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

搜索文档
天津武清推动京津产业新城加快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8-01 10:57
京津产业新城政策支持 - 武清区制定16条政策措施推动京津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 包括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新质生产力 增强内生动力 提高治理能力4个方面 [1] - 政策聚焦下放天津市级权力事项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提升配套服务功能3大方向 目标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 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 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 [1] - 部分天津市级权限已下放至武清区 创新创业服务厅正式运行 提供政务 科创 金融等7大板块"一站式"服务 [2] 产业发展规划 - 武清区支持经开区 高村数智创新园等区域扩区 保障先进制造研发项目用地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将获新增建设用地等政策支持 [2] - 武清将深度对接北京经开区 海淀区及高校院所 构建"京津研发 武清转化"通道 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建设 [3] - 重点培育智能科技 生物医药千亿级集群 布局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数字应用 合成生物 精准医疗等新兴领域 [3] 经济数据表现 - 2023上半年武清区GDP达492 61亿元(同比+5 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 03亿元(同比+13 4%) [2] - 规上工业总产值+7 7% 限上批零业销售额+17 6% 规模以上服务业+11 8% 固定资产投资+8 3% [2] 政策落地进展 - 武清区发改委制定《实施方案》和落实举措 梳理承接市级事项需求清单 组织部门对接争取支持 [4] - 政务服务办借鉴滨海新区经验 细化事权下放阶段性安排 已邀请天津市政务服务办开展调研指导 [4]
廊坊全力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三篇文章”
经济日报· 2025-07-28 05:5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廊坊市战略定位 - 廊坊市地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黄金大三角核心腹地,是河北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和核心区 [1] - 通过深耕北京、借势机场、联动雄安三大策略,推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对接合作 [1] 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发展 - 交通互联:建成11条对接道路、6座跨潮白河桥梁,引入26条北京公交线路,开通13条定制快巴,京唐城际铁路通车实现半小时轨道交通圈 [2] - 产业协同: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7大产业集群形成"7+19"产业图谱体系,第六届项目推介会签约80个项目,意向投资额331亿元 [2] - 公共服务:潞河医院等北京医疗机构与北三县组建医联体,实现3600余项北京政务事项与294项北三县事项"区域通办" [3] 临空经济区(廊坊)发展动态 - 航空产业:聚焦航空研发、制造、维修、培训四大板块,吸引龙头航空科创企业落地,打造世界一流航空城 [4] - 固安县发展:签约19个航空航天项目(总投资25.58亿元),包括新型涂料研发、人工智能设备制造等 [4] - 商贸物流:建设国际商贸物流CBD和创新中心,通过金融赋能吸引头部企业集聚 [5] - 区域联动:协同广阳区等周边区域发展"会展+产业/文旅/消费"融合业态,共享自贸区政策 [6] 南部县(市)与雄安新区联动 - 产业对接:大城县科泰建材、文安县泰华远大等企业产品应用于雄安标志性工程,形成"新区研发+周边孵化"等合作模式 [7] - 交通网络:京雄城际、荣乌高速等3条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与雄安无缝衔接 [8] - 政务服务:3380项廊坊事项与雄安新区实现"区域通办" [8]
天津加强科创园区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5 08:50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天津恩特能源科技发布"刀锋"系列全碳化硅变流器,能量损耗降低50%、重量减轻2/3、功率密度提升6倍,显著提升储能电站设备能源利用效率和复杂工况适应性水平 [1] - 公司负责人表示天开高教科创园的良好环境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赋能储能产业 [1] 科创园区与创新生态 - 天津以科创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58%,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世界前列 [1] - 天开园与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与56所高校、2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 [2] - 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2023年突破2000亿元,增长超过10% [2] -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以知识产权股权作价入股企业,通过股权分红反哺学校科研工作 [2]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移植北京中关村203项服务,入驻企业可享受"类中关村"式产业生态 [3] - 天津与京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同比增长超35% [3] - 天津正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推进产学研用有机贯通 [3] 政府支持与政策导向 - 天津将推动天开园等科创园区发展,优化政策和服务供给,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4]
《北京城市副中心条例(草案)》提请一审 明确支持培育未来产业
北京商报· 2025-07-24 21:17
管理体制与规划建设 - 创新管理制度解决水绿空间复合利用不足问题 加强公园绿地复合利用并探索滨水空间复合利用机制 [3] - 优化地下通道和地上连廊利用 允许已建成项目通过协议方式供地增加经营性用途 [3] - 明确交通体系 水务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安全运行等方面的优化管理要求 [3] 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 明确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定位和布局 重点发展数字经济 现代金融 先进制造 商务服务 文化旅游 现代种业六大产业 [3] - 支持培育未来信息 未来健康 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3] -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强化产学研合作 促进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 [3] - 延长重大产业项目土地出让或租让年期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培育 [3] 绿色发展示范 - 支持绿色交易和建筑绿色发展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4] - 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鼓励大型活动组织者购买碳配额抵消温室气体排放 [4] - 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拓宽绿色电力应用范围 [4] 区域协同发展 - 与雄安新区健全多层级工作对接机制 实现错位发展 [4] - 推动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有序迁入 承接央属 市属资源和总部企业 [4] - 推进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 产业发展 公共服务协同 [4]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 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建立公共空间活化利用机制 [5] - 提升医疗 生育 托育 教育 养老等公共服务品质 [5] - 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推进职住平衡 [5]
北京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下半年还将完成这些大事
新京报· 2025-07-24 18:07
7月24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受市政府委托,报告了 本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北京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 预期,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各项工作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25029.2亿元、同比增长5.5%。 今年下半年,北京还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报告提出,今年将做好本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论证,支 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还将出台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新版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此外,今年地铁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将开通,承平高速、京平高速改扩建工 程通车。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44元、实际增长5.1% 报告显示,北京上半年经济大盘稳。推动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地见效,首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 中有进,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9.2亿元、同比增长5.5%,经济增速连续3个季度保持在5%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1%,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0.9%、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7%, 一般公共预 ...
北京对城市副中心立法,支持副中心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属资源
新京报· 2025-07-24 13:38
区域协同与京津冀发展 - 引导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城市副中心,支持承接央属、市属资源和总部企业 [1] - 与雄安新区健全多层级工作对接机制,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形成服务首都发展的新两翼 [1] - 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控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8][9] 土地利用与城市更新 - 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路径,探索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机制 [2] - 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完善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鼓励市场化方式推动城市更新 [2] - 优化农用地转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定和更新基准地价,细化战略留白用地管理规则 [2] 交通体系与智慧城市 - 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提升区域交通辐射能力,优化交通网络 [3] -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 [3] - 推进智慧信控、智慧交通大脑建设,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行绿色出行 [3] 产业定位与布局 - 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 [4] - 支持培育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4] - 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同步试点 [4] 绿色发展 - 设立"绿色发展"专章,推动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5][6] - 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光伏发电广泛应用 [7] - 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绿色出行,鼓励大型活动组织者购买碳配额 [6] 公共服务与产业协作 -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9] - 鼓励产业园区对接合作,搭建产业项目推介洽谈平台,形成梯次布局的区域产业新模式 [9] - 加快布局未来健康医疗服务场景,推进医产协同,建设新型特色消费圈 [4]
