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建模
icon
搜索文档
解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
经济日报· 2025-09-08 06:13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发展现状 - 现代资产评估体系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 主要为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和涉外经济合作需要而建立[2] - 早期知识产权评估主要为国有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定价依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 - 评估范围从有形资产扩展到无形资产 应用场景延伸至质押融资 并购重组和证券化等金融业务领域[2] - 近10年评估角色从"配角"转变为风险控制"主轴" 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核心支撑[2] 当前评估体系存在的挑战 -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存在不确定性高 收益预测难 市场可比案例少三大核心问题[2] - 评估标准细化程度不足 关键参数依赖评估师个人经验 导致结果波动性大[2] - 市场交易信息不足 尤其商标和著作权领域缺乏全国性公开透明的价格数据发布机制[3] - 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3] - 管理部门 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间缺乏高效信息共享和标准共建机制[3] 评估体系优化方案 -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制定分类评估指引和参数标准 推动团体标准 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有机衔接[4] - 引入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建模和区块链确权等技术手段 构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4] - 持续采集许可费率 维持时间和诉讼案例等动态信息 为模型计算提供可靠支撑[4] - 鼓励建设知识产权特色评估机构 建立全覆盖的评估培训体系[4] - 将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纳入评估师后续教育 引导通过知识产权师职称和专利代理师考试[4] - 完善价值统计数据和发布机制 扩大专利实施许可备案统计至商标和著作权等领域[4] 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1] - 在登记 评估 处置和补偿等核心环节细化措施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通道[1] - 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 助力企业凭借知识产权获得资金支持[1]
Cell:刘光慧团队等发现50岁是人类衰老转折点,血管系统首当其冲
生物世界· 2025-07-26 11:56
研究背景与意义 -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 但人体各组织衰老的蛋白质组蓝图此前仍是未知领域 [2] - 研究团队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多位专家组成 在Cell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 系统构建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 [3] - 收集76名14-68岁人群的516份样本 涵盖13种器官 运用高精度质谱技术绘制全球首个跨越半世纪的人类多组织蛋白质组图谱 [6] - 鉴定出12771种蛋白质 建立器官特异性蛋白表达特征 [7] 核心研究发现 - 人类在50岁左右出现衰老转折点 45-55岁期间蛋白质组剧烈波动 [4][12] - 血管是较早衰老且明显易受衰老影响的组织 主动脉在30岁已出现显著变化 [4][12] - mR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关性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 出现"转录组-蛋白质组脱钩"现象 [7] - 衰老导致蛋白质稳态崩溃 表现为合成能力下降、折叠运输失灵和垃圾堆积成灾 [8][9] - 血管不仅是衰老受害者 更是全身衰老的驱动者 发挥"衰老枢纽"的核心调控功能 [14] 关键蛋白发现 - 发现GAS6等促衰蛋白 注射GAS6的中年小鼠出现多种衰老症状 [15] - 确定GPNMB、COMP等7种蛋白可作为衰老标志物 用于非侵入性评估器官衰老 [15] - 淀粉样蛋白、免疫球蛋白在多个器官异常累积 形成"淀粉样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炎症信号轴 [9] 研究应用前景 - 提供清晰的抗衰老干预路径:清除衰老细胞、阻断促衰因子、早期血管保护 [18] - 开发组织特异性蛋白质组学衰老时钟 预测精度达0.74-0.95 [12] - 首次提出"蛋白质稳态失衡-血管衰老枢纽"模型 为系统性衰老机制提供新范式 [22] 研究亮点总结 - 绘制跨越50年的人体器官蛋白质组蓝图 [20] - 揭示转录组-蛋白组脱钩和蛋白质稳态失衡是衰老组织的标志 [20] - 发现人体器官蛋白质组时钟揭示衰老转折点与不同步性 [20] - 证实循环中的衰老蛋白促进血管和全身衰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