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举国体制
icon
搜索文档
航空报国 代代传承(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门口,一面300多米长的文化墙,吸引不少人驻足:从河里捞木头建厂房、穿着 破背心造飞机、试飞员与研制人员相拥而泣……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航空工业的历史,更将航空报国 精神定格为永恒。 传承发扬好航空报国精神,我们的战机必将飞得更高、决胜苍穹。 打造一代名机,离不开一代代接力。研制飞机动辄以十年为计,这场"马拉松"背后是几代成飞人的毕生 奉献和接续奋斗。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航空强国的路程漫长而孤独,正是因为有一大批人甘坐冷板 凳、十年磨一剑,我们才一步步缩小差距、跻身一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25日 07 版) 打造一代名机,离不开一次次突围。战机是大量尖端科技的集成,从研制歼—5甲到歼—20,其间有外 国专家撤离,有设备脱钩断链,也少不了技术封锁打压,每一型战机都遭遇过重重难关,但回过头看, 我们都跨越过来了。从中,能看到飞机研制队伍的矢志攻坚,更能看到我国科技实力和产业能力的整体 突围。当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形成共识,中国创新必能不畏霸凌、破壁前行。 (责编:赵欣悦、袁勃) 打造一代名机,离不开一场场协作。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型号任务是最大的政治""国家利益高于 一 ...
「经济发展」胡鞍钢等:新型举国体制与世界数字经济强国的构建
搜狐财经· 2025-06-24 22:31
数字经济已是大势所趋,成为影响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若要决胜未来的全球竞争,必须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首先 是做强。做强是做优做大的根本前提和坚强基石,是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第一要务。唯有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尽快实现数字技术的 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强我国数字经济,才能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最终不断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既然如此,那么我国应当如何做 强数字经济,加快建成世界数字经济强国?其中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坚战,提高关键核心数字技术 的自主创新能力。鉴于此,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为什么仍然需要举国体制,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做强我国数字经济等问题,本文尝试进行探讨。 二、举国体制及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必要性 ★★★★★ 一、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第一要务是做强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为了抢占数字经济的 发展先机,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分别出台了《美国数字经济议程》《欧盟人工智能战略》《创建最尖端IT国 ...
抓住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日报· 2025-06-20 07:00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文章对科技创新作出深刻论述。《深化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 题的认识》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 现代化作支撑》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二〇三五年建成科技 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我 国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科学指引。 纵观世界主要大国兴衰史,科技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动力和变量之一。筑牢国家科学技术基础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国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和维护国 家战略利益的迫切要求,更是进一步抢抓战略机遇期下好先手棋和赢得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要抓住关键 环节,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 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关键要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充分 发挥出来。应该看到,我国在形成符合国情、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自 ...
中国2030年登月计划再获重大突破
中国经营报· 2025-06-17 22:3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30余年的接续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历程中,中国航天不仅 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还突破并掌握了太空行走、空间站建造等关键技术,最终建成自主可控的 空间站。这些里程碑式成就,不仅创造了航天奇迹,更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展现了科技自立 自强的硬核实力。 李英良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举国体制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方法。这种模式既强调"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又注重建立竞争与激 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共谋发展、共保成功的强大合力。 6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在会上表示:"我和我们的团队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我国空间站 及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他向现场记者宣布了一项最新进展:"就在发布会前,我们收到前线好消息——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 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航天人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打磨各项 ...
高微重力、高精度时频、超冷原子,从零开始到国际首创……航天人讲述把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实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22:07
6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的5位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 者见面交流。 为了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几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30年。探索永无止境,如今,中华民族的千年登月梦想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 月。 在飞天梦圆的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是无数奋斗者的齐心托举。载人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多达上 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是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典范,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记者见面会上,5位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围绕载人航天的主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谈到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当年先辈们在戈壁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干成了'两弹一星'。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建成了空间 站,正在实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我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传承的精神密码。"张璐表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是我国坚持举国体制优 势,丰富和完善 ...
深圳新一轮综改“置顶”,不止于吸引顶尖科学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23:00
作 者丨陈思琦 编 辑丨孙超逸 图 源丨IC p h o t o "她同意全职来SMART那一刻,我对SMART的未来充满信心。"颜宁的期待,折射出深圳对全 球顶尖人才的独特磁吸力。 事实上,近年来顶尖学者加盟深圳的消息并不少见。去年,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 科学家榜单,深圳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城市之首。 6月首周,国际神经生物学专家陆伟、丹扬相继宣布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深圳新一轮综改试点明确四方面改革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被置于首位,堪 称"置顶"。 这一改革远非简单的区域试点试验,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 到来,其深层价值在于回答时代命题:科研自由与举国体制如何兼容,市场效率 与基础研究如何平衡。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的科技创新不再简单遵循从科学 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0-1-10-∞"线性传导,而是演化为一个复杂多维的动态网络,高校、 科研机构、企业等各个节点的创新主体 ...
