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书法作品
icon
搜索文档
“以书法为桥,连接东西方文明”
人民日报· 2025-07-07 06:52
"兰亭·雅集"中国书法展日前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本次展览分为历代书法经典、现代书法、 篆刻艺术和互动体验区,共展出30余件书法作品。在书法古韵之中,德国观众近距离体验中国艺术魅 力,感受东方历史文化底蕴。 德国著名汉学家雷德侯曾把书法称为"艺术史的艺术"。这在历代书法经典展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现 场,观众细细品味不同书法字体的线条、布局,领略中国书法的美感。现代书法区汇聚了13位当代书法 家的作品,展现传承中的创新。篆刻区陈列了名家篆刻的数十枚印章作品,集合了寿山石、青田石、鸡 血石等石材,方寸之间尽显万千气象。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7日 03 版) 来自德国波茨坦大学语言学专业的黎贝卡和10余名同学在中文老师带领下参观展览。"没想到印章种类 如此丰富,印文也大有讲究。"黎贝卡说。在工作人员讲解后,她了解到自己所盖的"乙巳墨缘"和"书道 千秋"两枚印章的含义。黎贝卡表示,参加这次活动加深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将激励她继续学 好中文。 (责编:卫嘉、白宇) 作为特邀嘉宾的中华文化爱好者维克尔特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学习中国书法的心得体会,并现场泼墨挥 毫。来自德国小城策勒的弗雷特女士来柏 ...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大众日报· 2025-06-15 08:34
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日来,全省各地推出各类文博主题活动千 余场,展现山东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从一根丝线开始,让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之中绣出属于自己的非遗记忆。"6月14日上午,山东博物 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鲁绣体验特别活动,参加体验的家长和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鲁绣 的基本针法与构图。 当天,山东博物馆还推出两大展览。"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聚焦清代篆、隶、草、楷、行五体书 法,展出包括王澍、吴大澂、翁同龢、陆润庠等名家书作在内的55件套馆藏珍品。"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 ——山东古代清官廉吏史话展"依托正史方志、珍稀文献与文物实证,挑选自先秦至清代山东籍或在山 东为官的20位清官廉吏故事,并通过解读青铜器、书画、古籍、瓷器、玉器等70余件文物中蕴含的清廉 基因,立体展现齐鲁清官廉吏故事。 近年来,山东各级博物馆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全省目前备案博物馆839家,其中免费开放774 家,各级各类博物馆不断丰富展陈、创新形式,滋养群众的精神世界。 在高密市夏庄镇朱家村,版画艺术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传新 ...
上海报协书画院展“丹青拾光”:海上名家与传媒人同展书画
新浪财经· 2025-06-07 19:20
行业活动与组织架构 - 上海市报业传媒行业协会主办"丹青拾光"书画展,该协会拥有近150家会员单位,涵盖上海所有报业传媒机构、16个区融媒体中心、27家高校媒体及行业媒体[1] - 协会近期成立"上海市报协书画院",旨在搭建报业传媒人的丹青文化平台,促进会员单位文化交流和企业文化建设[1] - 活动协办方包括新华画院、房报传媒,承办方为上海市报协书画院和海上印社艺术中心[1] 行业领导表态 - 上海市报业传媒行业协会会长陈启伟强调,协会将在媒体融合转型期推动行业发展,加强会员单位交流合作,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2] - 提出通过书画艺术等形式挖掘报业传媒人文化底蕴,提升行业软实力,并呼吁各方积极参与协会活动[2] - 上海报业集团及新华传媒高层(包括党委书记胡明华、总裁刘航等)出席开幕式,显示行业重视程度[2] 参展作品与艺术家构成 - 展览作品80%来自报协书画院成员(占三分之二),20%为特邀艺术家(占三分之一)[6] - 展出上海艺术名家作品包括张森、江宏、车鹏飞等12位特邀艺术家,涵盖山水画、油画、花卉等题材[6][8][11][13] - 报社编辑记者作品占比显著,如解放日报张克伟《申报馆》、文汇报李智久《外滩·晴雪》、新民晚报赵红玲《玉兰会玉津》等[16][18][20] 媒体人艺术创作特点 - 报社编辑记者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画、漫画、钢笔画及书法创作,部分人员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4] - 参展媒体人作品兼具新闻视角与艺术表达,如郑辛遥漫画《金蛇狂舞》、张安朴速写《2025春景》、顾村言水墨《濠上》等[20][21][23] - 行业报/高校报代表作品如上海大学郑国莘《滨江踏青》、上海公安学院李元凯篆书《杜甫诗》、交通银行蒋新元《易经》书法等[29] 艺术与公共文化结合 -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向上海书城捐赠书法作品《饮酒·结庐在人境》,作为协会"艺术普惠"实践案例[31] - 新华传媒副总裁李鹏程表示捐赠作品将公开展示,强化书城公共文化空间属性[31] - 丁申阳强调书法艺术需通过公共传播焕发生命力,上海书城作为市民精神家园是理想展示平台[33]
