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同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日照港:粮食接卸安上“中国芯”
新浪财经· 2025-10-05 05:04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冯 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一杰 9月30日,随着最后一粒粮食通过密闭输送系统进入筒仓,一艘卸完货的10万吨级货轮缓缓驶离山东港口日照港。今年9月,日照港完成大豆吞吐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这得益于我国首台全国产自 在日照港粮食智控中心,粮食码头数字孪生平台正实时呈现现场作业动态,作业人员轻点鼠标,就可远程监控现场转运、入仓、出仓等全流程作业情况。在粮食码头作业现场,粮食卸船机这个" "该设备创新融合螺旋取料、带斗垂直提升及水平输送、动态无尘转料衔接、全自动作业控制及安全防护'四大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日照港裕廊公司生产业务中心主任刘尚娟介绍,"核 之前,粮食码头使用的连续卸船机基本都是国外技术产品,不仅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影响作业安全,而且成本高、能耗高,作业效率也不理想。每卸一船粮,就有超20%的粮食因设备问题无法自动 破局始于一场产学研深度携手。聚焦行业痛点,日照港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开锐组成攻关团队,开创了"需求—研发—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经过研究论证和技术积累,项目团队锁定"螺旋取 "港口提需求出场景、高校攻理论做指导、企业出图纸造设备,三方各展所长让研发周期缩短一半。"日照港 ...
“四大慢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协同创新先行试验区(江苏泰州方案)项目启动
扬子晚报网· 2025-10-04 16:50
扬子晚报网10月4日讯(通讯员刘薇记者王国柱)近日,"四大慢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协同 创新先行试验区(江苏泰州方案)启动会举行。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省卫健委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 局局长周明浩,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胡志斌出席并致辞。 周明浩指出,"协同创新先行试验区(江苏泰州方案)"项目成功获批,体现了国家卫健委对江苏以及泰州 卫生健康工作的充分肯定。希望项目组严格遵循指南和考核指标推进研究,加强各级承担单位间的沟通 协调,完善项目全流程监督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示范性的研究成 果。省卫健委将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在政策、资源、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与保障。 胡志斌指出,这次项目成功获批,是对"泰州模式"与校地合作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南京医科大学继 续发挥学科引领、强化协同创新的有力托举。南京医科大学将全力支持项目落地生效,加大高水平人才 引进力度,组建基础临床融合创新团队联合攻关;强化科研平台支撑和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推动研究成 果快速应用于临床与基层,广泛惠及民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脉耕,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第一 附属医院 ...
中建六局加强协同创新——精绘绿色智造图景
经济日报· 2025-10-04 06:04
瞄准高标准打造质量工程,中建六局持续开展专业领域技术研发,并迅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在天津地铁7号线建设中,施工团队实现超深地下连续墙、负四层盾构始发、超近距侧穿立交桥桩 群等7项创新突破;在西安幸福路北延伸工程超大型独塔斜拉桥建造中,项目团队在120分钟内,让重量 达4.8万吨的斜拉桥成功实现逆时针旋转69.45度,转体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在福建龙岩大道高架桥施工 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水平二次转体"施工技术,开创钢箱梁斜拉桥独塔单转、塔梁共转先河。 近年来,中建六局在基础设施建造领域持续发力,建立7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完善协同创新机 制。"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仅去年就超过20亿元,在大型桥梁、轨道交通、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取 得一系列重大建造技术突破,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建六局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刘晓敏 说,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国家专利2800余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250余项、省部级工法 38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92项。 伴随机械轰鸣与焊花闪烁,建设者们往来穿梭,钢栈桥不断向深海挺进……不久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 的跨海大桥——大连长海大桥项目正 ...