南财观察|深圳新一轮综改“置顶”,不止于吸引顶尖科学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21:45
深圳科技创新人才聚集 - 国际神经生物学专家陆伟、丹扬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反映深圳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1] - 2023年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首位[1] - 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93.3%,R&D经费投入强度6.46%居全国第二[6]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深圳综改试点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置顶,探索科研自由与举国体制兼容路径[1][2] - 推行项目经理人制度,赋予人才在项目甄选/团队组建/经费支配等环节更大权限[2][9] - 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闭环,形成政产学研协同网络[2][7] 深圳科技创新生态优势 - 深圳民营企业主导创新,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在通讯/新能源领域形成突出优势[6] - 近十年新建8所高校使总数达17所,建成鹏城国家实验室等4000余家创新载体[6] - 产学研深度融合案例:国产ECMO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迈瑞医疗等联合研发[7] 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 - 深圳医学科学院采用社会化用人制度,不定编制级别,自主设岗[9] - 深圳湾实验室青年PI占比超60%,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年轻科学家创新潜力[8] - 借鉴DARPA模式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9][10] 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 - 深圳高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20+8"产业集群,如深理工开设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11] - 职业本科教育深度产教融合,深职院与腾讯/华为共建产业学院制定行业标准[12] - "00后"创业团队在深圳科创学院孵化下,两年内完成从创意到天使轮融资的跨越[10]
专访郭万达:新一轮深圳综改,为何“置顶”这一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1:43
南方财经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南方财经:《意见》明确了新一轮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如何评价过去五年的综改试点成效?开展 新一轮综改试点是基于什么考虑? 郭万达:第一轮综改试点提出的举措已经全面落地。比如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二三产混合用地改革就 是深圳最早开始推行的,深圳数据交易所也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数据交易机构之一;营商环境优化方面, 深圳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相继推出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专项立法。 通过这几年的综改试点,深圳的发展动能明显提升。即使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深圳的创新能级、对外开 放水平仍持续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构建。许多创新经验不仅在深圳落地,也获国家发展改革委 等部门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过往成效的基础上,本次《意见》赋予深圳新的使命,即更好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 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一方面要求深圳在全国继续起到制度创新的先行示范作 用,另一方面要求深圳面向全球化竞争,朝着"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 标迈进。 南方财经:《意见》为何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置于四项改革任务之首?有何创新举措值 得关 ...
给你找一个还喜欢国足的理由
虎嗅· 2025-06-06 16:17
中国足球历史回顾 - 1997年十强赛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一届国足但最终兵败金州[3] - 2002年韩日世界杯是中国队唯一一次打进世界杯但未实现"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目标[3] - 2002年出线被认为是举国体制体工队与职业联赛混合战斗力在亚洲足球接轨世界前的历史夹缝中侥幸[5] 现状与球迷情绪 - 国足已连续无缘6届世界杯最新输给印尼后开始备战2030世界杯[6] - 2001年十强赛时期的观众现已普遍不再关注国足转而在其他领域寻找民族自豪感[7][8] - 当前球迷普遍认知国足与世界杯处于平行宇宙关系接受其竞技水平不足的现实[9] 国际比较与体制反思 - 经济、人种、安全、体制等条件不如中国的国家仍能进入世界杯形成鲜明对比[11][12][13][14][15][16] - 足球运动所需的核心能力如团队协作、个人创造力等可能恰是中国体育体系的软肋[21] - 举国体制优势可体现在乒乓球、跳水等项目但难以复制到足球这类需要自发性的运动[20][21] 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 国足长期失败反而成为独特存在其挣扎过程本身具有观察价值[19][22] - 部分观点认为足球不必强求成绩民众业余参与即可应集中资源发展体制优势项目[21] - 足球运动特性与现有管理体系存在根本性冲突被比喻为"特立独行的猪"[2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
新华社· 2025-06-06 11:16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 平9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 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 局各用途土地。要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落实永久基本农 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要求。 会议强调,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 自强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动完善院士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 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院士制度不断完善。要注重在重大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中选拔院士,以重 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防止增选中的不正之风。要加强引导规范,鼓励和支持院士专心 致志开展科研工作,强化作风学风建设,排除非学术性因素干扰。要严格监督管理,强化院士科研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