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

搜索文档
医疗科普莫成“流量生意”
人民日报· 2025-08-20 10:56
有规范引导,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 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 负责。从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到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从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到严处违 法违规信息及账号,落实落细有关要求,方能遏制医疗科普违规短视频"野蛮生长",更好守护群众健 康。 聚焦平台这个治理交汇点,既要大力治乱,也要完善机制。依法治网,该出手时就出手。江苏南京一医 生在某平台发布短视频,含有"肉毒素"治疗效果相关内容,因违反广告法被处罚。有平台出现"5天治愈 糖尿病"等夸大宣传,被监管部门严肃约谈。多想办法,提升平台监管质效。比如,某短视频平台联合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推出"同行评议"机制,对科普内容质量进行评定和认定,同时完善平 台规则,发布医疗账号日常运营规范、医疗健康内容审核指南等,并对部分违规案例进行公示。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都必须守住伦理的底线 一位院士曾说,"把科学讲成故事,科学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乘着短视频的东风,医疗科普圈 粉无数。有报告显示,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 ...
北京市属医院科普精英大赛决赛举行
新京报· 2025-08-15 17:45
北京市医管中心科普精英大赛 - 8月15日举办2025北京市属医院科普精英大赛决赛,16位医学专家参与将医学知识转化为科普作品 [1] - 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库目前共有科普专家近千人(934名) [1][2] - 大赛作品采用创新形式如音乐表演(北京安定医院医生王宇翔用吉他演示音乐治疗)和动画云合作(同仁医院医生付建力与《哪吒》角色互动) [1] 参赛作品数据表现 - 参赛作品聚焦三大健康主题:儿科与精神心理健康知识、体重管理知识、疾病预防和诊疗知识与新技术新方法 [2] - 22家市属医院提交111部短视频参加初赛,50部优秀作品晋级复赛 [2] - 复赛作品在"健康北京"抖音号展播累计播放超360万次,获点赞近6.5万次 [2] 专家库建设进展 - 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市体育局组建市级健康体重管理科普专家库,确定152名体重管理科普专家 [2] - 全市形成"健康科普专家库(934人)+体重管理专家库(152人)"的双体系架构 [2]
四部门出手!医疗科普不是“流量生意”
新华社· 2025-08-04 21:21
行业监管政策 -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1] - 网站平台需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区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学院校人员、医药研发机构等类型分类核查 [4] - 医生需展示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护士需亮明护士执业证,平台需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强化认证信息展示 [4] 内容管理要求 - 引用转载专业医疗科普内容、旧闻旧事、AI生成内容等需严格标注信息来源或生成合成标识 [5] - "自媒体"账号不得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健康养生知识页面不得同时出现商品经营者联系方式或购物链接 [5] - 平台需清理传授无底线蹭流量打造"网红医生"、借两性健康传播色情擦边内容、利用AI编造涉医文案等违法违规信息 [6] 违规处罚措施 - 对虚假标注信息来源、无资质持续发布专业内容、违规发布广告等账号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取消营利权限、禁言、关闭等梯度措施 [6] - 持续加大中西医医疗科普知识供给,以多样形式传达权威专业健康知识 [6] 行业乱象背景 - 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 [3] - 医疗科普不能成为"流量生意",科学传播需杜绝"江湖忽悠" [4]
网信办出手!“自媒体”医疗科普资质认证趋严,AI生成内容需标注
第一财经· 2025-08-01 20:29
