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文化传播
icon
搜索文档
数智技术加持,构建乡村文化传播新图景
新华日报· 2025-10-16 07:03
□ 仲 野 中国乡村文化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 源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挖 掘与传播乡村文化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基与灵魂,它既承载乡愁,也为心灵提供栖息之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 助于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 力。2020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 2030年初步建成数字乡村的目标。一场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的乡村振兴工程正在广袤乡土间展开。借 力数智技术,促进乡村文化传播,推动乡村文化从田间地头走向人们心中,从山间溪流汇入广袤世界, 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现代化的关键步骤,更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和精神血 脉的必要举措。 革新传播思维理念, 为乡村文化传播搭建多元平台 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乡村文化传播日益立体化、精细化和智慧化。随着传播平台不断拓展,想要 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应突破传统思维,积 ...
映欧嘉纳探索电影下乡新路径,构建影像共生型乡村文化体系
江南时报· 2025-10-15 22:15
映欧嘉纳,作为在国际影视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法国影视企业,近年来持续拓展亚洲市场,并积极探 索影视内容服务的多样化路径。不同于传统的内容输出与票房导向,映欧嘉纳正在一项并不高调、但意 义深远的实践中拓展文化边界——将电影真正带入乡村,让影像重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项名为"光影计划"的乡村电影放映行动,由映欧嘉纳新加坡子公司主导,早在2023年便在中国内地多 个省份启动试点。截至目前,已在云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乡村落地超过300场次 的放映,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0万,并形成了涵盖选片、放映、交流、共创四位一体的系统工作机制。公 司方面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内将在亚洲地区扩展不少于30个长期运营放映点,建立常态化、社区主导的 乡村影像网络。 在映欧嘉纳看来,电影并不仅仅是城市影院里的娱乐消费品,更是一种能够激发共鸣、传递情感、记录 现实的文化媒介。乡村,并不是内容的"接受终端",而是自身就拥有深厚文化土壤的生长场。如何真正 让电影落地、让内容"被看懂、被接受、被转化",成为项目推进中的核心命题。 不同于城市商业影院以"大片+快节奏"为特征的放映机制,映欧嘉纳的乡村放映注重"慢、稳、准":慢 是节奏, ...
文化中国行丨“乡村博物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9 16:49
乡村博物馆建设政策与定位 - 将乡村博物馆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化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2] - 浙江通过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博物馆扩大乡村特色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2] - 推动优质文博资源直达乡村基层 [2] 博物馆文化展示与体验模式 - 立春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通过全息声画交互方式呈现竹林春景动态画面 [2] - 传承人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九华立春祭和中国二十四节气 [2] - 传梭博物馆采用非遗展示+手作体验+研学教育模式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10] 博物馆藏品规模与来源 - 荷湖乡土文化博物馆藏品涵盖传统农具、节庆器物、传统服饰等 [4] - 乡土文化馆九成以上藏品由村民自主捐赠 共有6400余件传家宝 [6] - 传梭博物馆收藏来自29个国家的24000余把纺梭 [10] 社会效益与产业带动 - 传梭博物馆通过培育织娘、开发文创等方式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10] - 老物件成为老一辈情感记忆和年轻人触摸历史的鲜活载体 [6] - 废弃厂房改造的传梭博物馆让游客体验非遗土布纺织乐趣 [8]
文化中国行 | 遇见“小而美、小而精”乡村博物馆 感受乡土乡风乡情
央视网· 2025-09-18 14:58
文章核心观点 - 浙江省将乡村博物馆建设作为推动共同富裕和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1] - 通过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博物馆,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并推动文博资源下沉乡村 [1] 乡村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与特色 - 立春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运用全息声画交互技术,提供沉浸式节气文化体验 [4] - 传梭博物馆采用“非遗展示+手作体验+研学教育”模式,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12] - 博物馆旨在改变传统认知,让文化贴近百姓生活 [14] 藏品的征集与价值 - 绍兴市荷湖乡土文化博物馆藏品涵盖传统农具、节庆器物、传统服饰等 [6] - 乡土文化馆九成以上藏品由村民捐赠,共有6400余件物品,凝聚全村之力历时约5年完成征集 [8] - 藏品承载情感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年轻人的鲜活载体 [8] 产业带动与社会效益 - 传梭博物馆由废弃厂房改造而成,收藏了来自29个国家的24000余把纺梭 [10][12] - 通过培育织娘、开发文创等方式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12] - 非遗传承被寄望于推动在地教育革新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