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长期向好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张占斌:如何理解“十五五”对“人”的强调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3:56
“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定位与历史功能 -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 - 该时期同时承担着“国内转型换挡、改革任务收官、全球规则对接”三大历史功能 [2][3] - 作为连接“第一个百年”改革成果与“第二个百年”复兴宏图的不可替代枢纽工程,其地位由此确立 [2][3]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亮点 - 找准战略定位,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11] - 注重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11] - 突出新质生产力,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 [11] 实体经济与制造业发展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6] - 制造业合理比重更侧重产业链价值概念,而非单纯的产能概念 [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7%,与2024年全年基本持平,仍处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较高水平 [17] - 需推动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投入机制,提高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17] “人”的关键性提升 - “十五五”时期把“人”置顶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质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升级为“人民至上”的治理信条 [8] - 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写入宏观经济总方针,使教育、医疗等成为与硬件同等地位的“核心基础设施” [18] - 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中,有120余项直接对应“人的全生命周期”,形成可量化、可追责的改革闭环 [18] 中国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 - 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能够摊薄制造业成本并创造丰富应用场景 [14] - 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28%,形成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成本优势 [14] - 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建成460多万个5G基站,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60% [15] -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经济工作提供根本保证,战略规划与短期调控相结合 [14] 改革任务与全球规则对接 - “十五五”是300多项重大改革任务的“竣工节点”,规划执行过程就是改革验收过程 [9][10] - 2026-2030年是全球规则密集定型期,中国需在此窗口期内把国内制度型开放成果固化为法律法规 [10] - 直接决定中国在CPTPP、DEPA、CBAM等新一轮规则竞争中的地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