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整形

搜索文档
青少年暑期扎堆整容,“容貌焦虑”背后藏着哪些心理问题
新京报· 2025-07-25 12:31
青少年医美整形现象 - 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 准大学生和准高中生成为主要群体 呈现低龄化趋势[1][3] - 2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11.12% 最小求美者仅11岁[3][6] - 双眼皮和隆鼻是最热门项目 部分青少年甚至考虑颌骨整形等高风险手术[2][4] 行业规范与政策 - 我国规定未满18周岁不得实施非必要医美项目 必要手术需监护人签字并由正规医院评估[5]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从业规范 明确禁止引导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服务[6] - 正规医院医生普遍不建议未成年人整容 因面部仍在发育阶段[4][7] 医美行业现状 - 社交平台存在大量整形前后对比内容 放大正常面容的"缺陷"[3] - 部分私立整形医院接收未成年人客户 存在家长陪同现象[3] - 行业存在夸大宣传问题 从业人员不得作出安全性断言或保证[6] 技术层面考量 - 未成年人皮下胶原代谢处于正向生长阶段 过早干预可能导致后期问题[6] - 不可吸收材料长期可能出现增生 肉芽和移位等问题[7] - 鼻整形需等待软骨发育完全 双眼皮手术原则上禁止未成年人实施[7] 心理因素分析 - 容貌焦虑常源于同伴比较和社交压力 部分青少年通过外形寻求认同[8][9] - 存在"体象障碍"案例 对微小缺陷过度关注[10] - 部分案例显示整容需求背后存在亲子关系问题[9][10]
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 专家:未成年人整容风险极大
央视网· 2025-07-16 06:42
医美行业暑期热潮 - 暑期医美整形机构迎来整容热潮 低龄化趋势明显 准高中生加入整容行列 最小咨询者仅11岁 [1]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近期整形手术预约量翻倍增长 家长带刚考完试的孩子咨询整容项目 [2] 未成年人整容市场乱象 - 部分不正规医美机构以"早做早变美"为噱头吸引未成年人 甚至协助伪造年龄逃避家长监护 [4] - 未成年人咨询项目多样化 包括割双眼皮、隆鼻等创伤性手术及瘦脸针、脂肪填充等微创项目 [1][8] 未成年人整容风险 - 未成年人面部骨骼未发育完全 整形可能导致软组织发育异常 引发面部比例失调 [6] - 注射类项目(如瘦脸针)可能干扰骨骼正常发育 导致颞肌代偿性肥大等问题 [10] - 射频类项目(热玛吉/超声炮)会使年轻皮肤失去弹性 水光针对青少年存在不必要风险 [11] 医疗建议与适应症 - 创伤性整形手术(双眼皮/隆鼻)不建议18岁以下人群实施 [8] - 影响生理功能的面部缺陷(倒睫/唇腭裂/小耳畸形)需在童年期干预 6岁儿童耳廓已达成人80% 肋软骨移植可同步生长 [12][13]
国家卫健委整治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网红医生”带货要小心了
第一财经· 2025-07-05 16:54
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 - 国家卫健委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重点打击"网红医生"滥用专业权威进行违规导医导诊 线上问诊 线下引流 直播带货及高价开药等行为 [1] - 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夸大治疗效果 虚构病例 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并敛财牟利 [1] - 医疗科普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热门话题 但存在被商业化利用的风险 [1] 上海负面清单制度 -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 包含9类禁止性规定 [2] - 清单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 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 并禁止以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产品广告或进行直播带货 [3] - 要求个人开设健康科普自媒体账号需向所在医疗机构申报并获同意 [3] - 新规实施后已有"网红医生"因纪律要求拒绝外部平台合作邀请 [3] 行业违规操作模式 - 企业通过变相科普活动形式与医生合作 包括线下活动付费参与 肖像授权及录制科普视频用于企业宣传 [3][4] - 保健品和医美行业成为违规科普重灾区 部分机构"网红医生"通过制造患者焦虑或夸大疗效获利 [3][4] - 专业医生指出部分社会机构"网红医生"存在过度承诺治疗效果问题 [4] 行业影响与规范 - 合理科普有助于医生个人品牌建设和医院学科传播 但需避免商业化倾向 [5] - 上海市新规旨在禁止不合理科普行为及变相商业活动 维护消费者权益 [5] - 国家卫健委强调互联网诊疗需遵守法律法规 患者应在线下完成首诊后再进行互联网复诊 [5]
女性“高潮针”火了,医生揭秘背后疗法
虎嗅· 2025-04-29 14:52
文章核心观点 近期“高潮针”冲上热搜,其主要成分PRP治疗并非新鲜事物,虽在组织修复等领域有一定潜力,但用于“高潮针”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且存在诸多风险,应限制性、规范性使用 [2][4][17] 分组1:“高潮针”基本情况 - “高潮针”冲上热搜,多地女性开打相关预约爆满,是在阴道内敏感点位注射胶原蛋白提升性快感和高潮,价格数千元至万元不等 [1][2] - 医学上无“高潮针”概念,部分项目技术不成熟、原理不扎实、效果不明确且风险大 [2] 分组2:PRP治疗背景 - PRP又称富血小板血浆,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蛋白浓缩液,2000年左右用于骨科和牙科,富含生长因子理论上能促进组织修复、再生 [3][4][5] - 支持PRP在骨科、牙科运用的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不高,有限疗效和昂贵价格限制其临床应用,后转战私立医美机构用于面部注射 [5] - PRP治疗在我国未获批用于医美整形,厂家获批的是制备装置,多数私立医美机构无采集血浆等资质,但市场需求使其在监管模糊地带广泛开展 [6] 分组3:“高潮针”原理及效果争议 - 私立医美机构称“高潮针”在女性“G点等高潮点位”注射PRP能促进神经末梢修复等提高性体验且无副作用,但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8][9] - 部分求美者注射PRP后感受获益可能源于个体差异或心理暗示,不具备普遍推广基础 [10] - 现有研究关于PRP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证据等级低,注射剂量等未达成统一共识,“有效结果”存疑 [10][11] - 医学上“敏感点位注射”存在争议,女性性相关生理解剖结构是范围而非“点”,特定部位注射可能无用 [12] 分组4:“高潮针”风险 - 医疗操作无“绝对安全”,PRP制备、注射过程污染可能导致局部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 [13] - 部分“高潮针”用玻尿酸或纤维蛋白可能存在远期硬化风险 [14] - 女性私密部位注射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血管和神经,打进血液可能诱发栓塞导致死亡 [15] - 非医疗机构非专业医生操作,可能使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PRP制品,且PRP产品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16] 分组5:监管与建议 - 我国已有地区发文禁止阴道内注射行为,国家卫健委提出降低注射美容并发症发生率目标 [17] - PRP在组织修复等领域有潜力,但应在严谨科学探索中进行,现阶段需限制性、规范性使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