行业监管政策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对账号资质认证、信息传播、内容生产等方面进行规范 [1] - 新规要求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对发布转发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需标注引用内容或AI生成标识 [3] - 严禁以健康养生知识形式变相发布医疗产品广告,禁止在同一页面展示商品经营者联系方式或购物链接 [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医生科普在网络盛行但存在资质认证和内容监管不规范问题 [1][2] - 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作为牟利工具,存在违规导诊、直播带货、夸大疗效等行为 [2] - 主要平台如小红书、B站、微博、微信已加强医生账号资质审核,需提供医院盖章证明和完整执业证件 [2] 平台与机构应对措施 - 上海于2023年3月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明确9类禁止性规定包括误导性诊疗建议和夸大疗效宣传 [3]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需分类核查医师资格证、执业证等资质证件,并提供在职证明 [2] 行业发展趋势 - 科普内容成为部分医院医生职称晋升指标,但"自媒体"科普成果未被纳入评价体系 [4] - 行业专家呼吁推广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性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医学素养 [4]
直播预告:中医专家教你正确防暑护肠胃
人民网· 2025-07-16 15:05
三伏天养生健康指南 - 三伏天既是养生黄金期也是健康高危期 大量吃冷饮 长时间使用空调 昼夜睡凉席等常见消暑方式可能伤害脾胃 [1] - 不同体质人群需科学应对暑湿 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将揭秘正确养生方式并指导避开误区 [1] 专家背景 - 张声生教授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 消化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导师 [5] - 担任国家中医药局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脾胃病重点研究室主任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 [5] - 擅长领域包括疑难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 肝胆病 胃痛 便秘 泄泻 虚证调理等 [5] 直播观看方式 - 下载人民好医生App进入名医直播栏目收看 [6] - 可通过苹果市场或安卓市场搜索"人民好医生"下载客户端 [8] - 关注人民健康公众微信号 点击健康互动下载App后收看直播 [8]
医生可以做“网红”吗
新京报· 2025-07-08 19:18
网红医生乱象 - 央视财经曝光部分网红医生存在线上引流、线下高价开药等乱象 [1] - 国家卫健委提醒注意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 [1] - 网红孵化机构将医护人员视为"流量密码",打造网红医生进行商业变现 [1] - 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制造争议话题、编造虚假剧本、贩卖健康焦虑等方式吸引流量 [1] - 运营机制包括立人设、造焦虑、导流量、割韭菜四步收割链 [3] - 这些行为污染信息环境、消耗公众信任、可能延误真实病情 [3] 乱象成因 - 网民健康知识需求大但媒介素养缺乏 [4] -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存在监管漏洞 [4] - 多重因素交织导致伪科普内容泛滥 [4] 治理措施 - 需平台强化审核和资质核验,封禁伪科普账号 [5] - 管理部门需对直播带货、私域引流等行为严肃追责 [5] - 医疗从业者需坚守职业伦理 [5] - 公众需提升信息辨识能力和健康素养 [5] - 需构建多方治理闭环减少危害 [6] 优秀网红医生案例 - 陈伟教授在抖音、视频号进行科学减重知识科普 [8][9] - 李鹤医生全网粉丝超千万,专注心血管健康科普 [10][15] - 徐文斌医生通过《补钙歌》等视频传播健康知识,全网获赞超千万 [16] - 白辰、薄世宁等医生在短视频平台拥有数百万至上千万粉丝 [16] 行业发展趋势 - 整治目的不是消灭网络健康信息,而是让真正医学知识流动 [19] - 需要打造更多货真价实的网红医生挤压伪科普空间 [7] - 医生做网红的关键是坚持专业性和以患者健康为本位 [9][15][16]
网红医生”被点名,医疗科普不容“挂羊头卖狗肉
新京报· 2025-07-08 19:18
医疗科普行业乱象 - 国家卫健委点名批评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存在违规导医导诊、直播带货、高价开药等行为 [1] - 乱象包括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误导公众,以及通过虚假宣传带货和线下引流 [1] - 典型案例包括自称三甲医院医生推荐虚假特效药,实际为普通中药调配,以及虚假在线咨询引流至线下社区医院开高价药 [2] 行业监管措施 - 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联合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1] - 需要线上线下同步整治,线下问题医疗机构和可疑药品销售乱象需重点关注 [2] - 医疗机构需规范医生线上行为,防止其利用机构名义为伪科普和带货背书 [3] 平台管理建议 - 平台应建立更高准入门槛和健全监督机制,对医生认证需进行实质性审核 [3] - 建议采用AI技术筛查直播内容,对违规行为及时限流或规制 [3] - 鼓励网友监督举报,对问题账号及时纳入黑名单管理 [3] 行业规范要求 - 医疗科普形式可以创新,但不能将科普作为带货和引流的工具 [3] - 医生参与线上活动必须遵守职业伦理,保持医疗专业性和公信力 [3] - "网红医生"首先应确保医疗专业身份,不能为商业利益牺牲职业操守 [3]
