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滴水

搜索文档
避暑补水备药正当时,相关常用药“供需两旺”
广州日报· 2025-07-27 21:19
行业趋势 - 多地气温创新高带动防暑药品和肠胃用药需求激增 线下渠道部分商品销量环比上升近5成 例如藿香正气水(液)等 [1][2] - 线上平台防暑药品订单量月环比增长超120% 热销药品包括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等 [3] - 医用退热贴市场需求出现激增 美团买药数据显示广州急性肠胃炎偶有发生 [3] 公司表现 - 大参林近期降温防暑药品和防蚊防晒产品购买需求增加 部分中药饮片热销 药店备货充足未出现断货现象 [2] - 白云山板蓝根颗粒迎来销售小高峰 市场份额占据半壁江山 部分药店将其放在货架"C位" [2] - 白云山板蓝根含有的木脂素、吲哚类、多糖类等成分具有预防病毒进入细胞和抗炎作用 成为预防感冒的主力产品之一 [2] 渠道动态 - 美团买药推出高温健康关怀行动 在高温城市推出补贴活动 联合药企和连锁药店为户外工作者免费发放消暑药品 [3] - 大参林数据显示中药饮片仅适用于轻症调理 建议市民辩证选药和对症用药 [5] 产品注意事项 -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含有酒精 驾驶或服用头孢类抗生素者禁用 儿童慎用 [5] - 十滴水含樟脑成分 孕妇禁用 [5]
三伏天如何科学防暑祛湿?中医专家张声生支招
人民网· 2025-07-17 15:35
夏季养生健康风险 - 夏季过度依赖冷饮、冰镇食物和空调等"冰式降温"方式容易带来健康危害,如湿气阻滞、胃肠道黏膜损伤等 [2] - 湿气侵入人体表现为头重如裹、四肢酸懒、舌苔厚腻、食欲减退、手脚冰凉等症状 [2] - 大量摄入冰水会导致湿气增加,引发腹泻、腹痛,空调房内毛孔关闭不利于排湿 [2] 防暑祛湿方法 - 防暑祛湿药物以藿香为主,具有芳香化湿、提神醒脾功效 [2] - 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荷叶、赤小豆等)、健脾升阳气中药和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温水、情绪平衡)是主要方法 [2] - 不同人群需针对性选择药物:上班族用藿香正气类,脾胃虚弱人群避免寒性食物,旅行人群备藿香正气、人丹等 [2] 中暑识别与处理 -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头晕、乏力)、轻度中暑(体温升高、恶心呕吐)和重度中暑(意识丧失、高热) [3] - 轻度中暑可通过藿香正气口服液、人丹等药物干预,并脱离高温环境 [3] - 重度中暑需紧急就医,同时解开衣扣散热并喂水 [3] - 无药物时可按压曲池穴、合谷穴、内关穴缓解中暑症状 [3][4]
今年最强高温正大面积来袭 防中暑≠猛喝水!赶紧收藏→
央视新闻· 2025-07-05 10:24
高温天气概况 - 中东部正经历入夏后最强高温过程 未来一周高温将覆盖华北南部 黄淮至江南 华南大片区域且强度加强 部分地区高温天天可见 暑热或贯穿全天 [1]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连续发布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提醒公众避开高温时段外出 减少户外活动 保证充足饮水 [1] 中暑分类与症状 -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如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较高 [3] - 重症中暑表现为晕厥 昏迷 高热 体温>40℃ 包括热痉挛 热衰竭和热射病 [5] - 轻症中暑表现为体温>38℃ 面色苍白 皮肤灼热 四肢湿冷 血压下降 脉搏增快 [6] - 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 口渴 多汗 四肢无力发酸 动作不协调等 体温轻度升高 [7] 易中暑人群 - 高温 高湿环境工作 锻炼人群 睡眠不足休息不充分的人 [7] - 体型较大人群 体质较差的老人 小孩 孕妇等 [8] 中暑急救方法 - 发现中暑先兆者应搀扶至阴凉通风处 保持平卧位 松解衣领并扇风促进散热 [11] - 快速降温是治疗基础 可将无虚脱患者身体浸入冷水中 虚脱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 [11] - 可服用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 饮用淡盐水或含盐饮料补充体液 若出现高热 昏迷 抽搐应立即送医 [11] 高温天气注意事项 - 避免11点至15点高温时段外出 户外作业需穿戴浅色宽松衣物 戴遮阳帽 携带防暑药品 [13] - 室内保持通风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多饮淡盐水 绿豆汤 避免含酒精或大量糖分饮料 [13] - 出汗后2小时再食用冷饮 防止"脑结冰"引发头痛 恶心 呕吐等症状 [14] 夏季高发疾病预防 - 高温天气需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35℃以上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 [18][19] - 闷热天气脑卒中患者增加约1/3 与出汗 血液黏稠 空调温差 血压波动等因素相关 [20][21] - 高温天易形成结石 应多喝水增加排尿量 多运动 避免海鲜啤酒同食 [22] - 贪凉易引发胃肠病 脾胃虚弱者及老人 小孩需注意 [23] - 空调直吹易致颈椎病复发 建议室内披薄外套避免受凉 [24][25] - 高温易引发日光性皮炎 湿疹 痱子等皮肤病 外出需做好防晒 [26][27] - 气温超35℃ 日照超12小时 湿度高于80%时易出现"情绪中暑" 可通过倾诉或体育活动缓解 [28][29] 其他健康提示 - 夏季腹泻高发 可适当补充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失衡 [15] - 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 孕妇及2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16]
高温天来袭,这份避暑纳凉攻略请收好!
央广网· 2025-06-25 20:54
高温天气预防中暑 - 高温天气预防中暑需从"衣食住行"方面注意 穿衣选择轻薄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 避免紧身深色衣物 外出携带遮阳伞帽 涂抹防晒霜 [2] - 饮食方面保证每天至少1500毫升饮水量 出汗多时补充含盐电解质溶液 适量食用西瓜西红柿苦瓜等果蔬 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食品 [2] - 起居方面保持规律作息 减少熬夜保证充足睡眠 合理设置空调温度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 [2] - 出行方面减少室外劳作和户外活动 避开日照强烈的11点至15点 长时间外出建议备防暑降温药物 [2] 中暑症状识别 - 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头昏疲乏耳鸣心悸恶心口渴胸闷注意力不集中 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37.5℃ [3] - 轻度中暑症状体温38℃以上 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脉搏细弱而快 [4] - 重症中暑症状体温超40℃ 皮肤干燥无汗 严重者昏倒或痉挛 [5] 中暑紧急救治 - 出现先兆中暑症状需尽快脱离高温高湿环境 到通风阴凉处休息 饮用淡盐水或含盐功能性饮料 用凉毛巾擦拭降温 [6] - 常见防暑药物包括藿香正气水金银花颗粒十滴水仁丹清凉油风油精 需注意酒精过敏者避免使用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 不与头孢类抗生素同用 [6] -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6] 慢病患者防暑要点 - 慢病患者需主动多次适量饮水 不要等口渴才喝 疾病限制饮水量或服用利尿剂者应咨询医生合理饮水量 [7] - 减少剧烈运动 充分休息 必须锻炼时安排在一天较凉爽时段 [7] - 通过餐食饮品补充电解质 低盐饮食者需咨询医生 [8] - 与家人邻里保持联系以便及时获取帮助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