莫言/王振书法摄影展开幕 莫言畅谈“文墨共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04:01
展览概况 - 展览《两块砖墨讯非洲行——莫言/王振书法摄影展》在深圳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开幕,展出46幅书法作品和70幅摄影作品 [1] - 作品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王振在非洲游历时创作 [1] - 展览主题为汉字书法与非洲文明的对话,展现东方文脉与非洲自然风光的融合 [1] 创作理念 - 莫言提出"文墨共生"理念,强调书法创作应回归原始状态,类似古代书法家无意识创作的情境 [3] - 莫言认为自然状态下的艺术创作更具价值,非洲的荒凉草原与繁华都市对比激发创作灵感 [3] - 王振提到莫言在非洲草原即兴创作"与天地对话"等书法作品,结合当地环境进行艺术表达 [4] 公益活动 - 莫言和王振在非洲期间为中国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各捐赠10万元 [4] - 莫言个人累计捐款1000余万元,主要用于救助先心病和孤独症儿童 [8] - 两块砖公益基金已救助200余名先心病儿童手术,完成15万余名青少年先心病筛查 [8] - 支持全国22个省48个城市开展孤独症康复培训,预计帮助1000余个孤独症家庭 [8] 展览影响 -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表示展览有助于理解莫言文学作品意境 [6] - 展览开幕式后莫言亲自担任导览,现场参观师生众多但秩序良好 [6][7] - 莫言联合《中国慈善家》发起"与莫言同行"公益行动,创新文化名人引领的公益模式 [8]
特写|葛洲坝坝首第一村石头山上开出“致富花”,游客和创业者都来了
新浪财经· 2025-04-29 12:47
牛扎坪村转型发展 - 牛扎坪村从"荒石包"转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通过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融合农耕体验 农家乐 户外活动等业态 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3][6] - 2023年该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成为宜昌城市后花园 吸引返乡创业者 "95后新农人" 工艺美术大师等群体 [3][11] 花木城产业建设 - 花木城一期投资950万元于2021年5月运营 二期投资1200万元于2023年9月建成 吸引8省市客商入驻 经营花鸟鱼虫 三峡奇石 雕刻景观等业态 [9] - 花木城2024年为村集体创收80万元 提供近200个村民就业岗位 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 [11] - 配套布局养心谷 兰草谷 星空谷等农文旅项目 目标建成辐射川东鄂西的区域性花卉苗木集散中心 [9] 多元化业态发展 - 形成"文花果食"产业矩阵 包括水果蔬菜基地 民宿 农家乐 村咖等 网红农家乐节假日一座难求 [11][15] - 工艺美术师李长庚利用黄栌树根创作根艺书法作品 成为特色文化产品 [9][11] 年轻创业者案例 - "95后"王皝流转土地种植大球盖菇 年产量约5000-6000斤 通过短视频和电商直播拓展销路 并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 [12] - 创业者选择牛扎坪因区位优势(距城区20分钟车程)及成熟业态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培训 比赛等创业服务 [12] 基础设施与产业协同 - 2015年村党委争取三峡集团支持建设蓄水池和观光大道 解决无水无路困境 [6] - 葛洲坝电厂捐赠退役水力发电机转轮作为地标 吸引游客打卡 [5][8] - 利用修建葛洲坝遗留的废弃采石场改造为花木城 实现资源再利用 [6]
中华文化笔墨传——访台湾书法家洪启义
新华网· 2025-04-27 17:32
中华文化传承 - 书法被强调为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保护与传承,尤其篆书与隶书等早期书体最具旨趣 [1] - 中国书法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 - 汉字构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体现中华先民智慧,是文化瑰宝 [4] 书法艺术与技法 - 洪启义师从谢宗安学习"汉魏合体书",专注隶书、篆书、魏碑各三年,总计十年学艺 [2] - 书法创作需"追求神采,抒写性灵",依赖技巧精熟与创作心态的物我两忘 [2] - 竹笔书法因竹纤维笔头的特性,线条瘦劲有力,符合"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 [3][2] 两岸书法交流现状 - 大陆通过官方举办大型书法比赛推动传承,吸引年轻群体学习,而台湾因"去中国化"导致校园书法课消失 [7] - 洪启义作品被大陆多地(山东、河南、天津、陕西)收藏,并呼吁两岸以书法为精神纽带加强交流 [7][8] - 强调两岸文化同源,书法是"不可能割断"的联结,需珍惜和平并保持交流平台开放 [7][8] 书法学习方法论 - 学书法需结合历史文化阅读,理解字源演化以提升精神境界,而非仅练习书写技巧 [6] - 实务派主张通过名师引导、勤学苦练及临摹熟练后追求神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