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同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诸多完整产业链“世界之最”强底气 如何用好超大规模市场?
央视网· 2025-11-19 16:16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份额占比超 过50%。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21.6亿千瓦,占全球总量40% 以上。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5G基站开通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固定宽带网络规模等指标 排名全球第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规模空前。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 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截至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 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第一。 我国生产的粗钢、水泥、电解铝占据全球产量50%以上。 我国生产了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我国产业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大的支撑力,完善的产供链体系确保了生产制造的自主 可控和快速响应。 一大早,这家位于苏州吴中区的服务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物流中转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十几辆满载零部 件的车辆排队进出,工人们操作叉车将货物从进货区快速转运至出货区。来自苏州 ...
一场秋日的产业对话
杭州日报· 2025-11-19 10:22
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从2000年到 2024年,总产值从40亿元增长到超1000亿元,现有规上工业企业超300家。然而,随着产业的枝繁叶 茂,推动协同创新,正成为大家共同的期盼。 日前,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对接座谈会举行。记者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赶到 会场,推开门,暖意扑面而来——回字形摆放的会议桌前坐得满满当当,大家翻阅着面前的会议资料, 了解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的情况。 "组织这场活动,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科研端'的智慧与'产业端'的需求能够直接对话。"主 持人开门见山。 听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代表提到的先进技术,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兰宏尤其兴奋。"我 们非常感兴趣!"他说,"作为企业研发人员,我认为企业更擅长临床阶段,比如把有苗头的分子进一步 优化,推进临床开发,而这个苗头分子的出现是我们需要寻找的,非常希望与科技创新界建立合作。" 雨声渐密,市经信局工作人员的笔记本记了满满两页纸,"我们会尽快梳理交流成果,推动各方需 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让今天的'好想法'变成未来的'好项目'。" 散会时已是黄昏,但参会代表们都 ...
港科大将筹办香港第三家医学院 培养“医生科学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17:10
而资金方面,卢宠茂指出,香港科技大学将通过自身资源为新医学院提供部分资金,这也符合财政预算 案中提出的配对出资政策方向。其中,科大将自行出资 20 亿港元,在清水湾校区兴建一座医学院综合 大楼;特区政府也会预留资源支持新医学院的发展,并通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拨款,为新医学院提 供营运资金。 "新医学院会结合医疗服务和科研,致力于培养'医生科学家'。"卢宠茂指出。他表示,在招生方面,新 医学院会采用第二学位课程模式,所有学生都是来自本科毕业生。这一模式能扩大招揽人才的范围,全 球最知名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尤其是那些主修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都是招揽对象。 卢宠茂还指出,在教职员招聘方面,校方强调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尤其要面向全球吸引人才。在这方 面,香港科技大学本身已具备诸多优势。科研方面,尽管科大目前尚未有医学相关的教学经验,但它在 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基础雄厚,在脑神经科学等细分方向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希望未来 科大能够将这些优势运用到新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建设之中。 卢宠茂表,长远来看,这将提升香港在医疗服务、科研以及医学教育领域的水平与实力,助力香港发展 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2024年香港施政报告 ...
上海嘉定“科创集市”启动: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机制
新华财经· 2025-11-17 21:29
新华财经上海11月17日电(记者李荣)锚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目标,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 力,将金融赋能作为关键支撑点。17日,上海嘉定区"科创集市"正式启动。这一创新性平台,将深 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机制,聚焦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据了解,"科创集市"将为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是集成果展示、项目路演、融资 对接、科创服务、政策辅导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品牌。重点关注科创团队、初创企业等创新主体, 以及专精特新企业、拟上市企业、上市企业等全生命周期各类企业;汇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相关 需求,以投融资对接为主要手段,形成科技成果挖掘、筛选、对接、跟踪的闭环管理。 上海嘉定区相关人士介绍,将构建"三维联动"长效机制: ——平台联动,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双重服务平台。在上海交易集团官网打造嘉定专区作为线上平 台,展示产业政策、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对接进展等信息。在双创大厦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科 技金融特色支行作为线下载体。结合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大赛、"创享嘉"创新创业大赛、长三角科技成 果交易博览会等平台,推动资金与项目双向匹配。 上海嘉定正全力打造 ...
