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icon
搜索文档
突破“知产”到“资产”瓶颈
经济日报· 2025-09-29 05:50
政策与监管动态 - 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版权局联合发布通知,强化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规范管理,提升资产评估服务能力[1] - 政策强调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执业行为、加强评估监督管理和自律管理,显示出监管层面对完善规范评估的重视[2] -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此前发布了《资产评估执业准则——知识产权》,从基本遵循、操作要求、披露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2] 行业发展与市场机遇 - 提高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科学性、准确性,能够推动知识产权资产价值充分释放,对资产评估行业来说是一片巨大的“蓝海”[1][4] - 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道路上,知识产权评估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4] - 截至今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再创新高[1] 评估实践与专业要求 - 知识产权具有无形资产特点,评估价值受技术、市场、法律等因素影响,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评估难、处置难”[2] - 资产评估机构承接知识产权评估业务需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能“拍脑袋”估算[3] - 评估机构执行特定业务缺乏经验时,有必要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协助[3] 现存问题与监管方向 - 行业检查发现知识产权评估存在折现期限算法错误、无形资产提成率计算错误导致评估值高估等问题[3] - 监管部门需加强执业质量监督,加大对违规提供报告、超出胜任能力执业等行为的整治力度[3] - 通过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3] 协同发展与创新模式 - 提升评估质量需要财政、金融监管、知识产权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开放透明的评估业务数据服务平台[4] - 在知识产权金融领域,除第三方评估外,可扩大推广知识产权价值内部评估,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估体系[4]
九部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
北京商报· 2025-09-24 18:15
政策支持措施 - 鼓励银行拓展保单融资增信功能并优化业务流程 [1] - 持续推进服务贸易结算便利化 指导银行优化跨境资金收付手续 [1] - 鼓励银行为小额高频服务贸易业务优化审核方式以提升结算效率 [1]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 加快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流转体系建设 完善相关信息平台 [1] - 鼓励银行与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合作以提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能力 [1] - 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支持银行开展内部评估试点 [1] - 支持银行为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研发提供贷款 允许灵活安排以满足不同需求 [1]
马一德:解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
经济日报· 2025-09-08 08:01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发展背景 - 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是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为资产和实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 [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 在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核心环节细化措施 [1] - 现代资产评估体系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 主要为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和涉外经济合作需求而建立 涵盖综合资产评估矿业权评估土地估价等领域 [1] 知识产权评估应用演进 - 早期知识产权评估主要为国有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入股提供定价依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 - 评估范围从有形资产扩展到无形资产 应用场景延伸至质押融资并购重组证券化等金融业务领域 [1] - 近10年知识产权金融快速发展 评估从配角转变为风险控制的主轴 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核心支撑 [1] 当前评估体系面临挑战 -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存在不确定性高收益预测难市场可比案例少等问题 影响资产定价融资额度和金融决策 [2] - 与美国欧洲成熟市场相比 中国评估标准细化程度不足 关键参数依赖评估师个人经验 导致结果波动性大 [2] - 金融机构对评估结论信任度有限 制约知识产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 [2] 评估体系差距成因 - 市场交易信息不足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活跃度不强 商标著作权等领域缺乏全国性公开透明的价格数据发布机制 [2] - 人才结构制约 国外评估师具备法律财务风险管理复合背景 中国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2] - 协同机制不健全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评估行业组织缺乏信息共享和标准共建机制 [2] 评估体系优化路径 -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制定分类评估指引和参数标准 推动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有机衔接 [3] - 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建模区块链确权等技术手段 构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采集许可费率维持时间诉讼案例等动态信息 [3] - 建立全行业培训体系 将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纳入评估师后续教育 引导通过知识产权师职称专利代理师考试 [3] - 完善价值统计数据和发布机制 分析专利实施许可备案合同并扩大至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领域 定期发布交易数据和价格区间 [3]
解好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
经济日报· 2025-09-08 06:13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发展现状 - 现代资产评估体系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 主要为适应国有企业改制和涉外经济合作需要而建立[2] - 早期知识产权评估主要为国有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定价依据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 - 评估范围从有形资产扩展到无形资产 应用场景延伸至质押融资 并购重组和证券化等金融业务领域[2] - 近10年评估角色从"配角"转变为风险控制"主轴" 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核心支撑[2] 当前评估体系存在的挑战 -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存在不确定性高 收益预测难 市场可比案例少三大核心问题[2] - 评估标准细化程度不足 关键参数依赖评估师个人经验 导致结果波动性大[2] - 市场交易信息不足 尤其商标和著作权领域缺乏全国性公开透明的价格数据发布机制[3] - 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3] - 管理部门 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间缺乏高效信息共享和标准共建机制[3] 评估体系优化方案 -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制定分类评估指引和参数标准 推动团体标准 