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首都功能疏解
icon
搜索文档
雄安迎新!首批两家央企总部正式迁入,疏解非首都功能迈出关键一步
华夏时报· 2025-10-10 15:45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10月9日上午,作为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的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正式迁驻雄安,并开启常态化办公。 这标志着酝酿八年之久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进入了央企总部疏解落地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1000余名员工已在新办公室进入工作状态;中国中化总部及配套单元近 1000名员工也已在新办公场地有序开展工作。这不仅为雄安这片热土注入了澎湃的央企动能,更向世界 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迈出了从"建"到"疏"的关键一步。 中国华能雄安新区总部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1.11万平方米,地上部分北侧塔楼26层,建筑高度为130米, 另有南侧塔楼9层、裙房4层,功能包括办公、会议、管理中心以及企业展示、配套服务及配建设施等。 中国中化大厦设计结构高度约150米,为雄安新区最高建筑,其设计灵感源于白洋淀"金芦苇"造型,顶 部塔冠如一朵盛放的"牡丹花",是中化大厦的"点睛之笔"。 据悉,中国中化是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21年5月8日正 式揭牌成立,国资委央企名录排名第43位。旗下拥有扬农化工(60048 ...
两大央企今天正式迁驻雄安新区
第一财经· 2025-10-09 16:23
央企迁驻雄安新区事件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10月9日正式迁驻雄安新区,并举行了升旗仪式 [2] - 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1000多名员工和中国中化总部及相关配套单元近1000名员工已在雄安新区进入常态化生活办公状态 [4] 迁驻事件的意义与影响 - 此次迁驻是两家央企自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4] - 两家龙头央企落地将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雄安新区集聚,促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4] - 央企员工大规模入驻将为雄安新区带来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活力提升 [4] 雄安新区的支持保障 - 雄安新区为央企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与保障,包括办公场地规划建设和员工生活配套服务 [4] - 新区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政策落实、资源协调等方面高效协同,确保了企业搬迁过渡平稳有序 [4] - 此次顺利迁驻彰显了新区疏解服务保障能力,为后续更多央企疏解入驻积累了宝贵经验 [4]
疏解非首都功能 首批两家央企总部正式迁驻雄安新区
央视新闻· 2025-10-09 12:17
目前,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的1000多名员工和中国中化总部及相关配套单元的近1000名员工已在雄 安新区进入常态化生活办公状态。 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的正式迁驻,不仅是两家央企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雄安新区承接北 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两家龙头央企在雄安落地扎根,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向雄安新区集聚,促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央企 员工的大规模入驻也将为雄安新区带来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活力的提 升。 雄安新区高度重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为央企在雄安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从办 公场地的规划建设到员工生活的配套服务,新区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政策落实、资源协调等 方面高效协同,确保了企业搬迁过渡平稳有序。此次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顺利迁驻并实现常态化办公, 正是新区疏解服务保障能力的生动彰显,也为后续更多央企疏解入驻积累宝贵经验。 (总台记者 宋小勇 祁文杰) 今天(10月9日)上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雄安新区的总部大楼前 举行了升旗仪式,标志着作为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 ...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非首都功能疏解见效,区域均衡仍存短板
经济观察网· 2025-07-21 21:20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和北方地区最大城市群 [2] - 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2014至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从1293.5万人降至1094.8万人 常住外来人口从490.5万人降至344.5万人 [3] - 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 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 [3] 产业协同发展成果 - 形成"六链五群"产业布局 重点培育氢能 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链和集成电路等五大产业集群 [4] - 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3] - 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1% 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和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产值全国占比均超20% [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京津冀高铁总里程达2624公里 实现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全覆盖 [4] - 京津雄实现半小时通达 北京至保定 张家口等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 [4] - 9个规划机场均已通航 形成"双核"(北京首都 大兴机场)"两翼"(天津滨海 石家庄正定机场)"多点"三级机场梯队 [4] 现存发展挑战 -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5] - 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 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 [5] - 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 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 [5] - 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 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仍需提升 [6] 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 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 提升区域规则 政策 标准等"软联通"水平 [6] - 激活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 [6] - 由北京头部企业牵头成立"京津冀硬科技攻关联盟" 推动"北京研发 津冀中试"无缝衔接 [6] - 推进交通 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 加快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6] - 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北京核心 天津主引擎作用和区域中心节点城市承载功能 [6]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
新京报· 2025-07-20 21:26
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成就 - 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8.7亿元,是2013年的10.52倍 [1] - 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总投资额达2.3万亿元 [1] -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1] - 京津冀高铁总里程达2624公里,实现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全覆盖 [1] 京津冀发展面临的挑战 - 2023年北京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18312元,是天津的1.58倍,河北的2.3倍 [1] - 三地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 [1] - 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 [1] - 三地优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问题突出 [1] 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建议 - 通过协同立法破除行政壁垒,提升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 [2] - 制定《京津冀科技人才资质互认目录》,共建科技人才数据库 [2] - 试点科学家"北京聘用,津冀履职"机制和"创新积分跨区域兑换"政策 [2] - 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 - 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 [2] - 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