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搜索文档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经济日报· 2025-06-15 05:58
中非经贸合作发展历程 - 中非经贸合作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对非援助为主,援建坦赞铁路等项目[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拓展至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双边贸易从1980年10亿美元增至1999年65亿美元[2];2000-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贸易额从106亿美元跃升至1985.6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非投资存量从4.9亿美元增至217.3亿美元[3];新时代以来提质增效,贸易额连续4年创新高,2024年达2956亿美元[4] 当前合作成果 - 2024年中非贸易额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贸易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4] - 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421.2亿美元,近3300家企业在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经贸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吸引185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30亿美元[4] - 创新合作模式:基础设施领域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如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农业领域开展订单化种植和"公司+农户"深加工模式[5] 未来合作方向 - 新兴领域合作潜力大: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势明显,已为非洲建设多个数据中心,5G技术应用于矿山开采和城市管理[6] - 制度保障持续完善:中国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投资保护协定,与14国建立经济合作工作组,同20多国签署发展伙伴关系框架协定[7] - 零关税政策成效显著: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咖啡进口增70.4%,可可豆增56.8%,18国22种农产品新获输华准入[15] 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 先行区战略定位为对非经贸合作新高地,聚焦贸易、投资、金融、人员交往,深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合作[8][9] - 创新举措包括首创非洲食品准入预评估制度、启动对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FTN账户+本币结算"模式,设立中非经贸服务基金[10] - 已实施"非洲百店千品上平台"项目,120余款非洲品牌产品进入中国,在16个非洲国家启动40多个产业项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