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面向“十五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9:37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 - 京津冀三地2024年GDP增速分别为5 2%、5 1%和5 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11 5万亿元,是2013年的2 1倍 [2] - 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 5万人降至1094 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490 5万人降至344 5万人,年均降幅分别为1 84%、3 85% [2] - 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 [3] 产业协同与创新成果 - 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 9万次,总投资额达2 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3] - 2023年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 64万件,占全国比重14 81%,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8 7亿元,为2013年的10 52倍 [3] - 京津冀在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配置不均尚未有效解决,区域一体化机制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 [4] - 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4] -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重道远,需继续增加经济规模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 未来发展建议 - 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 [5] - 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 [5] - 推进交通、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5]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完善三地公共服务配套 打造职住平衡通勤圈
北京商报· 2025-07-21 15:54
北京商报讯(记者 金朝力 程靓)7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昨日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 (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以下简称《蓝皮书》)。 据悉,《蓝皮书》由2个总报告、7个专题报告和3个区域报告构成。具体看,首先,从整体层面探讨京 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现状及问题;其次,从"牛鼻子"、核心动力、重点领域、绿色基底、关键载体及设 施支撑等方面对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推动京津冀高质 量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蓝皮书》指出,聚焦区域快线连接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动京津、京雄发展空间上的"一体化"向时 间上的"同城化"迈进。加强区域快线建设,提升通勤效率。打造由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 构成的交通网络体系,扩大北京"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完善通州、大兴、廊坊、武清等京津冀交界地公 共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圈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加强轨道交通与京津地区地铁线网间的有效衔接。 同时,扩大轨道交通覆盖面,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围绕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核心城市,规划以轨道为 主连 ...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
新京报· 2025-07-20 21:26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成就 - 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8.7亿元,是2013年的10.52倍 [1] - 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达2.3万亿元 [1] -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1] - 京津冀高铁总里程达2624公里,实现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全覆盖 [1] 京津冀发展面临的挑战 - 2023年北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18312元,是天津的1.58倍,河北的2.3倍 [1] - 三地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 [1] - 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 [1] - 三地优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问题突出 [1] 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建议 - 通过协同立法破除行政壁垒,提升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 [2] - 制定《京津冀科技人才资质互认目录》,共建科技人才数据库 [2] - 试点科学家"北京聘用,津冀履职"机制和"创新积分跨区域兑换"政策 [2] - 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 - 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 [2] - 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在京发布
新华财经· 2025-07-20 17:31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展 - 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 [1] - 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1] - 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 [1] - 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 [1] - 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推动京津冀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1] -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 [1]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1] - 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 [1] - 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 [1] - 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1]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议 - 疏通"制度经络",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 [2] - 激活"市场穴位",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 [2] - 提升"产创韧性",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 - 培育"机体气血",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 [2] - 重构"空间骨架",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夯实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