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icon
搜索文档
立秋后,换季健康指南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5 06:44
健康养生 - 立秋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热凉交替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保暖 [2][3] - 季节转换期存在三大健康误区:输液疏通血管无科学依据 血压波动期不可擅自停药 红酒/醋软化血管说法不成立 [3] - 秋燥易引发口干 皮肤干痒等症状 中医推荐百合 梨 银耳等润燥食材 减少辛辣油炸食品摄入 [4] - 按摩迎香穴 合谷穴可缓解鼻腔干燥 配合深长呼吸练习及加湿器使用能有效防燥 [4][5] 蚊媒传染病防控 - 伊蚊传播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等疾病 按蚊传播疟疾 库蚊传播乙型脑炎 各蚊种均可传播丝虫病 [6] - 登革热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 关节痛 皮疹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或器官损伤 老年及孕妇群体风险更高 [7] - 基孔肯雅热症状类似登革热但关节痛更显著 发病前有境外旅居史者需主动告知医生 [8] - 中国已实现疟疾本地零感染 但输入病例风险仍存 非洲/东南亚归国人员出现周期性发热需立即就医 [9] 科学防蚊措施 - 户外防蚊需穿浅色长袖 使用驱蚊剂 避免蚊虫活跃时段进入湿地 室内应安装纱窗 清除积水容器 [10] - 灭蚊优先选用正规杀虫剂 喷洒后需密闭空间30分钟 孕妇婴幼儿家庭建议采用物理防蚊方式 [10] - 社区需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处理垃圾并消杀蚊虫孳生地 [10]
食话实说|立秋后养生,可以吃这些
中国经济网· 2025-08-07 14:23
季节交替养生建议 - 立秋后气候特点是早晚凉爽但午后仍高温,需适应热凉交替的过渡性气候 [1] - 重点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注意头颈部和腹部保暖 [1] - 饮食应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推荐百合、梨、银耳、莲藕、山药、蜂蜜等食材 [1] - 建议减少辛辣、油炸和烧烤类食物摄入以避免加重干燥症状 [1] 心脑血管健康管理 - 季节转换期昼夜温差大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荷 [2] - 喝红酒或醋能软化血管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过量饮用反而有害 [2] - 保护血管应通过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三高指标 [2]
立秋将至 如何保护心脑血管?这些谣言不能信!
央视网· 2025-08-07 00:04
立秋养生健康指南 - 立秋后仍会经历"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 养生需适应"热凉交替"的过渡性气候 [1] - 昼夜温差大地区需重点保护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 建议早晚做好头颈部和腹部保暖 [1] - 立秋饮食应以润燥清补、健脾养肺为主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护 - 季节转换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阶段 昼夜温差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波动 增加心脏负荷 [3] 常见健康谣言澄清 - 换季输液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是错误观点 可能加重心脏或肾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力衰竭 [5] - 血压稍高会自然下降是误区 季节转换期血压波动更明显 需坚持规律用药和监测 [7] - 喝红酒或醋软化血管无科学依据 过量饮用有害健康 应遵从医嘱保护血管 [9]
小暑将至,高温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做好这几点 | 健康科普梳理↓
央视网· 2025-07-06 13:20
小暑节气健康注意事项 - 小暑是夏季第5个节气 标志着梅雨季节结束 三伏天即将到来 气候呈现高温高湿特点 [1] - 高温高湿天气不利于睡眠 熬夜会增加心脑疾病风险 [3] - 贪凉行为如空调温度过低或食用冰冷食物 会诱发心血管系统痉挛 增加疾病风险 [3] 高温天气预防措施 - 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8℃左右 避免冷风直吹 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血管收缩 [8] - 饮食应清淡 避免暴饮暴食 增加新鲜蔬果和全谷类比例 预防胃肠不适和心脑血管意外 [11] - 避免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 以不明显疲劳为度 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14] 中暑用药注意事项 - 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因贪凉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如头晕恶心呕吐腹泻 不适用于高热不退症状 [16] - 大汗淋漓高热持续不退者服用藿香正气水可能加重症状 [16] 夏季补水注意事项 - 出汗多时应补充盐水但不可过量 否则增加心肾负担 [19] - 过度饮用含糖饮料会导致糖代谢紊乱 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