承千年,如今正通过科学方法实现传承与应用,在多领域展现魅力 [1][7][11] 传统植物染技艺 - 非遗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代表性传承人黄荣华教学徒用植物染色,第一步采花摘草,不同植物采摘时间影响颜色 [1][3] - 第二步剪切洗净、煮水过滤,不同植物煮的时间和火候影响染色效果,如黄栌要煮三遍 [3][5] - 浸染环节时间精确到秒,温度、浓度等靠双手感知,手艺人不戴手套感受温度、浓稠和酸碱度 [5] 传统植物染技艺传承 - 传统染色技艺在我国传承数千年,西周有专职“染人”,秦朝设“染色司”,唐宋设“司染署”“染院”,明清设“蓝靛所”,古籍均有记载 [7] - 黄荣华自幼学习植物染,坚持通过植物染在丝、棉、麻等材质上还原古籍和文物上的经典色彩,如参考《红楼梦》染“雨过天青” [7][9] 中国传统色传承与应用 - 中国传统色是先民对宇宙观察的结果,具有自然感,要用科学方法让其与现代色彩科学语言对接,应用到不同领域 [11] - 今年3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传统色应用色卡》,首批收录216个常用传统色彩,经植物染工艺验证,结合专家考证,量化相关指标 [12] - 中国传统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外饰和内饰设计,用化学方式模拟天然颜色可降低成本 [14] - 中国传统色装点中国人精神世界,在影视作品、舞台、银幕等展现魅力,如《千里江山图》色彩走上舞台、走进银幕,《卧虎藏龙》《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现传统色魅力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