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格
icon
搜索文档
从宗庆后到猫王:创始人IP,是场精致的人设幻觉吗?
36氪· 2025-07-15 16:36
文章核心观点 创始人IP应基于真实人格而非刻意打造的人设 真实人格具备韧性且能建立长期信任 而人设则脆弱且易引发崩塌风险[2][10][11] IP的本质区分 - 人设是经市场公关部门精心设计的公众面具 由高度符号化标签组成 例如宗庆后的布鞋和不差钱形象[4] - 人格是创始人基于真实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自然形成的公众形象 由连贯且可验证的行为支撑[7] - 人设追求短期流量但极度脆弱 人格沉淀长期信任且具备容错性[6][8][10] 私德问题对IP的影响 - 私德与公德界限在公众认知中模糊 其杀伤力取决于与IP核心定位的相关性[13] - 高相关性私德问题可造成毁灭性打击 例如爱妻顾家人设与出轨行为直接冲突[14] - 中等相关性问题造成严重品牌伤害 如科技向善价值观与不尊重女性行为相悖[14] - 低相关性问题仅导致形象受损 例如技术狂人人设与投资纠纷无直接关联[14] 创始人IP的三重境界 - 怨气型IP为最低层级 表现为创始人将个人情绪凌驾于品牌价值之上[18] - 专家型IP处于分水岭 需通过分享真实经验将人设沉淀为可信人格[19] - 领袖型IP为最高境界 需以企业成功支撑真实人格 例如雷军从金山到小米的劳模形象[20][21] IP安全守则 - 放弃完美人设并拥抱真实人格 展示价值观坚定且知行合一的形象[24] - 公域聚焦事业与行业洞察 私域保留个人生活以维持边界感[25] - 提前进行彻底背景调查 评估过往言行能否经受公众检验[26]
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多看人格,少看性格
洞见· 2025-06-26 19:40
洞见文章核心观点 - 人格稳定性比性格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本质,是判断是否值得深交的关键标准 [5][6][8][9] - 通过观察对弱者的态度、利益取舍、愤怒时的反应及过错担当等场景,可准确识别真实人格 [10][24][45][62][76] 人格识别维度分析 对弱者的态度 - 对待服务员、清洁工等弱势群体的态度能直接暴露人格高低,居高临下者不值得信任 [12][13][16][20] - 人格高贵者具备"在上不傲人,在下不卑人"的特质,会尊重体力劳动者并保持边界感 [23][24] - 陀思妥耶夫斯基观点:对弱者的态度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远比对待强者的态度真实 [12][22] 利益冲突下的选择 - 郭德纲提出三种利益回避型人格不可交:打车抢后座、洗澡拖延结账、借如厕逃单者 [32][33][34] - 赛珍珠私吞林语堂50%版税(行业标准为10%),暴露其利益至上的人格缺陷 [41][42] - DeepSeek研究显示"利益面前不红眼"是首要深交标准,能守住底线者更可靠 [44][45] 情绪失控时的表现 - 杨绛面对佣人失火仍克制训斥,体现"怒以验其节"的修养,最终促使对方改进 [51][54][58] - 《吕氏春秋》强调愤怒状态最能验证真实修养,稳定情绪者具备更高格局 [48][61][62] - 情绪化人群存在"不遇事风平浪静,遇事惊涛骇浪"的双面性风险 [61] 责任承担模式 - 甩锅侠惯用"这不是我的问题"等话术推责,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原则相悖 [65][66][67] - 松下幸之助主动承担员工签约坏账责任,展现管理者担当并保护下属积极性 [73][75] - 毛姆指出承担责任是本质显现的最有效方式,有担当者能提供安全感 [76][78] 人格价值结论 - 性格是社交润滑剂,人格才是长期关系基石,南怀瑾建议优先选择人格成熟者 [79][80][81] - 识别标准需结合多场景观察,远离低人格者可降低被背叛或消耗的风险 [82][83]
“但灵魂认识灵魂”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文学批评思想体系 - 谢有顺的文学批评构成具有启示性和辨析度的声音 深入浅出且入耳入心[1] - 通过《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文学的常道》《成为小说家》等著作建立宽广清晰的批评体系[1] - 文学批评的核心是辨认和淬炼现代思想 强调文学是灵魂的事业[1] 文体与思想关联性 - 文体内核是思想 作家人格趣味和思想直接影响文体价值高低[2] - 文体为思想赋形并能照见作家思想全貌 重新连接被现代文体观解构的"文如其人"传统[2] - 批评文体体现修辞自觉和思想自觉 是作者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色[2] 现代文学理论建构 - 提出写作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和更新生命 强调现代小说需具备自我省思和理性精神[2] - 将中国传统道德人格说融入现代思辨 呼吁重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2] - 强调人格锤炼和道德勇气 认为"人格"是写作之树上最珍贵的果实[4] 文学价值取向 - 反对过度专业化导致失去与心灵的血肉关联 坚持文学求索生命意义的初心[1] - 重申"人也许不认识人 但灵魂认识灵魂" 强调接通人性与生命联系的现代文学性[1] - 在数字时代碎片化背景下重申人格与文德的重要性 认为诚与善中才有真学问和真文学[4] 著作体系与影响 - 《文学的深意》是作者近年文学思考结晶和观点延续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3] - 著作具有完整构架和内在精神 呈现数十年文学观念体系和崭新批评成果[4] - 让文学批评参与现代思想辨析 当代人心灵世界创造和文学经典构建[4]