面向“十五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9:37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 - 京津冀三地2024年GDP增速分别为5 2%、5 1%和5 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11 5万亿元,是2013年的2 1倍 [2] - 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 5万人降至1094 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490 5万人降至344 5万人,年均降幅分别为1 84%、3 85% [2] - 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 [3] 产业协同与创新成果 - 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 9万次,总投资额达2 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3] - 2023年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 64万件,占全国比重14 81%,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8 7亿元,为2013年的10 52倍 [3] - 京津冀在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配置不均尚未有效解决,区域一体化机制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 [4] - 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4] -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重道远,需继续增加经济规模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 未来发展建议 - 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 [5] - 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 [5] - 推进交通、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5]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纳入天开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9 05:53
空间布局与政策优势 - 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一期)被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使天开园"多点"扩容至6个 [3] - 该区域是天开园现有成员中距离北京最近的"一点",北京来源项目可叠加享受天开园所有政策 [3] - 从宝坻站乘坐高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仅需18分钟,智能网联道路直达园区仅需18分钟 [4] 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 - 宝坻京津中关村(一期)占地面积3.22平方公里,东至纵三路及开元路,西至朝霞路,南至横三路,北至京哈高速防护绿带南边界 [4] - 园区内智能网联道路全长11公里,双向六车道,配套智能网联公交车 [4] - 南开中学项目预计2026年9月竣工,143套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 [10] 产业发展与企业入驻 - 园区聚焦"3+1"产业定位: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现代服务业 [7] - 累计引入1886个市场主体,80%来自北京,实体项目191个,包括三一重能、莱伯泰科等行业领军企业 [7] - 协同发展中心、医疗器械园、星网智谷产业园、首信、捷通等多个产业载体已建成 [6] 科创资源与平台建设 - 引入重大装备结构可靠性科学与工程试验室、航空器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联合创新实验室、北大科技园、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石墨烯单膜中试基地等重要平台 [8] - 博宇半导体、新松机器人分别获得国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认证 [8] -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促进与北京中关村资源共享 [8] 企业服务与生态建设 - 打造"类中关村"生态,建设企业服务、产业招商、金融超市、科技成果转化等"十大服务平台",植入北京中关村203项集成服务包 [9] - "陪跑工作室"累计为39个重点项目提供陪跑服务,完成审批事项385件,企业仅需承担20%审批工作量 [9] - 光环新网云计算大数据公司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6个月(原需8-12个月) [9] 低碳产业与智慧交通 - 新能源智能网联车等低碳产业项目结合园区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场景,探索智慧交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模式 [10] - 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创业孵化类创新基地",科创服务持续释放活力 [7]
首衡高碑店市场:夏日经济“热”力全开 超级“菜篮子”购销两旺
搜狐网· 2025-07-18 10:20
京津冀农产品交易中心运营情况 - 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标杆项目,年交易额超1400亿元,服务北方13个省市自治区4亿人口[1] - 市场每日运营繁忙,拥有8700余家商户,运输车流量大,短驳车高效穿梭于商户间[1] - 市场年交易量达1910万吨,具备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功能,云南叶菜等品类日均进场量稳定[2] 夏季水果交易亮点 - 西瓜品类日均走货15-20吨,高峰期可达30吨,采用"一看二拍三感受"的质量验收标准[1] - 桃类交易区日均出货20车(每车2.5吨),高峰期近30车,货源来自河北易县、山东蒙阴等核心产区[1] - 进口水果区以泰国金枕榴莲、山竹等品类为主,采取亲民价格策略吸引采购商[2] 供应链保障体系 - 建立"产区货源锁定+冷链物流温控+应急仓储"三位一体供应保障机制应对夏季高温多雨[2] - 冷链物流系统高效运转,确保新鲜果蔬夜间持续配送至终端市场[2] - 市场定位为"汇聚天下 造福民生"的农产品流通超级枢纽,强化京津冀区域民生保障功能[2]
中国汽车创新突围,YU7热销背后的中国经济新预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14:28
小米汽车市场表现 - 小米首款电动SUV YU7上市18小时锁单超过24万台,创行业新纪录 [1] - 小米汽车15个月内累计交付30万辆,第三方机构确认单周新增锁单28万台 [1][3] - 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市场热度持续高涨 [4] 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 - 中国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40% [3] - 国产新能源汽车从追赶转向反超,国际企业如特斯拉加速产品升级应对竞争 [8] - 福特CEO公开称赞中国电动车技术,指出全球70%电动车由中国制造 [9] 产品策略与消费群体 - YU7起售价25.35万元,未走低价路线,主打技术、安全和体验创新 [8] - 小米汽车车主平均年龄33岁,女性占比30%,增换购用户占60%-70% [9][11] - 消费群体年轻化,95后和年轻家庭成为主力,反映积极经济预期 [11]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影响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年接待访客10万人,集成研发、生产、销售等功能 [11][12] - 北京汽车制造业2024年产值超4400亿元,同比增长15%,新能源汽车产量增近3倍 [12][13] - 小米30%-40%供应商来自京津冀,未来70%供应链配套将实现本地化 [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工厂采用9100吨超大型压铸岛、100%自动化车身车间等智能制造技术 [12] - 宁德时代华北电池基地投产后,将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 [13] - 汽车产业跃升为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智造升级带动千亿产值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