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有机衔接[4] - 引入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建模和区块链确权等技术手段 构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4] - 持续采集许可费率 维持时间和诉讼案例等动态信息 为模型计算提供可靠支撑[4] - 鼓励建设知识产权特色评估机构 建立全覆盖的评估培训体系[4] - 将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纳入评估师后续教育 引导通过知识产权师职称和专利代理师考试[4] - 完善价值统计数据和发布机制 扩大专利实施许可备案统计至商标和著作权等领域[4] 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1] - 在登记 评估 处置和补偿等核心环节细化措施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通道[1] - 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 助力企业凭借知识产权获得资金支持[1]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待解(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 2025-08-13 16:50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在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细化措施 [1] - 试点工作旨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帮助企业凭借知识产权融资,推动“知产”变“资产”,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良性循环,培育新质生产力 [1] - 试点工作于今年3月启动,覆盖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深圳市、宁波市等省市,目前正稳步推进并取得成效 [1] 核心挑战与难题 - 知识产权价值公允评估是试点落地关键环节,也是长期横亘在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难题 [1] - 银行作为债权人更关心债务安全,需评估抵押物、质押物价值以确定放贷金额,但知识产权不同于房产等有形资产,其价值难以评估 [1][2] - 价值评估难题导致后续放贷决策、贷款额度确定、资金定价等一系列事项难以推进 [2] - 基层操作中,一线工作人员主要关注风险与责权问题,若无法理顺知识产权金融的收益风险平衡关系,将直接制约政策落地效果 [2] 评估难题的破解路径 - 当前主要评估渠道为银行内部评估和外部第三方机构评估,但银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第三方评估结果不稳定,形成发展瓶颈 [2] - 破解之道包括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作用,提供数据、模型和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智能化模型,或以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 [2] - 金融管理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确定价值,并允许有条件机构扩大内部评估范围 [3] - 指导商业银行探索优化评估方法、指标、系数,逐步扩大内部评估适用范围 [3] 未来工作方向与协同需求 - 推动试点工作需要各方凝聚合力,针对“登记难”、“处置难”等堵点出台相应政策 [3] - 具体措施包括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建设专业化处置平台,提高交易活跃度,鼓励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流转中心合作 [3] - 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科技型企业排忧解难 [3]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题待解
经济日报· 2025-08-01 05:49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细化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措施 [1] - 试点工作旨在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推动"知产"变"资产",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良性循环,培育新质生产力 [1] - 2024年3月已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8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 [1] 试点工作关键挑战 - 知识产权价值公允评估是核心难题,直接影响银行放贷决策(抵押物价值评估决定贷款金额) [1] - 知识产权不同于房产等有形资产,价值评估困难导致放贷额度、资金价格等后续环节难以推进 [2] - 基层执行中风险与责权问题突出,收益风险平衡关系未理顺将制约政策落地效果 [2] 评估机制现状与突破方向 - 当前评估渠道包括银行内部评估和第三方机构评估,但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结果不稳定等瓶颈 [2] - 政府部门可提供数据/模型/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智能化评估模型或用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 [2] - 金融管理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对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采用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确定价值,允许扩大内部评估范围 [3] 金融机构行动建议 - 商业银行需针对痛点优化评估方法、指标、系数,逐步扩大内部评估适用范围 [3] - 需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建设专业化处置平台,提高交易活跃度,推动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流转中心合作 [3] - 需科技界与金融界协同解决"登记难""处置难"等堵点,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3]
银行着力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迷雾”
中国证券报· 2025-05-28 05:24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 - 知识产权价值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受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和法律环境影响,短期内可能因行业爆发增值或技术迭代贬值 [1] - 科技型企业因缺乏固定资产常面临抵押难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为破解资金难题的关键工具 [1] - 江苏省2024年前三季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突破650亿元,惠及超4000家中小企业 [2] 银行实践与创新 - 工商银行太仓港区支行为科创企业提供3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结合外部评估与内部风控模型完成高效投放 [2] - 银行针对初创期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尽调提供纯信用贷款,对成长期企业活用知识产权质押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2] - 建设银行开创商业银行内部评估方法,试点从"外部评估"转向"内部评估",运用内评法确定押品价值可节约企业评估费用 [4][5] 评估体系挑战 - 银行普遍依赖第三方评估机构,存在评估结果差异大、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评估难、贵、慢) [2][3] - 知识产权类型多样且细分领域复杂,不同机构采用方法不同导致价值评估差异显著 [3] - 缺乏统一行业标准,银行难以确定技术合理质押价值,且价值易受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影响 [3] 政策与标准化建设 - 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制定《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8省市开展试点 [5] - 方案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估体系,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贷款可通过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确定价值 [5] - 支持地方制定商标权、版权评估指引,探索以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推动专业机构提效降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