专家倡议共汇五大合力 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8:46
行业核心观点 - 汽车产业正经历系统性变革,面临技术迭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生态重构,需理性应对变革以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1] - 行业需汇聚科技创新、供应链协同、人才培育、标准共建、国际合作"五大合力",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1] 协同创新 - 技术体系正从机电一体化向机械、电子、算力、数据融合演进,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成为关键[2] - 需在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前沿方向,以及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基础领域加强联合攻关[2] 供应链融通 - 面对产业链主体拓展与价值体系重构,亟须构建数据驱动、互联互通的新型供应链体系[2] - 需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链条数字化贯通,以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2] 人才培育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2] - 应推动学科体系重构,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技术研发与技能操作双轨培养体系,保障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2] 标准共建 - 标准是避免低水平竞争、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 需加快全固态电池、车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标准研制,推进智能驾驶功能分级、数据安全等标准支撑,并推动全球标准互认[2] 开放合作 -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课题,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平等互惠的原则[3] - 需通过国际对话协调破解贸易壁垒,共建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全球汽车产业新生态[3]
中信证券褚建芳团队:以协同创新破局资本市场研究新维度
搜狐财经· 2025-09-29 11:56
研究模式创新 - 采用协同创新模式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和孤立数据解读局限 通过跨研究边界的思维碰撞与资源整合提升研究深度与广度 [1] - 将宏观经济潮汐变化 行业发展周期律动 企业运营微观肌理编织成相互关联的分析网络 实现多维度交叉验证 [1] - 宏观趋势锚定方向 行业数据验证逻辑 最终落脚于企业价值的深度挖掘 使研究结论在宏大背景下获得支撑 [1] 数据技术应用 - 积极引入量化模型作为提升研究效率和拓展分析边界的工具 不取代人文洞察而是与之结合 [3] - 大数据算法与研究员经验判断相结合 机器学习预测能力与政策风向敏锐感知相结合 增强研究报告层次 [3] - 技术与人文平衡使冰冷数据焕发市场温度 形成更立体丰富的研究呈现方式 [3] 团队协作机制 - 打破传统研究小组壁垒 鼓励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研究员进行常态化思想交流 [3] - 新能源产业链讨论吸引宏观策略分析师 消费行业研究员 金融工程专家共同参与 激发创新火花 [3] - 多元视角碰撞产生意外灵感 使研究结论在多元思维锤炼中更加严谨且具前瞻性 [3] 客户服务升级 - 根据客户特定需求整合跨领域研究资源 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而非标准化报告 [4] - 协助机构投资者把握资产配置大方向 帮助企业客户进行战略规划与风险评估 [4] - 快速调动内部协同网络 将最专业知识与最精准判断传递给客户 [4] 行业发展趋势 - 反映资本市场研究行业在成熟市场和升级需求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 - 传统研究模式遭遇冲击 需以协同创新打破思维定势 以开放包容拥抱变化 [5] - 推动行业向更专业 更深度 更具价值创造能力的新高度转型 培养持续适应变化的研究生态 [5]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27 19:1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体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7.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33万亿元 [2] - 9座城市跻身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行列 [2] - 拥有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 - 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282家来自长三角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4] - 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 [4] - 安徽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3000万次 [4] - 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6万家 [5] - 上海光源每年开机时间长达7000个小时,但仅能满足四分之一机时申请 [5] - 浙江省金华市投入2400万元在合肥光源建成全国首个软X射线散射束线实验站 [5]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与589家长三角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孵化145个重大产业创新项目 [12] 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 - 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共建16个产业联盟、1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11] -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近3年营收连续跨过2.5亿元、3亿元、8亿元台阶,累计申请专利1500余项 [11] - 上海经济体量在2024年站上5万亿元新台阶 [12] - 浙江2024年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居全国首位 [13] - 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运集装箱13.1万标箱,同比增长11.1% [13] - 安徽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6% [13] - 安徽2024年1至5月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 [13] 基础设施与机制协同 - 长三角每天铁路客流量超200万人次 [16] - 跨省项目"方厅水院"采用"委托审批"模式,打破行政壁垒 [17] - 长三角提供异地门诊和住院累计结算超5200万人次 [19] - 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预防接种等5项健康数据实现跨省通办、共享互认 [19]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 -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 [21] - 长三角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84.5%,较2018年提升8.8个百分点 [22] - 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3% [22] -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建设5万吨中试基地,发展绿色纤维产业集群 [24]
叶志斌:从技术链、价值链、品牌链发力,推动培育钻石产业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9-27 01:20
