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暑防治
icon
搜索文档
三伏天如何科学防暑祛湿?中医专家张声生支招
人民网· 2025-07-17 15:35
夏季养生健康风险 - 夏季过度依赖冷饮、冰镇食物和空调等"冰式降温"方式容易带来健康危害,如湿气阻滞、胃肠道黏膜损伤等 [2] - 湿气侵入人体表现为头重如裹、四肢酸懒、舌苔厚腻、食欲减退、手脚冰凉等症状 [2] - 大量摄入冰水会导致湿气增加,引发腹泻、腹痛,空调房内毛孔关闭不利于排湿 [2] 防暑祛湿方法 - 防暑祛湿药物以藿香为主,具有芳香化湿、提神醒脾功效 [2] - 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荷叶、赤小豆等)、健脾升阳气中药和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温水、情绪平衡)是主要方法 [2] - 不同人群需针对性选择药物:上班族用藿香正气类,脾胃虚弱人群避免寒性食物,旅行人群备藿香正气、人丹等 [2] 中暑识别与处理 -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头晕、乏力)、轻度中暑(体温升高、恶心呕吐)和重度中暑(意识丧失、高热) [3] - 轻度中暑可通过藿香正气口服液、人丹等药物干预,并脱离高温环境 [3] - 重度中暑需紧急就医,同时解开衣扣散热并喂水 [3] - 无药物时可按压曲池穴、合谷穴、内关穴缓解中暑症状 [3][4]
小暑将至,高温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做好这几点 | 健康科普梳理↓
央视网· 2025-07-06 13:20
小暑节气健康注意事项 - 小暑是夏季第5个节气 标志着梅雨季节结束 三伏天即将到来 气候呈现高温高湿特点 [1] - 高温高湿天气不利于睡眠 熬夜会增加心脑疾病风险 [3] - 贪凉行为如空调温度过低或食用冰冷食物 会诱发心血管系统痉挛 增加疾病风险 [3] 高温天气预防措施 - 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8℃左右 避免冷风直吹 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血管收缩 [8] - 饮食应清淡 避免暴饮暴食 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类比例 预防胃肠不适和心脑血管意外 [11] - 避免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 以不明显疲劳为度 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14] 中暑用药注意事项 - 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因贪凉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如头晕恶心呕吐腹泻 不适用于高热不退症状 [16] - 大汗淋漓高热持续不退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可能加重症状 [16] 夏季补水注意事项 - 出汗多时应补充盐水但不可过量 否则增加心肾负担 [19] -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会导致糖代谢紊乱 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19]
今年最强高温正大面积来袭 防中暑≠猛喝水!赶紧收藏→
央视新闻· 2025-07-05 10:24
高温天气概况 - 中东部正经历入夏后最强高温过程 未来一周高温将覆盖华北南部 黄淮至江南 华南大片区域且强度加强 部分地区高温天天可见 暑热或贯穿全天 [1]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连续发布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提醒公众避开高温时段外出 减少户外活动 保证充足饮水 [1] 中暑分类与症状 -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如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较高 [3] - 重症中暑表现为晕厥 昏迷 高热 体温>40℃ 包括热痉挛 热衰竭和热射病 [5] - 轻症中暑表现为体温>38℃ 面色苍白 皮肤灼热 四肢湿冷 血压下降 脉搏增快 [6] - 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 口渴 多汗 四肢无力发酸 动作不协调等 体温轻度升高 [7] 易中暑人群 - 高温 高湿环境工作 锻炼人群 睡眠不足休息不充分的人 [7] - 体型较大人群 体质较差的老人 小孩 孕妇等 [8] 中暑急救方法 - 发现中暑先兆者应搀扶至阴凉通风处 保持平卧位 松解衣领并扇风促进散热 [11] - 快速降温是治疗基础 可将无虚脱患者身体浸入冷水中 虚脱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 [11] - 可服用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 饮用淡盐水或含盐饮料补充体液 若出现高热 昏迷 抽搐应立即送医 [11] 高温天气注意事项 - 避免11点至15点高温时段外出 户外作业需穿戴浅色宽松衣物 戴遮阳帽 携带防暑药品 [13] - 室内保持通风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多饮淡盐水 绿豆汤 避免含酒精或大量糖分饮料 [13] - 出汗后2小时再食用冷饮 防止"脑结冰"引发头痛 恶心 呕吐等症状 [14] 夏季高发疾病预防 - 高温天气需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35℃以上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 [18][19] - 闷热天气脑卒中患者增加约1/3 与出汗 血液黏稠 空调温差 血压波动等因素相关 [20][21] - 高温天易形成结石 应多喝水增加排尿量 多运动 避免海鲜啤酒同食 [22] - 贪凉易引发胃肠病 脾胃虚弱者及老人 小孩需注意 [23] - 空调直吹易致颈椎病复发 建议室内披薄外套避免受凉 [24][25] - 高温易引发日光性皮炎 湿疹 痱子等皮肤病 外出需做好防晒 [26][27] - 气温超35℃ 日照超12小时 湿度高于80%时易出现"情绪中暑" 可通过倾诉或体育活动缓解 [28][29] 其他健康提示 - 夏季腹泻高发 可适当补充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失衡 [15] - 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 孕妇及2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