人类观测太阳又多了一双“慧眼” 从一台望远镜“看”源头创新
人民日报· 2025-11-17 16:49
项目启动与战略意义 - 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正式启用,填补了国际上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1] - 项目符合“十五五”规划关于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的建议,旨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创新[1] - 项目目标为抢占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先机,确保在太阳物理前沿观测阵地上的领先地位[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AIMS望远镜将太阳磁场测量精度提升至优于10高斯量级,显著高于国际上大口径太阳望远镜普遍100高斯的测量精度[2][3] - 研制出国际上首台既有超高光谱分辨率又具有成像功能的中红外傅里叶光谱仪,其光谱分辨率指标提升至国内原有水平的156倍[3] - 团队实现了关键元器件的从零突破,包括找到适合红外偏振测量的硒化镉双折射晶体材料,并研发出国际上最大口径的硒化镉中红外波片[3] - 望远镜的红外终端科学仪器光谱仪和8—10微米成像光路及真空制冷系统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4] 项目组织与实施 - AIMS望远镜的研制是一次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成功实践,由国家天文台总体协调,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合作参与[3] - 项目注重顶层设计,将指标、功能深度细分并明确技术接口,确保了项目过程顺利,未出现设计返工问题[4] - 项目选址于青海冷湖赛什腾山,当地政府提供了关键支持,例如使用直升机协助运输设备,并在两年内完善了基础设施[5] 团队贡献与挑战 - 青年科研人员是项目建设现场的主力,承担了大量安装、调试等一线工作[5] - 团队在高海拔地区克服了高原高寒、缺氧、物资稀缺等困难,持续数月每日长时间工作,但无人退缩抱怨[5] - 团队通过前后方联动,历时两个多月解决了因低温导致光学镜面面形变化进而影响成像质量的技术难题[6] 初步成果与未来展望 - 调试及科学试观测期间,AIMS望远镜已成功获取多个中红外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为揭示太阳剧烈爆发机制提供了新数据支持[6] - 项目团队下一步计划将维护和运行好AIMS望远镜,并围绕其开展前沿科学研究[6]
【人民日报】从一台望远镜“看”源头创新
人民日报· 2025-11-17 09:57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加大长期稳定支持。"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AIMS望远镜的建 成启用,填补了国际上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也为后续大型天文设备在高海拔地区的建设提 供了重要参考。 图①:图为AIMS望远镜所在的塔楼。图②:现场的工程师们看到第一幅光谱图时,难掩内心的喜悦。 图③:团队正在检测引导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图④:团队正在检测主镜安装复位精度。以上图片均为中 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提供 太阳,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有诸多未解之谜待揭开。近日,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 用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正式启用,人类观测太阳又多了一双"慧眼"。 "从0到1"的探索,打开太阳观测新窗口 太阳大气是由磁场主导的巨大等离子体环境,提高太阳磁场观测精度,对太阳物理基础研究、空间 天气预报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AIMS项目负责人邓元勇介绍,"可以 说,磁场是太阳物理的第一观测量。" 过去,对太阳磁场的观测以分辨率为第一追求,对测量精度重视不够,国际上的大口径太阳望远镜 测量精度普遍 ...
人类观测太阳又多了一双“慧眼” 从一台望远镜“看”源头创新(科技视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11-17 06:04
项目核心成就 - 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正式启用,填补了国际上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1] - 将太阳磁场测量精度从国际上普遍的100高斯量级提升至优于10高斯量级[3] - 研制出国际上首台既有超高光谱分辨率又具有成像功能的中红外傅里叶光谱仪,其光谱分辨率指标提升至国内原有水平的156倍[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团队实现了从中红外偏振测量装置到关键元器件(如红外波片)的从零开始自主研发,成功研发出国际上最大口径的硒化镉中红外波片[3] - AIMS望远镜的红外终端科学仪器光谱仪和8—10微米成像光路及真空制冷系统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体现了相关技术的自主可控[4] - 项目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由国家天文台总体协调,联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同完成[3] 项目选址与建设 - 望远镜最终选址于青海冷湖赛什腾山,该地满足了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空气稀薄等红外设备的高要求[5] - 当地政府为支持项目建设,使用直升机协助运输设备,并在确定选址后约两年内使基础设施条件完全跟上[5] - 团队克服了高海拔地区的高寒、缺氧、物资稀缺等困难,完成了设备的安装与调试[5] 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 该设备以精确的磁场测量为突破口,旨在确保在太阳物理前沿观测阵地上的领先地位[2] - 磁场是太阳物理的第一观测量,提高其观测精度对太阳物理基础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2] - 调试期间已成功获取多个中红外波段的太阳耀斑数据,为揭示太阳剧烈爆发中的物质与能量转移机制提供了新数据支持[6]
汇聚全球创新力量,共探海洋经济前沿
南方都市报· 2025-11-15 11:16