医疗健康科普别被网红医生带偏了
北京青年报· 2025-07-08 11:30
医疗健康科普行业现状 - 医疗科普已成为中国各大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的内容,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 [1] - 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拉近与患者距离,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医患信任度 [1] - 各大短视频平台积极布局"泛知识"领域,重视垂直领域,专业医生成为平台重点合作对象 [1] 行业乱象分析 - 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与网红孵化机构合作编造假剧本进行摆拍 [1][2] - 出现真医生讲伪科普现象,甚至发布"软色情"内容以获取流量,违背医疗伦理并损害行业形象 [2] - 背后形成灰色产业链,专业造假团队介入,最终通过广告推销药品等方式变现 [2][3] 监管与治理方向 - 国家卫健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1] - 需要压实医生个人、医疗机构、网络平台和网红孵化机构多方责任 [3] - 网络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医疗机构需规范医务人员网络行为,监管部门将依法惩治造谣传谣行为 [3][4] 行业发展建议 - 应增加优质医疗健康科普供给,通过引导、激励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4] - 强调内容真实性是网络内容产业根基,需杜绝无底线摆拍和伪科普 [4] - 医生应保持专业形象,成为医疗科普的"燃灯者"而非流量追逐者 [4]
网红医生公信力崩塌!国家卫健委:都是敛财行为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7 15:35
互联网医疗科普行业现状 - 医疗科普已成为中国各大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的内容 尤其在短视频平台成为热门话题 [1] - 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健康科普知识 [1] 行业乱象 - 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 滥用专业权威进行自我背书 [3] - 存在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及高价开药等行为 [3] - 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 [3] 监管措施 - 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联合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1][4] - 强调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后 才能通过合规互联网医院复诊 [4] - 明确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 将重点维护民众健康权益 [4] 行业社群发展 - GLP-1俱乐部已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库 拥有数百位专业人士 [7] - 社群提供专题讲座、资源链接、学术推广及咨询服务等多元功能 [8] - 目前拥有3W+粉丝基础 定位为减重降糖领域的专业交流平台 [9]
“频繁洗头致脱发”“伤口须用酒精消毒”是真是假?健康解读来了
新华网· 2025-07-06 13:12
健康误区解读 水垢与肾结石关系 - 水垢由钙离子、镁离子与碳酸氢盐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 硬度高于200mg/L的硬水烧水易产生水垢 [2] - 水垢进入人体后部分可被分解 未被分解成分通过代谢排出 健康人群饮用硬水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 [2] - 饮水量不足导致尿液浓缩才是泌尿系统结石风险增加的主因 [2] 洗头与脱发关联 - 勤洗头不会导致脱发 头皮清洁对维护头发健康至关重要 [3] - 正常人脱发主因是毛囊进入休止期的自然脱落 与免疫、遗传、激素等因素相比洗头影响极小 [3] - 适度洗头可清除头皮多余皮脂、灰尘和死亡细胞 保持头皮健康 [4] 伤口消毒方式 - 医用酒精适用于无破损皮肤消毒 如术前消毒 伤口消毒建议选用不含酒精的碘伏 [5] - 75%酒精浓度消毒效果最佳 但会破坏伤口健康组织细胞 影响愈合甚至导致瘢痕 [5] 抗过敏药依赖性 - 抗组胺类药通过阻断组胺与H1受体结合缓解症状 不会产生生理或精神依赖 [6] - 停药后症状反复可能因过敏未有效控制 而非药物依赖 [6] - 合理用药是控制过敏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盲目停药可能加重病情 [9] 动物油与植物油热量对比 - 等重量动物油与植物油能量含量几乎一致 不存在哪种油更易致胖的本质差异 [10] - 动物油因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和风味浓郁易引发过量进食 摄入量才是肥胖关键 [10] - 植物油过度摄入同样会因能量蓄积导致肥胖 需注意用量控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