行业核心观点 - 培育钻石产业是材料科学突破与消费需求升级共振的产物,是中国珠宝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缩影 [1] - 过去十年是全球培育钻石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闪耀十年,更是中国从技术追赶到产业主导的跨越十年 [3] 全球产业格局 - 中国以60%以上的全球毛坯产能占比,稳坐培育钻石的世界工厂宝座 [3] - 中国已构建起技术研发、毛坯生产、切磨加工、终端零售的完整产业生态 [3] 行业现存挑战 - 存在高产能与低溢价的矛盾,中国毛坯产能占全球60%,但成品环节利润仅占全球15% [3] - 印度凭借切磨技术优势将初级毛坯加工成成品后溢价3至5倍 [3] - 欧美品牌依托文化认同与营销网络将终端售价推高至成本的10倍以上 [3] - 国内培育钻石消费以婚庆市场为主,占比超60%,而时尚配饰、消费电子、工业应用等场景渗透率不足20% [4] - 美国市场时尚领域消费占比达45%,科技巨头正探索培育钻石在散热元件、芯片封装等领域的应用 [4] - 行业内企业数量超2000家,但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多数企业陷入价格战,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 [4] 未来发展路径 - 需从技术链、价值链、品牌链三端发力,构建协同创新、价值共享、品牌引领的新发展格局 [5] - 技术方面鼓励差异化毛坯研发,针对时尚、电子等场景开发小克拉、多颜色、高净度的专用毛坯 [5] - 注重切磨工艺智能化,引进AI视觉分选、机器人切磨等技术提升加工效率与精度 [5] - 进行功能化应用拓展,支持企业布局金刚石半导体、导热材料等前沿领域 [5] - 价值重构方面构建全链条共赢生态,向上游延伸与国际品牌建立长期合作,争取毛坯直供加联合设计模式 [5] - 向下游渗透鼓励品牌端与电商平台、时尚机构合作,通过场景化营销培育新消费习惯 [5] - 品牌建设方面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中国印记,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东方美学系列 [6] - 建立培育钻石科技博物馆展示HPHT技术研发历程与应用案例,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品牌加全球渠道输出 [7]
慧博云通与国开鸿签署战略合作 共筑国产智能操作系统新生态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21:04
核心观点 - 慧博云通与国开鸿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推动开源鸿蒙技术在金融、能源、政务等关键行业的产业化落地 [1][3][4] 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 中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正加速向"自主可控、安全合规、协同创新"的信创体系发展 [3] - 操作系统作为软件体系基础 其自主可控能力直接关系国家数字安全与科技竞争力 [3] - 此次合作是慧博云通布局底层技术、推动"软硬协同"生态构建的深度探索 [3] 合作方背景 - 国开鸿专注于OpenHarmony生态技术研发与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 聚焦操作系统底层技术研发 [3] - 国开鸿构建覆盖"端、边、云、网、智"的一体化技术架构 深度融入开源鸿蒙生态建设 [3] - 慧博云通成立于2009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主营业务包括软件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产品与解决方案三大板块 [4] - 慧博云通不断深化从基础软件层向应用层的战略延伸 加速构建"软硬协同、自主可控"的一体化生态体系 [4] 合作内容与方向 - 双方将围绕国产智能操作系统研发与信创生态建设展开深度合作 [1] - 重点加强在金融科技板块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 [4] - 共同打造以行业鸿蒙操作系统发行版、工业控制计算机、物联网终端设备、信息安全设备为核心的产品矩阵 [4] - 推出智慧金融数字底座、人工智能行业集成平台等创新解决方案 [4] 合作预期与目标 - 合作将成为推动国开鸿战略协同、资源整合与企业成长的加速器 [4] - 利用慧博云通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助力信创产业更广泛应用落地 [3] - 未来双方将围绕技术融合、产品共创、生态共建持续发力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智能操作系统方案 [4] - 推动行业国产化信创替代与生态繁荣 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4]
协同创新 湾区常新(观沧海)
人民日报· 2025-09-21 06:00
珠江口,浪奔潮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 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这片热土。此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曾连续5年 位居全球第二位。 看内地,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中国散裂中子源、鹏城实验 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和重大平台串珠成链,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湾区,无人机划破长 空,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机器人智创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湾区动能"持续迸发。 "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城市并非简单相加,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过深圳 河,香港的基础研究,在内地实现产业化跃升,催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度;内地的产业成果,赴 香港对接国际资本与高端人才,实现从产品到前沿的迭代。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能更好释放跨境协同的叠加效应。 在河套,科研资金跨境调拨、科研人员进出一线高度便利;在前海,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支持 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发布;在南沙,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集聚;在横琴,澳门科研成果加速转 化……重大合作平 ...
山东发布标志性产业链技术需求
大众日报· 2025-09-17 09:02
山东发布标志性产业链技术需求 30所知名高校齐聚潍坊对接 现场发布了348项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企业技术需求,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链及骨干企业。其中,产 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占比超七成,达272项,聚焦先进材料、新能源装备等领域,计划通过联合研 发、技术引进、人才共享等模式突破产业瓶颈;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需求52项,涵盖智能工厂解决 方案、AI质检、数字孪生等方向;绿色低碳与安全提升需求24项,针对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助力 产业绿色安全发展。 9月16日,2025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山东行(潍坊)暨重点高校校地合作对接交流会在潍坊举行。活 动以"产才融合赋能齐鲁 协同创新领航未来"为主题,吸引30所国内知名高校参会。 活动现场还同步推进校地合作落地,为工信部直属高校驻潍坊7所技术转移中心揭牌,为"才聚潍坊 —直通名校"招生就业合作16家共建单位授牌;潍坊市同步发布"9+3+N"产业链技术需求。(记者 王佳 声 张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