赛事概况 - 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第九届国际赛海洋经济行业决赛在宝安举行,来自11个海外分站赛的22个优质项目团队参赛 [1] - 大赛采用线上路演与答辩模式,每个项目经历8分钟路演和7分钟评委问答 [3] - 评审团由大学教授、投资机构高管、行业协会专家组成,从技术创新性、商业可行性等多维度进行评判 [3] 比赛结果 - 来自英国伦敦的“基因编辑驱动的贻贝粘蛋白高效合成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一等奖 [6] - 来自新加坡的“可扩展水产病害检测系统”和来自瑞士苏黎世的“OceanPulse—海洋塑料智能预警与溯源平台”项目获得二等奖 [6] - 获奖的三个项目将晋级总决赛角逐总冠军 [6] 深圳及宝安区海洋经济产业背景 - 深圳202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涉海创新平台86个 [7] - 宝安区是深圳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2024年海洋经济“四上”企业达455家,实现增加值537.4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突破10% [7] - 宝安区聚集了91家涉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8家涉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7] 赛事影响与项目特点 - 参赛项目覆盖智能港口、海洋能源、水产养殖、生态治理等多个前沿领域,与深圳、宝安海洋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7] - 一等奖项目团队为第二次参赛,看中深圳优越的营商环境及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契合度 [8] - 大赛成为促进国际创新资源双向交流的重要纽带,推动海洋科技领域的理念互鉴与技术互补 [8]
与城市同频 与产业共振
新华日报· 2025-11-14 05:52
产学研协同模式 - 推动产学研合作从“自发、零散”向“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跃升 [2] - 合作模式从“点对点”升级至“一院一镇、百团百企”,并共建16个产业学院作为融合载体平台 [2] - 学校与企业形成19个混编科技创新团队,自主研发技术实现产业化 [2]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特种电机团队研发的磁悬浮电机产品技术国际领先、国内第一,其“磁悬浮水源热泵”填补国内集中供暖领域空白 [2] - 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为企业解决50余项“卡脖子”技术,推动60余项成果转化 [2] - 学校近5年获得7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破解关键技术 [3] 人才流动与队伍建设 - 实施“双岗互聘”模式,拥有72名“双岗互聘”高层次人才,79名来自产业一线的兼职教师,120名青年博士在企业从事科研 [3] - 推行“人在高校、用在企业”新模式,科研人员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服务在产业 [3] - 企业人员走进校园推动成立联合实验室,校企共同投入500万元购置研发设备并开展“订单式培养” [3] 学科专业与产业适配 - 学校开启从“学科供给”到“产业适配”转型,淘汰与地方主导产业不直接相关的专业,新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专业 [5] - 49个招生专业与常州优势产业达到100%匹配 [5] - 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需要,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成立学科交叉中心,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 [4]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 公司将“优势产业聚集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作为核心路径,促进区域与高校双向适配、双向赋能 [1] - 致力于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 [4] - 通过“双高协同”机制,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5]
攥指成拳 协同创新 河南省郑州市流量计量仪表产业技术联盟成立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1-13 11:31
产业联盟成立背景与意义 - 河南省郑州市流量计量仪表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标志着郑州市在构建计量仪表产业创新生态方面迈出关键一步[1] - 流量计量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关键感知设备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技术载体,广泛应用于能源管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领域,是城市运行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神经末梢[1] - 成立产业技术联盟旨在打破壁垒、凝聚合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以应对企业创新资源分散、产学研衔接不畅、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1] 郑州市产业基础与规模 - 郑州市作为全国流量计量仪表产业的重要基地,已形成从传感器研发、智能仪表制造到数据服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1] - 高新区集聚相关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余家,上市公司3家,产品覆盖水表、燃气表、加油机等核心领域,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1] 联盟构成与宗旨 - 联盟由郑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牵头,联合河南省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郑州大学、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18家单位共同组建,形成政产学研检用全链条协同的创新共同体[2] - 联盟以凝聚创新合力、服务产业升级为宗旨,重点聚焦技术创新、交流合作、标准制定,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2] 政府支持与期许 - 市场监管部门将从政策引导、深化放管服改革、搭建合作桥梁等方面强化服务保障,支持联盟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计量测试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2] - 希望联盟成员单位争做标准制定的引领者、技术创新的排头兵、人才培养的孵化器[2] 初步合作成果与未来规划 - 联盟成立仪式上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包括与正星科技联合制定标准、与新开普电子和郑州大学联合申报郑州市超声波流体计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新天科技等公司联合研究冷水水表机电转换自动化检定装置[3] - 未来联盟将以开放、协同、务实的运作机制,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集团作战,从制造高地迈向创新策源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